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小”投資者必入!“保本保息”的理財時代或將成歷史……

前不久,央媽發佈重磅監管文件——《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

“膽小”投資者必入!“保本保息”的理財時代或將成歷史……

冗長的萬字新規,相信很少有人會去逐字拜讀,但是以下一點,卻是任何人都不會錯過:

新規明確資產管理業務是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和保險等金融機構受人之託,代為投資和管理的服務(私募基金的業務不屬於此範圍)。

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

金融機構應當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

1

過去,大多“膽小”的投資者最先考慮的一個投資前提就是“保本保息”,所以他們傾向於購買收益不夠高的銀行理財產品。恰恰就是看中了銀行背後剛性兌付的隱形承諾。

但是,新規卻打破剛性兌付!以後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對於投資者來說,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1.銀行理財不保本了

隨著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的逐漸消失,以貨幣基金為例的收益浮動的理財產品將會成為新選擇,這類產品的收益會隨行就市,產品收益的穩定性會變差。

2.固定收益產品的投資金額門檻提高

合格投資者投資於單隻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30萬元。

也就是說,如果選擇200人以下的銀行理財產品,那麼起投金額將是30萬元,打破了目前5萬、10萬的門檻。

3.封閉式產品不會有3個月期限以下

為降低期限錯配風險,金融機構應當強化資產管理產品久期管理,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於90天。

根據統計,今年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在3個月以下的佔比達到53%。如果未來的銀行理財不是定期開放的產品,那麼至少要封閉3個月以上,不會有1、2個月到期的封閉產品可以購買。

2

因為剛性兌付的存在,某種程度上大大降低了投資者的風險承擔能力。時間短、收益率高、資金週轉比較快的3個月以下的銀行封閉式理財產品成了大多投資者的心頭好,包括很多企業的實體投資也更傾向於投資此類產品。

這類現象抬升了銀行的成本,使得金融機構層層加槓桿,整體風險加大。同時將理財資金集中流向高風險領域,扭曲了市場利率。

據統計,截至2016年末,銀行表內、表外理財產品資金餘額分別為5.9萬億元、23.1萬億元,這其中就會有一部分資金直接或間接進入股市,增加了投資的風險,給投資者埋下了更大的危機。

這次提出打破剛性兌付,就是去槓桿,減小金融機構風險,而在投資出現問題時,風險由投資者自行承擔,所以穩賺不賠的理財時代將成為歷史。

3

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息,意味著買理財產品有可能虧損,那麼一向喜歡穩健型投資的大多數人,該何去何從?

也許,投資者該做出改變了,拂開眼前的“高收益”迷霧,迴歸理性:

● 不要只顧眼前的利益,注意金融產品背後的風險,特別是高收益產品,增強風險意識,做出正確投資決策;

● “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分散投資,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資產配置模式,例如“貨幣基金+銀行理財”、“銀行產品+保險”等;

● 提高警惕,不要依賴相信市面上的理財機構和理財師,不斷提高自身的金融知識水平。

新規的頒佈,在一系列舉措之下,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的整頓與收縮必將成趨勢,有利於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