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生態日|湖州: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2003年7月11日,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召開浙江生態省建設動員大會,時任省委書記習近平作動員講話。就在當月,中共浙江省委第十一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召開,全會作出了“發揮八個方面優勢、推進八個方面舉措”的重大決策部署,也即影響深遠的“八八戰略”。“進一步發揮浙江的生態優勢,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作為第五方面,寫入了“八八戰略”之中。從此,浙江省走上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在浙江生態省建設15週年暨第八個“6·30浙江生態日”即將到來之際,《中國環境報》推出系列報道,刊發浙江各地生態文明建設典型經驗,以饗讀者。

浙江生态日|湖州: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六五環境日,湖州市在浙江省生態環保大會上接過了2017年美麗浙江建設工作考核優秀市獎牌,這也是這個市連續第6年獲得美麗浙江(生態省)建設工作考核優秀等級。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近年來,湖州市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始終堅持生態立市戰略不動搖,緊緊圍繞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美麗湖州建設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多項榮譽花落湖州

2014年~2017年連續4年蟬聯“五治共治”優秀市“大禹鼎”,並獲“大禹鼎銀鼎”。

2016年,成功創建國家生態市,成為全國國家生態縣區全覆蓋的生態市;2017年,湖州市成功創建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之一,成為全國同時榮獲兩項殊榮的地級市。

2017年全市縣控以上監測斷面Ⅲ類以上水質比例達到100%,全面完成剿滅劣V類水,入太湖水質連續10年保持在Ⅲ類以上。

2016年、2017年市區PM2.5濃度下降幅度連續兩年位列全省第一,2017年較2013年下降43.2%,提前3年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空氣質量改善明顯。

在全省率先完成黃標車及老舊車淘汰任務,多次得到省領導的批示肯定。

湖州市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已多年位列全省前列。

浙江生态日|湖州: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志願者環保公益行

綠色發展拓寬新路徑

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按照“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理念,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效益和形象品牌,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有效轉化。

做精生態農業。

依託綠水青山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了休閒農業發展佈局由分散向集聚、發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產品服務由低端向中高端三大轉變,連續4年農業現代化發展指數列全省第一,成為全國第二個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地級市,在全省率先實現省級以上循環經濟綜合類試點示範縣區全覆蓋。2017年前三季度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7萬元、同比增長9.4%,城鄉居民收入比1.715∶1,遠低於全省、全國水平。

做強綠色工業。

市委、市政府先後制定出臺《關於大力推進“生態+”行動的實施意見》《關於深入踐行“兩山”重要思想加快推進湖州綠色發展的意見》《關於進一步深化改革提高環境資源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措施,引導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優勢產業綠色化改造,著力推動發展質量更好、速度更快、效益更高。全年累計淘汰低小散重汙染企業4046家、完成整治352家、搬遷入園33家,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汙染治理水平有效提升。目前,三次產業結構從8∶54.9∶37.1調整到5.6∶48.1∶46.3;全市高新技術產業佔規上工業的比重達到43.7%。

做優現代服務業。

深化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引導全域旅遊差異化、特色化和一體化發展,實現“處處是風景、路路是景道、村村是中心”的全域旅遊大格局。到2017年底預計累計市級美麗鄉村建成620個,創建率達89.3%,洋家樂、農家樂、漁家樂等民宿經濟蓬勃發展。注重美麗經濟轉化,預計2017年鄉村旅遊接待遊客4500萬人(次),同比增長15%,鄉村旅遊經營總收入117億元,同比增長15%,真正在踐行“兩山”理念中讓人民群眾獲得更多“生態紅利”。藉助生態優勢,吸引了一批高層次人才來湖投資興業,目前遴選資助領軍型創業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項目790個,帶動引進高層次人才8204人,引進國家“千人計劃”人才118名,省“千人計劃”人才178名。

浙江生态日|湖州: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監察執法

環境治理取得新成效

堅持把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作為突破口,多措並舉,鐵腕整治,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重拳治水。

圍繞“河長制”、剿滅劣五類水、清淤治汙、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重點,強勢推進“五水共治”。全面完成1752個掛號小微水體的整治銷號工作,並對4733個水體開展深化提升整治。通過有效治理,全市820個問題水體變成“小微景點”。 全市省級“清三河”達標縣區覆蓋率達到100%。在全省率先啟動漁業養殖尾水治理工作並得到省委書記車俊的批示肯定;溫室龜鱉養殖實現全域“清零”。

攻堅治氣。

實施大氣汙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深入開展“治霾318”攻堅行動,立足自身、主攻內因,聚力“治揚塵、治廢煙、治尾氣”,重點解決了18項具體突出問題。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黃標車淘汰;已累計淘汰燃煤小鍋爐6641臺,全市10蒸噸以下高汙染燃料小鍋爐實現“清零”;所有水泥熟料生產線脫硝、除塵改造實現全覆蓋;有證餐飲企業油煙淨化裝置安裝率達10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6.33%。

有效治土。

重點開展農用地土壤汙染詳查工作,啟動東亞蓄電池廠原址等汙染地塊修復工程。固廢監管切實加強,研究制定《提升危險廢物管理水平防範環境安全風險的若干意見》,全面提升危險廢物和一般工業固廢的全過程監管水平;開展危險廢物“存量清零”行動,全市4981噸危險廢物存量完成清運處理。

鐵腕治礦。

嚴格推進礦山綜合治理,率先開展綠色礦業示範區建設並全部創建市級以上綠色礦山,其中“國家級綠色礦山”8家,佔全省總數的38%。礦山企業由612家削減到51家。湖州市被列為全國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以生態修復為重點對關停礦山進行全面治理,釋放了環境與經濟的“雙重效益”。

持續治違治亂。

深入推進“三改一拆”,全年累計拆除違法建築1245萬平方米。全面整治“髒亂差”等問題。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初步構建了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置的管理運行體系,城鄉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通過治理,全市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進一步削減,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大主要汙染物均超額完成省下達減排任務。2017年,湖州市生態滿意度測評名列全省第三。

浙江生态日|湖州: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態文明教育進課堂

從嚴監管形成新常態

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總體思路,多管齊下,規範約束,努力形成不敢違的震懾、達到不能違的約束、實現不想違的自覺,不斷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

嚴格區域環境准入。

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准入負面清單的約束作用,建立項目環評審批與規劃環評、現有項目環境管理、區域環境質量聯動的“三掛鉤”機制,專門成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查委員會,嚴格把關,規範實施。創新實施環評中介機構服務“最多跑一次” 改革全過程管理十條意見,從嚴管理技術服務,提升高質高效;全面啟動長江經濟帶戰略環評“三線一單”試點工作。

壓實企業主體責任。

有效推進環保費改稅,通過經濟刺激手段著力解決環境保護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進一步推動企業排汙責任的有效落實。開展第二輪排汙權有償使用,實現企業全覆蓋,完成643家企業排汙權審核,涉及交易金額9918萬元,實行重汙染行為排汙權強制。推進全市環境汙染責任險工作,對八大行業實施環境汙染責任保險,通過事前風險評估、事中環境體檢、事後損害鑑定,切實降低企業汙染風險。

從嚴開展執法監管。

在全省率先建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實現公檢法部門駐市、縣區環保局聯絡室全覆蓋,市、縣區兩級法院全部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開展“天網”系列環保專項行動,形成執法監管的強大震懾。2017年,全市累計責令或限期改正違法行為816家,處罰環境違法企業461家、金額2885.61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54%和11.31%;按日計罰兩件、查封扣押213家、限產停產10家,移送適用行政拘留環境違法案件49件、行政拘留43人;涉嫌環境違法犯罪29件、刑事拘留40人,刑事案件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16%、29%。

浙江生态日|湖州: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環境監測人員在教孩子們學習水質簡易檢測

制度保障構建新體系

堅持效果導向,注重理念引領,構建了立法、標準、體制“三位一體”的制度保障體系,實現管理方式與服務模式的不斷創新。

推進地方立法。

在《湖州市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條例》的基礎上,又頒佈實施了《湖州市禁止銷售燃放煙花爆竹規定》《湖州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地方法規,目前正在起草制訂美麗鄉村建設管理條例、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河道管理條例、濱湖一體化建設發展條例等多部法律法規,切實強化了美麗湖州建設工作的法治保障。

深化標準建設。

湖州市是經國標委批覆的全國生態文明標準化示範區,分別與國家和省標準化研究院開展戰略合作,力爭到2019年底前率先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示範區標準體系,一批重點領域重點標準上升為團體標準、地方標準或國家標準。專門成立湖州市生態文明標準化研究中心和中國美麗鄉村標準化研究中心,推動成立全市首個市級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17年正式發佈《湖州市生態文明標準體系編制指南》市級地方標準。

健全問責體系。

深化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工作,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全面履行生態環保責任。制定《湖州市黨政領導幹部生態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操作辦法》,細化分解部門責任清單,明晰目標任務、責任要求和追責情形,實行領導幹部生態環保“一票否決制”和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