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竟是这样搬运入坑 采用了这些工具才平稳落地 场面步步惊心


吴永琪站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1号坑正前方,面对曾经亲自修复和保护过的兵马俑军阵,遥想2000多年前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雄风,他依然感受到的是“震撼人心”四个字。

1978年,曾插过队、在陕西省博物馆当过讲解员的吴永琪调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筹建处,进入“秦俑考古队”,负责文物修复和管理工作。“初到这里唯一的感觉就是太荒凉了,据老人说偶尔会有野狼出没。兵马俑一号坑上面只有钢梁,还没有封顶;周边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村民根本不知道这里埋藏着千年历史。”

吴永琪随即参与组建修复团队,召集一百多位“培训班”学员边教学边修复,让一个个破碎的兵马俑重新站了起来。“当时由于开馆时间紧迫,加之没有科学的修复理念,修复工作确实有些粗糙,只是将出土秦俑的主体陶片拼接起来,一些细小的缺损部分采用石膏补缺,然后上色做旧,导致现在仍有一堆剩余的小陶片找不到复原位置。今天来看,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历经10个月时间,吴永琪跟同事们一起将前三方827件秦俑修复完毕,接下来就是将秦俑逐个放入俑坑。这可是不一件容易的事,一件秦俑的重量约150公斤,一匹陶马重约250公斤。将这些庞然大物精准地放在原出土位置上,让吴永琪费尽了心思。

经过多次讨论后,吴永琪决定在1号坑展厅相对放俑的垂直上方钢梁上固定三、五个定滑轮,有时还要加上动滑轮,利用物理学原理,在绳索的牵引下将秦俑拉起、落坑。“我站在秦俑复原位置附近指挥,安排30多个培训班的小伙子学员,分别在秦俑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拉着牵引绳;另外一队学员负责拉起重绳,按照我的口令掌握绳子的收放速度,直到秦俑平稳落地。”

放一个秦俑差不多要花一两个小时,吴永琪和同事们用了两个月时间才将827件秦俑整齐的放入俑坑之中。吴永琪说,每一个步骤都要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会损坏秦俑,前面所有的工作就都会前功尽弃,每一个秦俑稳稳落地后才能松口气,幸运的是,没有一件秦俑在作业过程中受损,这是他最欣慰的。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馆,827件兵马俑整齐列队,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参观的人多了固然是好事,但秦俑每天暴露在空气中,随着温度、湿度、粉尘等诸多外界因素影响,都会造成对秦俑的破坏,所以文物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吴永琪说,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起步比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想要尽快的缩短距离,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国际合作。

​秦俑博物馆先后派遣30多人次赴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进行技术培训与合作研究,“从考古发掘现场得知,秦俑通身饰有彩绘。但两千多年以来,随着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特别是秦末的人为破坏,秦俑身上的彩绘大部分脱落,部分残留的彩绘也很脆弱。我们采用了研制成功的加固剂,使得这些矿物颜料重新附着在兵马俑身上,让今天的人们都能够看到秦俑当年的风采。秦俑博物馆也成为国家文物局首批科研基地。”

“国际合作让我们打开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吴永琪说;“秦兵马俑彩绘保护技术”获得了2004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奖是对他们团队多年文物保护工作的肯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博物馆开始了扩建工程。1989年,三号坑开放;5年后,二号坑开放,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正悄然地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博物馆也因此经常受邀参加国际巡展,从兵马俑的包装、长途运输、再到完好无损的回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但吴永琪很自信的说:“我们不仅文物修复、保护技术是过关的,大型文物的包装运输技术同样是世界一流的,这是经受过实践检验的。”

从没有封顶的1号坑,到现今这支人马数量近万件的强大军阵,吴永琪随着秦俑走过了40多个春夏秋冬。他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从无到有的见证者。他说,自己更愿意被称作是秦始皇帝陵的守陵者,秦陵博物院的看门人,用毕生精力守护这深埋地下2000多年,又携带着千古信息回到今天的地下王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