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至西漢末,朝代滅亡都是因這樁事,真不可思議!

西周至西漢末,朝代滅亡都是因這樁事,真不可思議!

來自網絡圖片

古時候西周王朝借鑑夏、商兩代的治國經驗,其統治者文王、武王、周公相繼制定法規,設置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大小諸侯王國八百左右,其中同姓王國就有五十多個。周公姬旦、康叔姬分封分別被封於魯、衛,每人各有領地數百里;太公望呂尚受封於齊,兼有五等諸侯、九州霸主那樣多的領地。《詩經.大雅.板》記載這種分封制度說:“王以掌軍事之卿士為藩籬,以太師等三公為垣牆,以諸侯王國為屏障,以大宗嫡子為主幹,能施德政則國安寧,分封宗子則統治穩固。不使諸侯之城毀壞,不讓宗室孤獨,以此為戒也!”因此,分封其親者、賢者,褒獎他們的功德,這是關係到周王朝盛衰危亡的大事;根深本固,其統治就不致傾覆。周王室強盛時,周公、邵公輔佐成王,天下太平,以致刑法可以擱置不用;衰弱時,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夫差等五霸相繼扶持,與周天子共同統治天下。自周幽王、周平王之後,周王室日益衰微,以至在狹窄崎嶇的河水、洛水之間,竟分裂為東周、西周二個小國。周天子的政令不行於天下,權柄被人竊取去了。然而,天下諸侯仍尊之為共主,即使強大的諸侯也不敢滅掉它。如此,周王朝歷時八百多年,直到周赧王時才氣數窮極,威德盡頭,天子下降為庶民,承天命的年歲也就終了。天子的稱謂和地位已斷絕於天下,但還能得到一些諸侯的扶持而不致被滅亡,其空缺的天下共主的寶座也沒有人佔據,所以天下無共主竟然有三十多年。

西周至西漢末,朝代滅亡都是因這樁事,真不可思議!

來自網絡圖片

秦據有地勢必勝的關中地區,放縱狡猾多詐的軍隊,伺隙蠶食關東六國,最後逐個消滅之,勝利地統一天下。因而傲負其一貫做法,只憑個人的主觀意圖行事,譏笑夏、商、週三代,除去古代分封諸侯的制度,自命為始皇帝,而讓子弟為平民百姓,結果朝廷沒有同姓骨肉的輔佐,外面沒有分土而王的諸侯為羽翼的拱衛。因此,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首倡反秦,劉邦、項羽隨之響應就把秦滅亡了。所以說,周王朝的統治時間超過了其先人卜示的年限,而秦的統治時間卻只有短短的十五年,這也是制度不同的必然結果。

西漢建立伊始,天下剛剛安定,劉氏宗室人數不多,漢高祖劉邦接受所謂秦王朝不搞分封、天子孤立無援而致速亡的教訓,於是分割國土,確立了諸侯王、列侯二等爵位的分封制度。漢初功臣為列侯而享有食邑的達一百多個,劉邦子弟被分封為諸侯王而擁有國土的有九國。從雁門郡以東到遼水北岸,是燕國、代國;恆山以南,太行山以東,跨黃河、濟水,東到大海,是齊國、趙國;谷水、泗水一帶,包括龜、蒙二山,是梁國、楚國;東面連接長江、鄱陽湖,靠近會稽山,先為荊國後為吳國;北起淮水之邊,南到廬山、衡山,是淮南國;循漢水北岸而行,南到九嶷山,是長沙國。諸侯各國比肩相連,環繞北、東、南三面,外接匈奴、烏桓、閩越、南越等少數民族。漢天子自己只有腹地的河東郡河內郡、河南郡、東郡、潁川郡、南陽郡,南自江陵以西到巴郡、蜀郡,北自雲中郡至隴西郡,與京師內史之地共十五個郡;況且其中還有很多列侯、公主的食邑之地。然而,大的諸侯王國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座,其宮室建築與百官的設置也與漢天子差不多,真可謂是矯枉過正了。儘管劉邦初創大業、政務繁雜,惠帝在位時間不長,,呂后女人攝政,但天下仍很太平,沒有狂妄狡猾之徒犯上作亂的憂慮,最後還平定諸呂篡漢之亂,成全文帝的帝業,也有賴於諸侯王國。

西周至西漢末,朝代滅亡都是因這樁事,真不可思議!

來自網絡圖片

諸侯王原先的勢力就很大,發展到後來更是氾濫成災,小的荒淫違法,大的恃強而獨斷橫行,故最後身亡而喪國.因此,漢文帝採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將齊分為七國,趙分為兩國。漢景帝用晁錯《削藩策》,議削吳之會稽郡和楚之東海郡。漢武帝施行主父偃的對策,令諸侯王“推恩”,即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將王國的部分土地分給其他子弟為列候。照舊制,列侯食邑隸屬於中央直轄的郡。這樣,王國析為侯國,中央不用貶斥的辦法就使諸侯王國的勢力很自然地削弱了。從此以後,齊國一分為七,趙國一一分為六,梁國一分為五,淮南國一分為三。 此時始立的皇子諸侯王,大國也不過十餘縣之地。長沙、燕、代三國雖仍其舊,但它們的南邊或北邊也新設了直轄於中央的郡。景帝時平定七國之亂後,更是降低諸侯的權力,減少王國官員,降低其等次,抑制其權力範圍。武帝在衡山王賜予淮南王安的謀反敗露後,下令實行《左官律》和《附益法》,視王國官為“左官”,並限制士人與諸侯王的交往。從此以後,諸侯王只能衣食租稅,不得參與治民等政事。

到了西漢末的哀帝、平帝的時候,諸侯王都是原先封君的後裔而承襲王位者。他們與漢天子的血親關係更加疏遠,加之從小成長於帷帳蕭牆之中,故不受士人和庶民的尊崇,勢力與豪富之家沒有什麼不同。而成帝、哀帝平帝三人都過早逝去,又都無繼嗣。因此,王莽深知劉氏內外勢力殆盡,朝廷和諸侯王國都很微弱,遂肆無忌憚地萌發篡權之謀。他利用其姑母、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威權,借稱伊尹、周公輔政,專權朝廷,作威作福,不講尊卑而以“假皇帝”身份號令天下。當陰謀篡位的條件成熟後,王莽就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新朝建立後,王莽往各處派遣其五威將軍、五威帥等官吏巡行天下,收繳漢朝印璽,改發新朝印璽,頒佈所謂天賜祥瑞的新朝憑證。此時,漢諸侯王個個爭先恐後,頓首叩頭,奉上印璽,有的甚至還為王莽歌功頌德,以取得王葬的歡心,難道不是很可悲嗎!正因為如此,朝代滅亡的原因竟是因這樁事,我們要推求分封諸侯的始末及其強弱變化的過程和原因,從中吸取有益的經驗和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