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银监系统223张罚单:信贷票据业务违规超半数

个人消费贷款上演“乾坤大挪移”,违规进入楼市、股市的现象频繁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部分银行贷前、贷中和贷后审查不严的问题。

与6月相比,7月银监系统的罚单减少近四成,但其数量和惩处力度依旧令人“瞩目”。

从被罚机构类型来看,中小银行为重灾区;从处罚项来看,罚单多以违规发放贷款、票据业务违规居多,个人消费贷挪用之风仍时有发生;从处罚金额来看,浦发银行累计处罚金额最多,占近10%。

信贷、票据是违规重灾区

信贷、票据业务向来是各级银监部门的“主流”罚单项目,7月份也难逃此“定律”。

所谓“以贷转存,办理票据业务”,是指银行发放贷款时,银行在给企业放贷款的时候附加了条件,从贷款中扣下一定比例的款项强行作为客户在银行的存款,再以这笔存款办理票据业务。贷款转保证金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亦是同理。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从被罚机构类型来看,在涉及信贷、票据业务的罚单中,各地村镇银行、信用社、农商行、城商行等中小银行是“重灾区”,近85%的罚单均来自中小银行。

“如果中小银行都能按照监管部门要求来做,应该不会出问题。但问题是有些中小银行有制度不执行。”陆峰坦言。

个人消费贷挪用之风仍存

在7月份的银监局罚单中,有2张罚单“剑指”以个人消费贷款为名义将资金违规用于炒楼、炒股的现象。

据银监会的公开资料,这两张罚单均出自深圳银监局。

7月28日,深圳银监局发布的“深银监罚决字〔2017〕10号”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深圳分行因个人综合消费贷款被挪用作本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首付,罚款20万元。

同日,深圳银监局发布了“深银监罚决字〔2017〕6号”。该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交通银行深圳分行因个人消费贷款变相流入股市被罚款20万元。

个人消费贷被挪用,银行为何要受罚?

有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消费贷款的普及,消费贷用途错配现象也愈发严重。而大量资金以个人消费贷款的名义暗地里违规流入楼市、股市,将会使得银行业风险隐患大大增加。

事实上,消费贷款资金原主要用于消费领域,满足借款人的日常消费需求,通常金额不超过30万元。一般来说,银行对消费贷的消费用途、消费范围有明确的限制。如工行、浦发银行、邮储银行、渣打银行均要求贷款不得进入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及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房地产市场,不得用于民间借贷,不得用于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不得经营的事项。

监管部门该如何防微杜渐?

“在这样两个机制下,后续还需要设定一些惩罚机制,比如说违规用于房地产业务的,那么要限制后续贷款交易等,对于商业银行也应该有惩罚措施。”严跃进进一步分析。

近10%罚款来自浦发银行

从处罚金额来看,浦发银行累计处罚金额最多。在7月3596.5万元罚款中,浦发银行以三笔“大额罚款”占据了近10%的罚款。具体包括:

7月28日,中国银监会重庆监管局公布渝银监罚决字〔2017〕2号显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重庆分行因贷款资金被挪用,以贷转存,汇票承兑、贴现无真实贸易背景,被罚款人民币130万元。

7月13日,中国银监会广东监管局公布粤银监罚决字〔2017〕24号显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海珠支行因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款30万元。

7月13日,中国银监会广东监管局公布粤银监罚决字〔2017〕25号显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行因同业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款200万元。

对于其中200万元的巨额罚单,浦发银行广州分行相关负责人曾向相关媒体透露,广东银监局是于2015年对浦发银行广州分行开展了业务现场检查,于近日公布了行政处罚决定书。

该相关负责人称,浦发银行广州分行在该次检查中发现问题后立即采取积极措施,已对相关业务进行了认真整改和严肃问责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