2018年高考,填報志願可以量化,適合不適合,一目瞭然

2018年高考,填報志願可以量化,適合不適合,一目瞭然

提到高考志願,大多數人想必都會搶著發言,希望讓自己的觀點能夠被大多數人認同,獲得一定的認同感。但大多數人的言論適用的範圍就比較窄啦,甚至有些就比較偏激(不浪費一分的成績,並被大學錄取才是最成功的)並不適合多數人的報考技巧。相反會給大多數家長和考生帶來思維的混亂,甚至是不可彌補的傷害。

高考志願其實就是兩個問題,選大學和選專業。而這兩個的選擇其實充滿了不確定性,只有等到手裡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才能夠確定下來。在選擇大學時,會相信大學排名,會相信一本比二本好,二本比三本好,本科比專科好,這就是一條完整的選擇大學鄙視鏈。但回過頭來想一想,果真是這樣的嗎?未必,大學的排名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對於大學做出的一個檢測,而這個檢測並不能夠完全的代表大學。

2018年高考,填報志願可以量化,適合不適合,一目瞭然

大學的排行榜,第一的位置並不是固定的,但第一和第二的位置基本上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兩所大學——清華和北大。那排名第三的大學是哪個?這個時候基本上就出現了上百個答案,如浙大、上交、復旦、中科大等等。這些大學都是作為第三的備選,而不是正室。其實每一所大學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各有各的好。排名的高低並不能夠簡單的代表大學的高低,或是好與壞,這一點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2018年高考,填報志願可以量化,適合不適合,一目瞭然

再有一個便是選擇專業,答案便是選擇好專業,好的專業有什麼定義嗎,有什麼標準嗎?是薪酬高的專業,是男女生比例均衡的專業,還是就業率高的專業呢?誰能說明白,講清楚。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一個問題並沒有一個嚴格意義上標準的答案啦,那好專業的答案也就沒有了一個標準,於是乎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內心認同的答案,但這個答案的標準其實是源於自身的。

2018年高考,填報志願可以量化,適合不適合,一目瞭然

選擇大學和選擇專業其實就是一個標準,那就是適合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再好的並不適合自己,有可能會帶來傷害。舉一個不是很恰當的龍蝦的例子,不客氣的說,都知道龍蝦好吃(可能會冒犯部分人),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龍蝦,想知道為什麼嗎?有一部分人會因為吃龍蝦而身體過敏。這不就是一種赤赤裸裸的傷害嗎?

2018年高考,填報志願可以量化,適合不適合,一目瞭然

高考志願可以從自身的情況、家庭因素、社會趨勢、未來前景、地域發展等方面來進行考量,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打分的也就會出現大不同。有些人比較看中未來前景,那就會打8分,其他方面的因素分數就會比較低。根據量化後的分值再去選擇大學或專業,甚至是對比兩個專業或是兩所大學,哪一個更適合自己,相信答案一目瞭然。

2018年高考,填報志願可以量化,適合不適合,一目瞭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