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今天是2018年2月14日。年味已濃,在此祝福大家春節快樂!吉祥如意!團圓幸福!平安喜樂!

應景,今天客名君寫一位福建上杭人和一位廣東梅縣人跨越時空的愛戀。朱唇丹臉的時候,他們兩顆心相印。半個多世紀未見,心裡始終有彼此,耄耋之年再次牽手。這種內斂的深情,令人震撼。

想起一位客家朋友不經意間說到的愛情定理:心在一起,就永遠在一起。用客家話說,就是“真真惜落膈”了。“惜”,就是客家人說的無比“珍愛”;“落膈”,就是愛已深入肺腑,浸潤在一呼一吸之間。將這個表達翻譯成英文就是:you are in my every breath.

客家話的意思是:當你對一個人“惜落膈”,心中存了一份情,你將永遠忘不了ta,ta在你呼吸間的存在,會讓你“膈應”般地迷醉或痛楚……寫到此,客名君服了客家話了。祝福塵世中一切心相印的真情。

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李丹妮女士,中文名李塵生,著名旅法音樂家李樹化的女兒,林風眠先生的義女。李樹化和林風眠,都是廣東梅縣客家人。

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袁迪寶先生,福建上杭客家人,父親袁祖週牧師是前清秀才,20世紀30 年代任鼓浪嶼英國領事館文書。受父親影響,袁迪寶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

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86封情書,55年等待

1953年,袁李在杭州相遇,相知,相愛,1956年別離,通信在文革期間中斷。袁迪寶給孩子起的名字都和李丹妮有關。而李丹妮一直未婚並準備在修道院終老。86封情書,55年等待。2010年,袁迪寶86歲,李丹妮83歲,通信再次連接,他們在廈門重逢並喜結連理。

01

“我們很像,我們是一個人”

"We were alike,and we were one"

李丹妮的父親李樹化,是祖籍廣東梅縣的泰國華僑。李樹化少年時回梅州接受教育,與梅州中學的同窗林風眠先生結為好友。1919年,林風眠、林文錚、李樹化等梅州青年參加第六次留法勤工儉學,遠渡重洋。到了法國,林風眠讀美術學院,李樹化念里昂音樂學院。

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林風眠先生為李丹妮全家畫的速寫,繪於1938年5月24日李丹妮生日。這幅畫是林風眠先生唯一存世的畫真實人物的作品。

1926年,李樹化娶法國女子珍妮為妻,同年回到北京,任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主任,林風眠任校長。

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林風眠與李樹化、珍妮在湖南家中

1927年5月24日,李樹化的獨女在北京出生,起名“李塵生”,法國名叫丹妮。1928年,林風眠在杭州創立國立藝專,李樹化攜全家隨林風眠至杭州,在藝專音樂系任教。

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國立杭州藝專聘請李樹化為音樂組專任教員

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1953年的李丹妮和袁迪寶

1953年9月,福建上杭人袁迪寶通過勤奮苦讀,進入浙江醫學院學習,成為解放後首批公共衛生學科的大學生。他的俄文老師,就是李丹妮。李丹妮比袁迪寶大一歲(袁迪寶其實比丹妮大3歲,為了上學家裡替他改小了年齡)。

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袁迪寶始終記得李丹妮第一次給自己上課時的情形:“她穿著連衣裙,像天仙一樣從教室門口飄進來,每走一步我們這些‘土包子’都目不轉睛地看著。”那是在樸素的五十年代。

袁迪寶是班長和俄文課代表。他的英俊、聰慧、活力、勤奮令她印象深刻,而她冰雪聰明、博學專業,令他感佩不已。"當時我們已經有一個什麼感覺呢?我們兩個很像,我們是一個人。"

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那時,他們朱唇丹臉,風華正茂。李丹妮住在燈芯巷29號,袁迪寶時常會前去拜訪。倆人亦師亦友,從相知到相戀。

“一次我們去靈隱寺爬山,我先唱了首歌,她回了我一首俄語歌。回去一查書,原來是這樣的歌詞:‘田野小河邊,紅莓花兒開。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愛,可是我不能對他表白,滿懷的心裡話沒法講出來。’我就明白了她的心意。”袁迪寶說。

2盈盈一水間 脈脈不得語

然而,在當時被視為“大齡青年”的袁迪寶,在奔赴大學的10天之前,他已經在廈門和姐姐介紹的護士同事黃秀雪結婚。他痛苦地如實相告。

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1955年7月,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袁迪寶所在的院系要合併到四川華西醫科大學。

“我正在熱烈地愛著你,我正在熱烈地愛著你,日夜思念,正像你也愛我一般,假如我在為你鬱悶,祈求得到你的愛憐,為了得到你的愛憐,我寧願粉身碎骨……我祈求上天賦予我們,賦予我們,賦予我們。”1955年9月17日晚,袁迪寶在公園柱燈下寫的信。

李丹妮不想將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犧牲之上,帶著割心之痛,於1956年4月與母親回法國定居。“我們從今天起就分手,沒有其他的路可走,各走各的路。”

“我們說好要像兄妹一樣保持書信聯繫。我們想念對方時,就看天空中的那顆金星。它叫啟明星,又叫長庚星。每天傍晚太陽落山、天快黑的時候,西南方就會最先出現這顆很亮的星。”

他們用《聖經》裡“愛的真諦”做臨別贈言: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Love suffers long and is kind;love does not envy;love dose not parade itself,is not puffed up.

愛是永不止息。

Love never ends.

3一輩子三個字聽來熟悉

天各一方的戀人用書信互通情緣,至“文革”期間,因擔心“害了他”,李丹妮不再寫信,聯繫斷絕。

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李丹妮的浙江大學學歷,在里昂找工作也派不上用場。李丹妮為此一度常想自殺。她專門去一家藥房穿了耳洞,藉著皮肉的痛大哭一場,紓解悲傷。

後來,遠在泰國的祖母寄來了活命錢。此外,李丹妮用1年時間取得了速記打字的畢業證書,1957年7月1日應聘進一家公司,並在那裡連續工作了17年。1960年,李丹妮獲准入籍法國。

她在法國一直沒有戀愛也沒有結婚,並準備在修道院終老。容易閒言盟白首,終將沉默作生平。“只有一個人住在我心裡,只有一個男孩真正地愛過我,就是他。”而袁迪寶則給孩子一個起小名“塵生”,一個起名“金星”。中秋月圓之夜,對著明月,悄悄地想念大洋彼岸的對方。

所愛隔山海,山海不可平。李丹妮深知:“他一直沒有忘記過我,就像我也從來沒有忘記過他。”袁迪寶的信被被李丹妮帶到法國里昂、珍藏了大半輩子;而她的來函和信物,早已在文革中不知所終。

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2007年,丹妮八十歲生日的那年,法國里昂中法事務協會為了表彰她對中法文化交流的特殊貢獻,專門為她出版了一本傳記:《混血兒——一個介於中國和法國之間的女人的經歷》。封面是林風眠先生的一幅水墨畫。一隻黑色的大雁孤獨地逆風奮飛。

2010年,袁迪寶的髮妻離世後,在兒媳歐陽鷺英的鼓勵下,他寫下了給丹妮的信,寄向曾經熟悉的地址。當收到來自法國的回信,袁迪寶禁不住老淚縱橫。他沒想到,李丹妮一直孑然一身。

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2010年9月18日,李丹妮從法國里昂飛抵廈門,此時她已闊別中國55年。在機場上迎接她的,是袁迪寶和他的兒孫們。

見面時已不再少年。塵滿面,鬢如霜,然摯愛不改。你是我的你,我是你的我。見面即相擁,淚眼婆娑。

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3天后他們領證,8天后他們辦結婚典禮。2010年9月26日,86歲的袁迪寶在廈門迎娶了83歲的法國新娘李丹妮。新娘秀目銀髮,笑臉如少女般甜美純真。餘生不久,請多指教。

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之後,相伴走過7年的人生旅途,2017年10月19日上午九點四十五分,這段傳奇的男主人公袁迪寶在丹妮和家人的陪伴下安然過世,享年90歲。

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兩人一直相守在一起,後來丹妮漸漸糊塗了,許多人事已不記得,但與愛人也仍然每日對望,每日握手、親吻。袁迪寶吃飯時也總不忘給丹妮夾菜,總是把丹妮帶在身邊。”袁迪寶過世時,李丹妮守在他身邊,看似人事不知的她卻清楚地知道發生了什麼,傷心地哭泣了。

林風眠摯友李樹化之女李丹妮的曠世情緣

他們的故事,被記錄到一本書裡:《用愛等一生》。

“50多年前上帝叫我來認識你,是要我來愛你的。離別50多年後,再讓我們相見也是要我來愛你的……”

“兩年來,因為常生病,我開始整理東西了,特別是書信和照片。你給我的,我都保留到今天。”

“你那封信我看了後,成千成萬的音調、詩句、色彩湧出心頭,這種美感我早以為是不可能再出現在我的餘生裡。深夜了,我坐下朝天看月亮和星星,我朝天看莫不是想看到你嗎?我深知你是真正愛過我的人,正如我真正愛過你一樣。”

客家名人堂歷史文章閱讀:

索引一:名人薈萃(by名字)

熊德龍葉澄海賴國傳 劉水繆壽良 鄒錫昌田家炳李東生

張一鳴王興藍燦輝張德兆藍珍

周仰傑(Jimmy Choo)溫惠仁(Robert Wan)伍冰枝

丘成桐郭華榕邱曉華陳興動黃旭華楊偉光

林風眠李金髮羅大佑侯孝賢野曼羅九香李惠堂張國榮方文山謝宇威何雯娜彭于晏

葉劍英羅卓英抗戰客家孫中山姚子青蒲良樓

太平天國曾國藩(1,2,3) 羅芳伯

潘了拳 何南鳳

……

索引二:文化隨筆(by 風俗或者文化關鍵字)

山歌楹聯堂號武功食茶尋夢環遊客家女長相抗戰 建築月光光童謠

互聯網龍巖幫大河 LOGO蘿蔔丸客家話冬至 圩日語文學堂正月半愛情客家民謠

……

~~~~~~~~~~~~~~~~~~~~~~~~~~~~

這裡寫的是客家名人,看的卻是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