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汕談世情:中醫養生中的酒文化

人類最初的飲酒行為固然還不可以稱之為飲酒養生,但卻與養生保健、防病治病有著親密的聯絡。學者普通以為,最初的酒是人類採集的野生水果在剩餘的時分,得到適合條件,自然發酵而成。由於許多野生水果是具有藥用價值的,所以最初的酒能夠稱得上是自然的“藥酒”,它自然對人體安康有一定的維護和促進作用。當然,這時人類固然從飲酒得到了養生的益處,但他們可能並沒有明白的養生目的。

大潮汕談世情:中醫養生中的酒文化

(一)酒之性能

酒有多種,其性味成效大同小異。普通而論,酒性溫而味辛,溫者能祛寒、引導,辛者能發散、引導,所以酒能疏浚經脈、行氣和血、蠲痺散結、溫陽祛寒,能疏肝解鬱、宣情暢意;又酒為穀物釀造之精髓,故還能補益腸胃。此外,酒能殺蟲驅邪、辟惡逐穢。《博物志》有一段記載:王肅、張衡、馬均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飲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作者以為,這標明“酒勢辟惡,勝於作食之效也。”

酒與藥物的分離是飲酒養生的一大進步。酒之於藥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作用:

1.酒能夠行藥勢。古人謂“酒為諸藥之長”。酒能夠便藥力外達於表而上至於顛,使理氣行血藥物的作用得到較好的發揮,也能使滋補藥物補而不滯。

2.酒有助於藥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酒是一種良好的有機溶媒,大局部水溶性物質及水不能溶解、需用非極性溶媒溶解的某些物質,均可溶於酒精之中。中藥的多種成分都易於熔解於酒精之中。酒精還有良好的通透性,可以較容易地進入藥材組織細胞中,發揮溶解作用,促進置換和擴散,有利於進步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

3.酒還有防腐作用。普通藥酒都能保管數月以至數年時間而不蛻變,這就給飲酒養生者以極大的便利。

大潮汕談世情:中醫養生中的酒文化

(二)藥酒常用製備辦法

藥酒的常用製備辦法主要有冷浸法、熱浸法、滲漉法及釀製法。

1.冷浸法:將藥材切碎,炮製後,置瓷壇或其它適合的容器中,加規則量白酒,密封浸漬,每日攪拌1~2次,一週後,每週攪拌1次;共浸漬30天,取上清液,壓榨藥渣,榨出液與上清液兼併,加適量糖或蜂蜜,攪拌溶解,密封,靜置14日以上,濾清,灌裝即得。

2.熱浸法:取藥材飲片,用布包裹,吊懸於容器的上部,加白酒至完整浸沒包裹之上;加蓋,將容器浸人水液中,文火緩緩加熱,溫浸3~7晝夜,取出,靜置過夜,取上清液,藥渣壓榨,榨出液與上清液兼併,加冰搪或蜂蜜溶解靜置至少2天以上,濾清,灌裝即得。此法稱為懸浸法。此法後來變革為隔水加熱至沸後,立刻取出,傾人缸中,加搪或蜂蜜溶解,封缸密閉,浸漬30天,收取廓清液,與藥渣壓榨液兼併,靜置適合時間後,濾清,灌裝即得。

3.滲漉法:將藥材碎成粗粉,放在有蓋容器內,再參加藥材粗粉量60~70%的浸出溶媒平均潮溼後,密閉,放置15分鐘至數小時,使藥材充沛收縮後備用。另取脫脂棉一團,用浸出液潮溼後,悄悄墊鋪在滲漉筒(一種圓柱型或圓錐型漏斗,底部有流出口,以活塞控制液體流出)的底部,然後將已潮溼收縮的藥粉分次裝人滲漉筒中,每次投入後,均要壓平。裝完後,用濾紙或紗布將上面掩蓋。向滲漉筒中緩緩參加溶媒時,應先翻開滲漉筒流出口的活塞,掃除筒內剩餘空氣,待溶液自出口流出時,關閉活塞。繼續添加熔媒至高出藥粉數釐米,加蓋放置24~48小時,使溶媒充沛浸透擴散。然後翻開活塞,使漉液緩緩流出。假如要進步漉液的濃度,也能夠將初次漉液再次用作新藥粉的溶媒停止第二次或屢次滲漉。蒐集滲漉液,靜置,濾清,灌裝即得。

4.釀製法:即以藥材為釀酒原料,加曲釀造藥酒。如《千金翼方》記載的白朮酒、拘杞酒等,都是用此辦法釀造。不過,由於此法制造難度較大,步驟繁複,如今普通家庭較少選用。

大潮汕談世情:中醫養生中的酒文化

(三)留意事項

1.飲量適度: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古今關於飲酒害利之所以有較多的爭議,問題的關鍵即在於飲量的幾。少飲有益,多飲有害。宋代邵雍詩日:“人不善飲酒,唯喜飲之多;人或善飲酒,難喜飲之和。飲多成酪酊,酪酊身遂痾;飲和成醺酣,醺酣顏遂酡。”這裡的“和”即是適度。無太過,亦無不及。太過傷損身體,不及等於無飲,起不到養生作用。

2.飲酒時間:普通以為,酒不可夜飲。《本草綱目》有載:人知戒早飲,而不知夜飲更甚。既醉且飽,睡而就枕,熱擁傷心傷目。夜氣收斂,酒以發之,亂其清明,勞其脾胃,停溼生瘡,動火助欲,因此致病者多矣。由些可見,之所以戒夜飲,主要由於夜氣收斂,一方面所飲之酒不能發散,熱壅於裡,有傷心傷目之弊;另一方面酒本為發散走竄之物,又擾亂夜間人氣的收斂戰爭靜,傷人之和。此外,在關於飲酒的季節問題上,也存在兩種不同見地。一些人從時節溫度上下而論,以為冬季嚴寒,宜於飲酒,以溫陽散寒。

3.飲酒溫度:在這個問題上,一些人主張冷飲,而也有一些人主張溫飲。主張冷飲的人以為,酒性本熱,假如熱飲,其熱更甚,易於損胃。假如冷飲,則以冷制熱,無過熱之害。元代醫學家朱震亨說:酒“理直冷飲,有三益焉。過於肺入於胃,然後微溫,肺先得溫中之寒,能夠補氣;次得寒中之溫,能夠養胃。冷酒行遲,傳化以漸,人不得恣飲也。”但清人徐文弼則倡導溫飲,他說酒“最宜溫服”,“熱飲傷肺”、“冷飲傷脾”。比擬折中的觀念是酒雖可溫飲,但不要熱飲。至於冷飲溫飲何者適合,這可隨個體狀況的不同而有所區別看待。

4.辨證選酒:依據中醫理論,飲酒養生較適合於年老者、氣血運轉緩慢者、陽氣不振者,以及體內有寒氣、有痺阻、有瘀滯者。這是就單純的酒而言,不是指藥酒。藥酒隨所用藥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用補者有補血、滋陰、溫陽、益氣的不同,用攻者有化痰、燥溼、理氣、行血、消積等的區別,因此不可一概用之。體虛者用補酒,血脈不通者則用行氣活血通絡的藥酒;有寒者用酒宜溫,而有熱者用酒宜清。有意行藥酒養生者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作選擇。

5.堅持飲用:任何養身辦法的理論都要鍥而不捨,久之乃可受益,飲酒養生亦然。古人以為堅持飲酒才能夠使酒氣相接。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說:“凡服藥酒,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隔絕,絕則不得藥力。幾皆以和為度,不可令醉及吐,則大損人也。”當然,孫思邈只年累月、堅持終生地飲用,他可能是指在一段時間裡要鍥而不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