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富士康們在印度的狀況

小米富士康們在印度的狀況 - 囧

中國製造VS印度製造

隨著中國人工、材料成本的快速攀升,以及相關政策的傾斜,中國製造已經開始了大舉外遷的規劃,企業主們一面緩慢地改良生產線體,實施機器換人,一面又挖空心思地尋找更廉價的勞動力。事實上,製造業在20年前從歐洲大批量來到中國,也是基於相似的背景。現如今,歐洲同樣的輪迴來到中國,正可謂,飽暖思淫慾:沿海城市已充分地富裕起來,使得擺脫製造業的衝動強烈而乾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為,製造業應該是貧窮落後國家該做的,只有窮苦人家的小孩才會坐到流水線上,終日做著單調、枯燥的工作,我們在擁有了小幅的財產之後,應該做些更體面的工作,比如創業孵化、成功導師,哪怕做一個快遞小哥、外賣專員也好,而這些因素拼湊到一起,最終形成了“製造業大批人員流失,生產元素越來越貴,卻無人潛心打磨品質”的尷尬局面。

中國製造要外遷,首選是印度,最重要的原因莫過於其豐富的人力資源,這裡不僅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頭,而且價格非常低廉,同時,考慮到印度的消費潛力,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手機品牌都開始在這裡建制工廠,小米踏上印度之旅許久,紅米Note3現已成為印度最受歡迎的手機之一;華為也開始籌劃在印度生產和銷售,至於說富士康要在印度建造12座工廠的事兒,早已是盡人皆知,更何況,他們最大的客戶蘋果CEO庫克對印度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製造業元素眾多,牽扯到的又何止人力,它更關乎制度、文化和人性。

小米富士康們在印度的狀況 - 囧

印度市場,金礦還是爛泥潭?

毫無疑問,從人力資源和消費潛力來看,印度國土就是一座巨大的金礦,他們過剩的東西,無處安置的人,恰恰是中國製造企業最缺少的生產元素,但幹過製造業的人都清楚,製造從來不是生產元素的機械拼湊,尤其是人的管理難度非常大,而當你想要把人變成工具的時候,難度又至少增加20倍,這就意味著富士康們想要利用印度的人力資源,首先要對他們進行天翻地覆的改造。

談到人員改造,我們不得不無奈地發現,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人,能如中國人般勤勞,好像機器一樣永不停歇,印度人更是不具競爭力,事實上,他們正是以懶惰和髒聞名,還記得那個著名的笑話嗎:英國人在機場安檢時,被查出7個內褲,他隱晦地回答,Monday,Tuesday,Wednesday…意思是需要一天換一條;而印度人則被搜查出12內褲,正當安檢人員佩服印度人愛乾淨的習慣時,他們卻說January,February,March…可見印度人的生活習慣還有待改善,一些去過印度的人,都能切身地感受到這個民族緩慢的生活節奏,那些路邊的飯館、商店等等,很少能在9點前開門,也很少能堅持到9點以後,每次吃飯都免不了等待很長時間,於是,大家非常容易就學會了“飯前發呆”。

顯然,印度人的生活工作習慣與中國製造的需求不太相符,地球人都聽說過,東南沿海製造企業瘋狂工作的故事,企業僱主在夜裡12點接到訂單之後,可以立即叫醒正在熟睡的工人,準備物料、調試設備,開工,到第二天早上9點,客戶就可以拿上產品去巴薩羅納參加全球移動大會…

小米富士康們在印度的狀況 - 囧

筆者認為,在整個印度歷史上都不會出現類似的傳說,事實上,他們也不推崇這樣的傳說,小米、富士康、華為們要想在印度複製中國的輝煌,難度實在太大,謹記不要搞大躍進,把先進的設備、車間都建立起來,他們更應該從低端製造、低端產品開始,比如在印度製造中的流程設計,一定要多依靠人工來完成,這樣就省去了設備的投資,縱然是人力的效率不高,也可以同他們低廉的工資相匹配;在第一階段的低端製造業中,企業要注重對印度本土員工進行”洗心革面”式的教育,用現代的管理制度以及金錢的刺激,讓印度員工一改往日的懶散習慣,甚至改變當地社區的風氣,但這實在是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一項漫長而艱鉅的任務,大概也只有富士康、華為這種巨無霸企業能承受之。

正如一位製造主管所言,在印度建設工廠,找政府批一塊地,蓋一個車間比較容易,把設備搬過去也不難,最大的難點在於把中國的員工以及中國人對工作的熱忱,對錢的虔誠也一併搬過去,而這或許也是支撐中國製造的真正脊樑。

洗心革面,製造業如何改造印度?

現在,中國製造去印度,正處於一種比較尷尬的境地,去印度,是看中了那裡的廉價勞動力,但看上去,最難搞定的也是人工,如前文所述,這是一個需要長期耕耘、潛移默化的過程。

事實上,印囧只是中國製造、中國品牌出海的一個縮影,只是“人在囧途”的系列之一,但總得來說,印度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市場,這裡擁有12億人口,按照他們的生殖頻率,未來很可能會超越中國,有人的地方就要有消費,但凡能在這裡推廣一種產品,都將得到巨大而豐厚的回報。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印度移動手機出貨量為2.75億部,佔全球市場的14%,也是全球第二大移動手機市場,但我們必須要注意到智能手機出貨量僅有8100萬部,佔比不到30%,也就是說,他們70%的用戶都還認為諾基亞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手機,這個事實對於小米、華為們來說,實在是個太美妙的事兒了

其實,做生意、做產品有兩種境界,一個是自己提出的需求,比如日常生活用品、食物、礦泉水等等,屬於比較低端的生意,做起生意來競爭非常激烈;另一種則是商人幫消費者開發出新的需求,而後再把自己的產品賣出去,比如喬布斯開發出了移動互聯網,幫助消費者開發出了“移動上網”的需求,於是iPhone智能手機大賣特賣。現在,印度的情況恰如90年代的中國,製造業、手機品牌要想在印度得到長足的發展,不得不經歷這樣一個“開發需求“的過程。如今,我們看印度,城市面貌差,街道髒亂差,工人素質差,但這一切都是源於缺乏”物質的刺激”,試想一下,當先進的中國製造業入駐之後,勢必會為當地社區帶來改變,印度人可以看到巍峨的車間,整潔的街道、規範的工作秩序,以及異鄉人嚴謹而勤奮的生活態度,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會看到這種運作模式所帶來的好處,比如更高的薪水,更舒適的生活,更美妙的團隊感覺,這些奢靡的燈紅酒綠,不是好詞,但對於需要激發工作願望的國家來說,實在是太有用了。具體到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顯然,印度人還沒有開發出”移動上網”的習慣,他們只有2%的人知道iPhone優質到爆表的滑動觸感,以及揣著一個最新款的iPhone是多麼地爽,所以,印度市場的發展只是再等待一個巨大的引擎,一旦這個慾望被開發出來,他們的潛力將無可限量。

印度的街道凌亂,他們的火車比中國春運擠500倍以上,牛糞也到處都是,筆者認為,印度人之所以能忍受這種貧窮和落後,除了天生懶惰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則是,他們沒有見過更好的生活。希望中國製造、中國品牌能本著一種”改造印度”的心態去做生意,等到他們的慾望被徹底釋放出來,賣上2億部手機,只是順便的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