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

林哥说史

“床前明月光”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静夜思》,全诗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华丽精美的辞藻,只是用近似口语的话娓娓道来,描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明白如话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问世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所喜爱。

正是因为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所以人们对其含义和解释一直也没有什么不同看法,《唐诗鉴赏辞典》中这样解释: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

但后来有人提出疑义,唐代的门是完全封闭的,窗户也很小,况且还贴有窗户纸,月光不可能穿过照到屋里去,并且在室内也不会有霜的,这在道理上讲不通。于是人们对诗中床的含义产生了疑问,“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究竟是指什么?

我查了一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其中对“床”的解释有三:1、坐卧的器具。意思和今天的床一致;2、安放器物的架子。类似今天的柜或者橱;3、井上的围栏。今天的床没有这个含义。

对照床的这三个含义,我们发现第三种解释与李白诗中的意境比较吻合。并且李白还有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歌,其中有这么几句:“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据学者介绍,此诗中的“床”也是“井上围栏”的意思。通过以上考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床前明月光”中的额“床”不是今天所说的卧榻,而是井上的围栏。










民国年间那些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这首名诗《静夜思》,应该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可以张口就来的吧。事实上,多数中国人背诗都是以这首启蒙的。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床前明月光”的“床”,指的是什么?



首先可以排除的是,这个“床”,肯定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床,因为现在的床几乎要到明朝后才出现。

那么,在明代的床出现之前,古时中国人在哪里睡觉呢,那就是“榻”,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之“榻”也。

所谓“榻”,简单说就有些像炕,不是支起来的那种木制大型家具。

此外,古人睡觉的地方还有“席”,这个好理解,就有些接近于日本人现在的“榻榻米”,所谓席地而睡也。

回到“床前明月光”的话题。有人说,这里的“床”是井栏,这个解释是有些牵强的。



事实上,古代诗词中提到“床”的并不在少数,而这个床,其实指的是“胡床”,也就是现在说的折叠椅(或凳)。

首先,“床前明月光”肯定不是在室内的,否则没法解释“疑是地上霜”,既然是室外,就不可能是现在的床啊榻啊之类。

类似的诗词,如李白写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如果这个床是在室内,这青梅如何长呢?

再如宋代词人秦观写的《纳凉》,里面也提到了“床”: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秦观的这个诗很清楚的提到这个环境是室外,而且很清楚的指出,这个“床”就是“胡床”!



那么,这个胡床是什么东西呢?说白了,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折叠椅凳,因为游牧民族逐水而居,经常迁徙,所以不可能有大型的木制家具,折叠椅凳方便携带,所以有此习俗。

考虑到李白出生在西域碎叶,其父辈在西域经商,接触到胡床(折叠椅凳)之类东西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唐宋以后,因为其方便性,类似的胡床(折叠椅凳)也传到了中原,成为常见的简易家具,因而诗词中经常出现“床”的记载,也就理所当然了。


坑爹史册

先说结论:“床前明月光”的“床”,应该是指井栏。

1、“床”字有没有井栏的意思?

《晋书·乐志》里记载有一首名为《淮南王篇》的乐府诗歌:

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 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

汲寒浆,饮少年。 少年窈窕何能贤,扬声悲歌音绝天。 我欲渡河河无梁,愿化双黄鹄还故乡。 还故乡,入故里。 徘徊故里,苦身不已。 繁舞寄声无不泰,徘徊桑梓游天外。

从这里可以看出“床”和“井”的关联。

2、到李白所在的唐朝,还有没有“井栏”这个含义的用法?

李贺《后园凿井歌》有:井上辘轳床上转。

李商隐的《富平少侯》有:“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更是说明了这个“床”的位置,就在井头。

再到元朝,《古今韵会举要》注明:“床”,就是“井之栏”。

3、“床”有很多其他含义,为什么“床前明月光”的“床”不能是其他意思?

的确,《静夜思》中没有提到“井”,所以理论上说,“床前明月光”的“床”也可以是“床”字的其他释义。

在这一点上,我们就只能以情理去推测了。

“床”字的其他释义还有:睡床、马扎等。但睡床是在室内的,要把一片地上的月光怀疑成是霜,这片月光应该是在户外的地上,而且要离自己有一定的距离,才比较合理。所以睡床显然是不太合适。马未都先生认为是“马扎”。的确,马扎倒是可以搬到户外,但距离感又不太符合了。

所以《静夜思》最符合常理的,应该是诗人夜里在园中赏月,远远看到井栏前的月光有所思而作。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这首诗中的床应该就是胡床马扎!

没错!胡床最贴切!没事跑到井边干啥去?就为赏月色?不通!李白并不富裕,常年漂泊在外,基本不可能住高级酒店,就是这次住进了豪华酒店,舒服温馨的服务,会让李白忘了漂泊之苦,不会思乡的!也不会写出这首千古绝唱!这次李白所住的也就一般普通招待所而已。普通的招待所也可能没有水井!在古代水井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古人打一口水井并不容易!大户人家除外,普通百姓十家八家共用一井水算奢侈了!城里好些,到乡村一个村子一口水井很正常!所以普通招待所和别家共用一井理所当然!即使有自己的水井,普通招待所的汲水井不会豪华,没有奢侈的围栏,应该简单的辘轳井台,汲水方便而已。也就不会床前明月光了!

正解:漂泊在外,夜晚,住店,月夜,搬一胡床,屋外赏月。坐在马扎上看见前面的月光如霜!是《床前明月光》:床的前面的月光哦!,如果站在井的不远处看井,井的前边是那边?井的前边是李白!井的外边的前边是月光?是墙?是花草树木?有必要隔着井赏月吗?思路不通!屋外赏月,明月勾思,坐在马扎上看着前边地上的月光像寒霜一样!这和李白当时心境一致!心境起寒意起霜意!结合自身境遇!不由得想起了温馨的家!无意间随口一首,不成想成为千古绝唱!大多数的千古绝唱都是无意间得来的!就像王羲之的狂草《兰亭序》:酒酣兴起之间,一气一笔而就!成为空前绝后的绝笔!等待酒醒后大惊!再书!也不及酒酣兴起那次境界!李白做这首诗作的当时境界和王羲之作兰亭序的境界如出一辙!

不要查所谓的典籍以佐证床就是井栏!典籍没错!情景不一样哎!生搬硬套不可取!大唐盛世,男女思想开放,鄙视禁忌,坐在马扎上不是丢人的事情!大唐繁盛,包容性很强,西域胡人在大唐做官有的是!更不要说普通西域胡人自由出入大唐了!(同等时期的长安城是罗马城的七倍大)。胡床马扎是从西域胡人那边传入的!没准还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方便座具呢!

李白坐的床即胡床!也就是马扎儿!轻便座具!


常谈老生

指的是小茶几或者胡床。

牀,安身之坐也。从木,片声。字亦作床。古闲居坐于牀,隐于几,不垂足,夜则寝,晨兴则敛枕簟。——《说文》

之前在MOOC上面听《说文解字》这堂课时,武汉大学的万献初教授,根据字形并结合当时的背景,讲解了《静夜思》中的这个‘床’具体是什么东西。

(因为是视频,所以我大概整理了一下,把教授的讲解打了出来。)

床的繁体字形是——牀

牀这个字形是有形象的。

首先这个床是木做的,这个木做的木头的‘木’在甲骨文中形状是一棵树,下边是树根上边是树枝。(橙色标注)

这个木写成了篆书(红色标注)之后是


把它从中间撇开,右边就是一个‘片’左边就是‘牀’的左边,把它往地上一放,它就是一个小茶几。

我们根据床的字形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它是个什么东西。

再者,因为在是唐代,宋代我们还没有像我们这种高高的床。我们说宋太祖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说明那个时候睡的是塌,像我们这种高床是后来的事。

古时候的床是用来拐手的。

古人休息的时候是席地而坐。

一个人在地下,臀部放在脚踝上,手放在膝盖上。

当坐累了以后呢,就把手拐在旁边的小茶几(或胡床),隐几而卧,在上面休息一会儿。

那个拐着手的东西就叫床。


所以李白的这个“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应该就是一个和茶几一样的小桌子。

可能在中秋夜的晚上或者是什么时候,在院子里有一个小小的胡床,他的酒杯放在上面,李白喝的晕乎乎的说,床前明月光。


学号三十五

李醉猫一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后人争论了上千年还没有结果。“床",本属没有什么可争论性的,可李白偏偏喝得酩酊大醉时,写下“床前明月光"之千古不解之句。就这个该死的“明月光",引起人们无限的暇想,各路大神高手纷纷各抒己见,所出之言比“明月光"还精采十百倍。明月光前的床,我们可用排除法,首先可排除的不是现代蓆梦思,不是专家吹嘘的"玉石磁疗大床”,不是学校厂矿宿舍的双层碌架床,不是城中村企街女郎的简易客床,……。这床不是,那床也不是,究竟是什么床?今天终于被我“老叔又出山”破解了,李醉猫所说的床,是指沙滩上的“河床"。那一晚李白又喝高了,说话舌头都大了,睡不着独自到沙滩河床上散步,银月如泄照到沙滩河床上,李白触景生情,写下了这千古之谜句;“床前明月光”……。



老叔又出山4

今人读古诗词最要注意的一关是同一个词古今的演变,也就是古今意思往往是不同的.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一句极为简白,但是,古代的床是不是就是现代人晚上睡得床呢?据考证,不是.而且,区别非常大.

 《说文》:“床,安身之坐者。”在古代,床不仅是供人睡觉的工具,主要是供人坐的器具,像塌。在初唐,有一段时期“榻”“床”不分,因而李白所吟咏的床前,更是指雅致的精巧的人们坐着的“床”前,可以想象,唐代人们在床前闲话春秋,吃着清甜可口的瓜果,天上一轮明月高悬,床前的人忍不住在这恬适里觉得缺些什么,哦,原来是故乡的信息,思念的情绪……

而今,再欣赏下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们想象之中,不再是慵懒的床榻而是精致的桌前……


老照片

这里的床,应该是指的屋前的台基,就是古代建筑屋下类似地基的部分。古时候一般为木质结构,类似于现在的台阶。

李白的《洗脚亭》中:“前有昔时井,下有五丈床”以及《长干行》中“绕床弄青梅”,还有王维的《郑果州相过》中“床前磨镜客”均应为此意。

想要理解这个床的意思,我们先来看看牀。

牀,是安身之坐者,那么“床”,就是屋子安身之坐的地方,就是下面的地基部分。

然后重新理解起来,“床前明月光”“绕床弄青梅”是不是更能理解那种意境呢?“床前明月光”和苏轼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所写的其实都是一个地方,“绕床弄青梅”也是孩子们在院子里绕着屋子玩耍,况且“下有五丈床”这一句,其他诸如井栏、坐具、卧具,怎会有五丈长呢?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在唐朝的时候,日本的文化是特别受到我们的影响的,在日文中,牀就是指建筑的台基。

所以,我认为,李白的这首原诗句应该是这样的:

以上为个人理解,关于这个床的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小栗丶

看了很多评论,我还是认为这个“床”应该指井边的围栏,而且还是比较高一些的围栏,腿那么高。

原因有二,第一,如果是指普通的床或者窗,那就说明诗人在室内,室内怎么能看见“地上霜”呢?所以这些可以排除掉。

另外,有朋友说是马扎,诗人坐在马扎上赏月,那就没必要说“床前”明月光了吧,“身前明月光”什么的好像更贴合一点(不考虑平仄什么的,我乱诌的,反正就是这个意思)。而且试想一下这句话的翻译“马扎前一片月光”……这…一个马扎,有点不值当的吧。

想来想去,还是井边的围栏比较靠谱,站在围栏边,欣赏月亮,而且我个人认为,月光下的水井啊,是个很静谧澄澈的东西,怎么说呢?几个词形容一下哈,静、凉、孤单。这样也是呼应了题目吧。


而且很多诗人包括李白很喜欢用“井”这个东西作诗,比如说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是白天的井,还有儿童,显得活泼有活力。

小女子拙见,各位见笑啦哈。


小雅诗词沙画

不请自来

这个“床”,指的是地板!

唐代诗人张仲素与白居易二位诗人的唱和诗《燕子楼》最具证明“床”的地板空间概念。(燕子楼是名臣张建封之子徐州张尚书的爱妓盼盼的住所)

楼上残灯伴晓霜, 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 地角天涯未是长。 ----张仲素

满床明月满帘霜, 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 秋来只为一人长。 ----白居易

“合欢床”与“卧床”成年人自然懂内涵。 但楼上的“床”如果指睡觉的用具“床”的话, 那二位诗人不但庸俗, 简直是太下流了吧。

难道说明亮的月光专照睡觉床,岂有不照地板之理?

有谁知道古人对“地板”是怎么称呼的吗? 请问在古典小说或文字中看到过“地板”这一词汇吗?

全文在下面的帖子里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0908a1c0100btfm.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