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娃畏难后退,我更怕自己没在她身后轻轻一推

比起娃畏难后退,我更怕自己没在她身后轻轻一推

比起娃畏难后退,我更怕自己没在她身后轻轻一推

由不得你踌躇,广州已经迈入热浪袭人的大夏天,小区楼下蚊子也多得吓人。

我琢磨着,每天下午午睡起来,带两小娃去婴儿游泳馆游泳,既能增加运动量,还不用在楼下喂蚊子,一举两得。

比起娃畏难后退,我更怕自己没在她身后轻轻一推

到了游泳馆,宁宁一下水就玩得不亦乐乎,可lisa竟然哇哇大哭,各种逗弄都不行,我只好赶紧把她从水里捞起来。

有些纳闷,Lisa三四个月的时候就带她来游过了,那会游得可欢了,只是前几个月比较冷,就中断了,现在开始游,怎么反应这么大呢?是怕水,还是别的原因?

和游泳馆的小慧很熟悉了,和她聊到Lisa的情况,她云淡风轻地说:“太正常啦!很多孩子几个月不游,就很不适应,要找到原因之后再对症,一步步慢慢解决的。”

1

第二天,我又带着她俩去了游泳馆。

我先抱着lisa熟悉环境,然后给她换上泳衣,抱着她坐在泳池旁边看二姐宁宁游,她的小脚丫在泳池里踢得特开心。

过一会儿,她笑嘻嘻地整个人都弯了下来,小胖手拼命地往水里伸。

看她状态不错,我试着双手扶着她的腋下,让水没过她的腰,我就这样扶着她在水里玩了一会,和昨天一被放进水里就哇哇大哭相比,今天已经进步多了。

扶着她游了一会,我也累了,就让小慧把游泳圈拿来。可没想到,lisa一进游泳圈,又哭了起来。

我没把她抱起来,而是又扶着她的腋下,让她在游泳圈上趴着。或许是能感觉到妈妈的支持,她又放心游了起来。

比起娃畏难后退,我更怕自己没在她身后轻轻一推

借助游泳圈的力量,我也轻松多了,只用很小的力扶着她。

我一边观察她的状态,一边慢慢地放手,几分钟之后,看她和宁宁玩得很开心,我趁机彻底松手,而她毫无察觉,已经完全适应了自己游。

本来想着可能要好久,才能让lisa重新适应泳池,没想到,也就十几分钟的功夫,在大人的支持下,她就轻轻松松克服了对水的恐惧。

2

有天开车的时候,听科恩博士的音频课,里面提到,当孩子面临新的挑战或是恐惧和害怕,准备转身逃离的时候,可以用“轻推”的方法帮助他。

他自己就用轻推的方法,治好了她姐姐的恐高症。

有一次,我和姐姐一起去看瀑布,在离瀑布50英尺远的地方,姐姐就感到害怕不再往前走了。

在姐姐转过身准备往回走的时候,我轻轻拉住她的胳膊,看着她的眼睛,对她说:“在你没准备好之前,我们一步都不往前走。”

等了一会儿,我问身边的姐姐:“我们现在可以尝试往前走一步吗?”

姐姐迈出了小小的一步,我意识到,虽然这对姐姐来说只是一小步,但是在情绪上,却是迈出一大步。

每走一步,我们都会停下来,陪着她做深呼吸,我一直尝试轻推她,告诉她,往回走是很安全,但在这里我们也很安全。

有几次,姐姐因为太紧张甚至向后退了一小步,那也没问题,我继续轻推,鼓励她,你已经走得很远了。

最后,姐姐成功克服了恐高,后来甚至还去玩跳伞。

听到这里,我有些小得意,原来自己无意中对lisa怕水也采用了轻推的方法。

但转念一想,也有些惭愧,对小婴儿怕水我能做到如此理解和接纳,并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地观察和轻推,可几年前,面对大孩子的时候,在一些其他的情境里,我却做得很差。

3

医生安排我妈做喉镜,而小拍要做一个耳朵的内窥镜。

我和小拍本来还在排队,我妈正好做完喉镜回来,忍不住跟我抱怨,做喉镜太难受了!

小拍一听,马上紧张起来,扁着嘴说:“我不要做耳朵的内窥镜!”

我跟她解释,这两者完全不同,耳朵的内窥镜一点都不疼,也不用麻药,结果她完全不听,嘴里一直念叨着“不要,不要”。

我越解释她情绪越大,等到医生叫号的时候,她开始大声哭起来,见我们还没进去,医生也很急躁,朝我们吼,到底做不做。

我和拍爸当时做了最错误的选择,成了网络视频里被人拍过的那种最粗暴的父母,上演了一场拖人大战,想把小拍硬拖到医生面前。

比起娃畏难后退,我更怕自己没在她身后轻轻一推

我们被搞得精疲力竭,最后也只好妥协和放弃。这件事已经过去5年多了,现在写出来,依然能让我心跳加速,脸红羞愧。

我对自己当时做法的粗糙,态度的野蛮,同理心的缺乏,感到深深的遗憾。

4

朋友微姐和我同样有着惨痛的经历。

她的女儿,从5岁开始学小提琴,学到第6年时,基本上把所有的技法都学完了,接下来就是通过练习来巩固。

可孩子上完课回到家,很少主动练琴,每周去老师那上课的时候,都因为练习太少,导致课程进度太慢。

微姐说,看她总不练琴我也很窝火,而且没练就去老师那里回课,效率太低,浪费钱,我就跟她说,要学就要每天练琴,要不就别学了。

孩子想了想说,那我不学了。从此,她再也没有摸过小提琴。

比起娃畏难后退,我更怕自己没在她身后轻轻一推

微姐每每提起这事,也都痛心疾首。

几年过去,有所成长的微姐和我说:“其实那个时候,我女儿还是很愿意去老师那上课的,只要我在练琴上轻推她一把,肯定能坚持下来,现在她上初中,班上很多同学都有才艺,她只有眼羡的份儿,有时还反过来埋怨我,没有帮她坚持下来。”

5

微姐这番话,让我也觉得特别惋惜。

面对困难和未知,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第一反应都是后退。

如果我们能多一些理解和接纳,看看我们可以怎样和他站在一起,帮助他,必要的时候,在后面轻轻推他一把;

而不是冷冰冰站在一旁,让他自己去选择,或者用暴力逼迫他选择,做还是不做,那孩子或许早已迈过了那个坎。

比起娃畏难后退,我更怕自己没在她身后轻轻一推

科恩博士的“轻推”有4个步骤,我的血泪教训,促使我默默记在笔记本上。

1. 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做到不评判。

2. 把任务分解,陪孩子一起,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3. 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辨认孩子的情绪临界点,既不让他逃离,也不让孩子被吓到,可以暂停,但不能放弃。

4. 当孩子跨越,即使给予反馈,让他知道自己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从而激励他接受接下来的挑战,当然也允许孩子退行,多拥抱和鼓励。

这4个步骤,相信可以用到孩子面临各种各样困难的情况下,对我的帮助也非常大。

我不可能再回到小拍小时候,去修改她的成长经历了,但我可以重新出发,不再让自己犯下相同的错误。

做父母,就是这样边走边成长吧。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