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苦”精神催生“幸福白河”: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蝶變之路

開欄語

為全面、深度、多維呈現白河經濟社會發展的滄桑鉅變和輝煌成就,生動展示從孕育“三苦”精神到“幸福白河”的生動實踐,著力提升良好對外形象,為加快構建美麗富裕新白河,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濃厚氛圍,從即日起,本報推出“誓以三苦換甘甜 幸福白河譜新篇”系列報道,和廣大讀者一起,見證這座秦楚邊城的成長之路。

從“天寶模式”到“三院樣板”,從河街改造到橋兒溝新貌,從“黃氏家規”到“教育名片”……看得見的是變化,看不見的是傳承。

以“領導苦抓、幹部苦幫、群眾苦幹”為核心的“三苦”精神,從上世紀70年代萌芽,歷經四十多年的發展演變,最終成就了今天的秦楚邊城,一個以甘甜為主要感受的新時代——“幸福白河”。

一切正如縣委書記陳暉所說:“‘三苦’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激發精氣神,引領全縣幹部群眾奮發有為的強大動力。白河人‘苦’了四十多年,也確實到了應該開花結果的時候。但白河的步子不能停下,如何回顧總結這些年的經驗得失,在‘三苦精神’的激勵下走得更遠,是新時代新‘三苦’新白河要做的事情。”

日新月異,氣象萬千。所幸白河沒有辜負這四十年,才使得今天的腳步如此穩健、有力、厚重。

“苦”是手段,目的在發展

幸福的第一要義,是發展。

縱觀這四十年,白河發展的道路從未停止。從1978年到2017年,全縣生產總值由3943萬元增加至675129萬元,增長170倍,年均增長12.3%;財政總收入由530萬元增加到25617萬元,增長48倍,年均增長11.8%;地方財政收入由113.6萬元增加至8912萬元,增長78倍,年均增長11.8%;農民人均純收入由58.8元增加至9154元,增長155.7倍,年均增長13.8%。

儘管數字的變化驚人,但經歷了四十年的漫長歲月,再稍作橫向對比,2018年2月9日,在縣委十五屆四次全會上,縣委常委會一班人“發展不足是白河面臨的最大困難,增收致富是人民群眾最大願望”的基本判斷,就顯得客觀和理性。現實依然嚴峻,唯一的選擇,就是繼續以“三苦”精神為旗幟,把“發展第一要務”落實到每一個細節之中。

白河的發展,成就已經相當令人矚目。在“十二五”期間,全縣經濟發展主要指標達到省市平均水平,六個翻番目標全面實現。三次產業比由2010年的25.1∶37.1∶37.8調整為2015年的14∶59.1∶26.9。以農業園區、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為帶動的現代農業體系初步建立,以汽車裝配、新型材料、醫藥化工、木瓜製品、服飾加工為主導的新型工業逐步壯大。以縣城防洪保安、316國道縣城過境段改線、河街棚戶區綜合改造、避災扶貧移民搬遷、白河高中新校園、漢江白河電站、地方道路升級改造、重點旅遊景區開發、汽車裝配產業、縣城文化體育中心建設等“十大工程”為代表的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建成和加快推進,為白河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步入“十三五”新徵程的白河縣,依然堅持把追趕超越作為全縣工作的主線,把經濟提速增效作為追趕超越的根本支撐,三次產業協同並進,2017年生產總值增速位居全市第二。白河電站全面復工,河街三線工程、白河水色生態科技園、漢江白鄖大橋、天寶梯彩農園景區等一批重點工程和產業項目紮實推進,旅遊發展也呈現出良好勢頭。

39歲的卡子鎮鳳凰村人肖世國,是在“三苦”精神浸潤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他的個人經歷,也成了白河發展路徑的一次個體印證。儘管只有初中文化,還在煤礦、磚廠賣過苦力,但藉助發展的大潮,肖世國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從2003年在三盛電子有限公司做繞線工起步,他迅速從組長做到了中層。2010年,已頗有經驗的他在廣東省惠州市創辦友利盛電子廠,並迅速將廠辦到了梅州等地。2017年,肖世國以返鄉能人的身份,創辦了陝西友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已在白河獨資、合資開辦工廠5家,帶動就業300人左右。按照他的計劃,兩年內還要在白河每個鎮都開辦一兩家工廠。

個體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態勢,彙集成了白河加快發展的湧流。白河經濟社會發展全省監測排名從70多名上升至41名,2007年、2008年、2012年獲得全省縣域經濟“爭先進位”獎,2009年、2012年、2013年、2014年4次獲得全省工業增長速度前十名。

“苦”是途徑,一切為民生

現如今,當個白河人有多幸福?看看白河一中就知道了。

重教興學是白河的傳統,經濟並不發達的白河,卻始終在“勒緊褲腰帶”辦教育。從“一無兩有”到“普六”、“普九”,再到實施“雙高雙普”,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格縣”,“北學旬邑,南學白河”,並不是空穴來風。

“傾盡所有”、“舉全縣之力”,白河人常用這兩句話來形容領導層抓教育的魄力。投資4個億的白河一中,所用地塊是白河縣城唯一一塊可用於大規模建設的用地。白河對教育的高看一眼和厚愛三分,表現得始終如一。

在縣城生活了40多年的白河縣人大代表、橋兒溝社區主任張孝雲,見證了太多白河教育的傳奇故事。“無論成績咋樣,把孩子放在白河一中我們放心。很多家長几乎把孩子的學習生活全部託付給了學校,我們這裡的孩子,沒有在外上補習班的習慣,在學校里老師就教得好好的。一些頑皮的孩子最後居然還能考上重點大學,家長都想不到。”張孝雲說。

把“三苦”精神延伸到教育領域,通過“領導苦抓、教師苦教、學生苦學”,最終換來了白河教育的“幸福紀”:連續17年,白河高考二本及以上上線人數保持全市領先;連續15年,高考直升率和萬人比位居全市第一;自2010年市政府設立高考勵志獎以來,白河13名學生獲此殊榮,連續7年從未間斷。

在白河,“兩個80%”一直都是關鍵詞。財政總支出和新增財力的80%都用於民生事業,著力推動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白河通過這種途徑,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這樣的幸福感,西營集鎮居民邢忠寶有了越來越為真切的感受。今年47歲的邢忠寶,30歲那年在煤礦打工時遭遇事故,之後媳婦也走了,丟下三個未成年的孩子。靠著政府照應,邢忠寶的日子一天天艱難地往前走。他沒想到,出不了門的自己,居然還能找到工作。看他生活困難,在鎮裡的協調下,鎮上一家做電子配件的新社區工廠,老闆每天送原材料上門,再把做好的成品拿走,讓他在家輕輕鬆鬆一天賺個五六十元。

能就地轉化成工人,真正實現“樓上居住,樓下上班”,多虧了“新社區工廠”這個新生事物。為了讓兄弟姐妹在家門口就近就業、務工增收,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結合蘇陝扶貧協作,藉助安康打造毛絨玩具集群的大氣候,就在今年春節後的短短几個月,白河11個鄉鎮8個都建起了毛絨玩具廠,成為安康就業脫貧的旗幟和標杆。

“苦”是暫時,幸福才是關鍵詞

“三苦”精神陪伴白河走過這麼多年,互相支撐,互相成就,共同發展,但在21萬白河人心裡,奮鬥不苦,拼搏不苦,“苦”只是暫時的,幸福才是白河的關鍵詞。

“三苦”精神本身,就已是白河最靚麗的一張名片。2001年11月,是省委將白河一以貫之的艱苦奮鬥精神概括為“三苦”精神,這才有了安康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全市學白河”的決定。2003年6月,省委在白河召開學習白河縣艱苦創業精神現場會,“三苦”精神由此正式走出安康,走向全省乃至全國。

而由“三苦”精神引領的白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包括貫穿脫貧攻堅歷程取得的巨大成效,形成的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白河經驗”,則成了從“三苦”精神到“幸福白河”的另一種註解。

不論是從上至下,還是從下至上,這種影響力日趨入微。白河縣西營鎮,這個有6個社區工廠的山中小鎮,有自己的鎮歌、鎮賦和宣傳片,時時體現出一種昂揚向上的精氣神。冷水鎮三院村村民巴文成,沒有雙手也要奮力脫貧,依靠扶貧貼息貸款發展家畜養殖,在致富路上一路奔跑。如今的新名片橋兒溝,也是因為當初頂住多少壓力沒有拆除,才有瞭如今這難得的旅遊景點和寶貴財富。

儘管還存在經濟總量小、產業層次低、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諸多問題,但白河的勇氣和決心,卻從未淡化過。“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歡喜也有淚水”陳暉這樣總結白河的2017年。其實這四十年來白河的每一個年份,基本都可以這樣形容。所不同的是,在這總結背後,他還有深層次的思考。

作為一個縣域發展的掌舵者,“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無畏氣概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危機意識,是陳暉一以貫之強調的。但他始終堅信:“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只要不忘“三苦”精神和在“三苦”精神持續激勵下的21萬群眾,就一定能夠匯聚起建設美麗富裕新白河的磅礴力量,攜手走向“幸福白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