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女收藏家潘達於:繼承家族浩瀚典藏,守護中華文化底線

民國女收藏家潘達於:繼承家族浩瀚典藏,守護中華文化底線

2007年8月的一天,在上海文史館主持的一次告別儀式上,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以及青銅、書畫領域的專家學者們,靜靜站在她的照片前,手持白色的玫瑰,安靜的送這位102歲的傳奇老人最後一程。

她叫潘達於。有人說,她這種人,要稱之為“先生”。

民國女收藏家潘達於:繼承家族浩瀚典藏,守護中華文化底線

潘家門第顯赫 熱衷收藏

如果你是央視《國家寶藏》的死忠粉,那你一定會對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克鼎印象深刻。它是青銅轉變期的典型代表,清朝末年與大盂鼎、毛公鼎並稱為“海內三寶”。說起這件國寶,離不開蘇州潘家藏鼎、護鼎、捐鼎的動人故事,更離不開潘家的女護寶人潘達於。

民國女收藏家潘達於:繼承家族浩瀚典藏,守護中華文化底線

潘達於

潘達於原名丁達於,生於1906年,父親為晚清縣令,1923年18歲時嫁與潘承鏡先生為妻,她的姐姐丁燮柔則嫁與潘博山(承厚)先生,姐妹倆人同為潘家的媳婦。潘達於結婚3個月,她的丈夫潘承鏡先生就去世了。潘達於作為嗣祖父潘祖蔭、祖父潘祖年的孫媳婦,繼承了潘氏家族主要是潘祖蔭、潘祖年兄弟的收藏。她所捐贈的著名的大克鼎、大盂鼎等諸多青銅器,宋、元、明、清書畫、古籍等藏品都主要來自於潘祖蔭、潘祖年兄弟的收藏。

民國女收藏家潘達於:繼承家族浩瀚典藏,守護中華文化底線

潘祖蔭故居

潘家門第顯赫,是當時蘇州的名門望族。在清代時,潘家出過不少狀元、探花。其中,潘家祖字輩中的潘祖蔭,曾高中探花,官至工部尚書,顯赫一時。

潘祖蔭喜歡收藏,當年,左宗棠曾將自己珍藏的大盂鼎贈送給他,後來,潘祖蔭又以重金購得了大克鼎。潘祖蔭一直無後,他在北京去世後,遺留下了大批收藏文物,後由弟弟潘祖年押運回故鄉,存放在蘇州南石子街的潘家舊宅中。隨後,潘祖年把兩個兒子過繼給潘祖蔭,但也相繼早夭。於是,“老三房”的後代潘承鏡被過繼過來,成為潘祖蔭和潘祖年兩家的孫子。

民國女收藏家潘達於:繼承家族浩瀚典藏,守護中華文化底線

潘祖蔭像

然而,潘承鏡不久也亡故了,只留下了一個新婚三個月的妻子潘達於,沒有留下子嗣。因此,剛過門不久的潘達於挑起了掌管門戶的重任,守著大量珍貴文物借住在蘇州城裡南石子街“老二房”的舊宅裡。

當時,青銅器和書畫典籍足足裝了4船,其中就有著名的國寶,大克鼎和大盂鼎。多年後,上海博物館前館長、青銅器研究專家馬承源曾經對潘家表示,“你們的青銅器收藏,僅次於故宮。”

潘達於盡職盡責 艱辛護寶

潘家式微後,覬覦寶物的人就多了起來。清末權臣端方就曾對潘家人百般糾纏,想要“借”走兩尊寶鼎。幸運的是,時值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在內憂外患中垮臺,端方成了斷頭鬼,潘家寶鼎才得以存留。

此後,有一位酷愛中國青銅器的美國人漂洋過海,一路打探到了潘家。他提出以巨資外加一幢洋樓來換取盂、克二鼎,但年輕的潘達於不為所動,一口回絕。

民國女收藏家潘達於:繼承家族浩瀚典藏,守護中華文化底線

大克鼎,西周,高93.1釐米,重201.5公斤。腹內壁有銘文290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堪稱西周青銅器銘文的典範。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後,日本侵略軍的飛機不時抵臨蘇州騷擾轟炸。八月十八、十九兩天,情急之中的潘達於打定主意要密藏這批寶物。她叫來了家裡的木匠做了一個結實的大木箱,底板用粗粗的圓木直接釘牢,然後在夜間,撬開住處的地面方磚掘個坑,先放入木箱,把大盂鼎、大克鼎成對角慢慢放進箱子,空當裡塞進一些小件青銅器及金銀物件,隨後蓋好箱蓋平整泥土,按原樣鋪好方磚。

民國女收藏家潘達於:繼承家族浩瀚典藏,守護中華文化底線

大克鼎銘文拓片

書畫和部分古董則放進了夾弄裡的三間隔房“三間頭”。當時潘家的藏書有十幾個大櫥,不好搬動,潘達於請來姐夫潘博山,把書畫按宋元明清朝代分類,放到書箱裡,裝了三十來箱,以及卷軸、銅器等等,搬進“三間頭”,小門關嚴,外面用舊傢俱堆沒,收拾得隨隨便便,外人一點也看不出端倪。

日本人攻陷蘇州後,果然直奔潘家大宅,威逼潘家交出家藏文物,但潘達於和家人在侵略者的淫威面前絲毫都沒有動搖。日軍前後七次闖到潘家一遍又一遍地搜刮,雖然財物損失不少,但大土坑和“三間頭”一直都沒有被發現。就這樣,老祖宗留下的珍貴寶物,在地下躲過這場劫難。

民國女收藏家潘達於:繼承家族浩瀚典藏,守護中華文化底線

大盂鼎銘文拓片

1941年,埋在地下的木箱蓋子腐爛,箱蓋上的泥土、方磚發生塌陷。這時,潘達於才和兒子潘家懋及家人一起把藏在地下近4年的大鼎挖了出來。此後,兩隻大鼎就被放在一間不被人注意的屋子裡,與破衣雜物、舊傢俱堆放在一起,一直保存到了解放後。

數次捐贈國藏 分文不取只留獎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新的社會條件的變化,許多私家收藏的歷代文物典籍已經不可能為個人所有,大多通過被捐獻、被徵集的方式為國家所有,成為國家專門文化機構、收藏機構的收藏。

1951年,上海華東軍政委文化部收到了這樣一封信:

“竊念盂克二大鼎為具有全國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貯藏得所,克保永久……誠願將兩大鼎呈獻大部,並請撥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籌備之博物館珍藏展覽,俾全國性之文物得於全國重要區域內,供廣大觀眾之觀瞻及研究。”

已經神秘“失蹤”了60多年的兩個寶鼎再次現身,剛剛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喜出望外。那天,專家們激動的圍繞在兩個大鼎周圍,神情中傳遞著興奮,潘達於卻不由地默默流了淚。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回饋給潘達於2000萬元(舊幣)的獎勵和一張獎狀。獎狀上寫著:

“潘達於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為祖國曆史名器,六十年來迭經兵火,保存無恙,今舉以捐獻政府,公諸人民,其愛護民族文化遺產及發揚新愛國主義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揚,此狀。 ”

她一分錢都沒要,只留下了那張獎狀,掛在床頭50年。守了一輩子的東西都交給國家了,她心裡還是惦記。每次去上海,總悄悄去博物館看看。

民國女收藏家潘達於:繼承家族浩瀚典藏,守護中華文化底線

1980年2月,潘達於帶曾孫在上海博物館觀看大克鼎

大克鼎目前保存在上海博物館,成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盂鼎則被上調中央,成為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重要藏品。其後,潘達於又陸續捐出了大量藏品,如1956年捐贈的99件字畫、1957年捐贈的150 件字畫等。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沈周《西湖名勝冊》、弘仁《山水卷》、倪元璐《山水花卉冊》等,都來自潘達於的捐贈。新中國成立後,潘達於將自己精心保藏的祖傳文物典籍悉數捐贈給國家收藏,終於為它們找到了最妥當的歸宿。

民國女收藏家潘達於:繼承家族浩瀚典藏,守護中華文化底線

2004年,上海博物館舉辦了“潘達於捐贈大盂鼎、大克鼎回顧特展”,潘達於(中)出席

潘達於先生在將近三四十年的時間內,精心保護、收藏我國重要的歷史文物,將它們妥當地捐贈國家永久收藏保存,在當時確實起到了專職文博人員應盡的職能,典藏、守護住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底線。

潘達於留下來的不僅僅是流傳有緒的“國寶”,更留下了永恆的文化關懷。當人們在明亮的博物館靜靜觀賞一批批藏品的時候,是否會想起曾經與這些藏品有關的一代代已經逝去的文化老人,那些曾為保護、收藏、研究這些藏品而付出一切的一代代已經逝去的文化老人?歷史留存的器物都是具有靈性的存在,它們在博物館靜靜散發出的濃郁芳香,依然也留下守護傳承者的心靈呼吸和音容笑貌。

民國女收藏家潘達於:繼承家族浩瀚典藏,守護中華文化底線

民國女收藏家潘達於:繼承家族浩瀚典藏,守護中華文化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