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傳統戲曲項目:銅山丁丁腔(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歷史沿革及分佈情況

在清代, 由於黃河及大運河從徐州改道,徐州北的利國驛成為大運河流入微山湖的停靠碼頭,所以微山湖一段的厲灣、寄堡一帶,經常停泊著南方運糧的船隻及停有保衛運糧船安全的砲划子船,船上的南方人、北方人會演唱很多小調,天長日久,岸上的農民學會了那些腔調,越是到太平豐收的年景,唱的人也就越多。開始由一個人哼著玩,後發展到兩人對唱,有時很多會唱的農民便自發地在一·塊兒唱和。那時,人們把它稱為“太平歌”。農民逢年過節趕廟會邊唱著“太平歌”,因為主要伴奏樂器為月琴,琴聲“叮叮咚咚”清脆悅耳,故稱“丁丁腔”。剛開始演的都是對子戲,沒有職業藝人,更無師徒關係,藝人們雖然不是把演戲作為謀生手段,每到逢年過節時卻常被附近村莊請去演唱,這樣“丁丁腔”就逐漸流傳開了。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銅山丁丁腔(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由於南北大運河往來船隻甚多,各種文化交匯,藝人們常到碼頭上演出,丁丁腔吸收了京劇、花鼓及揚州、蘇州等地的音樂和曲調上的優點,使得該劇種在聲腔曲調的風格上不但有北方戲曲的剛健挺拔的特色,而且也具備了南方戲曲清婉抒情的格調。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丁丁腔正戲之前都用“十二月”的曲調來演唱“正月裡來好風光,家家戶戶喜洋洋,南方出了革命黨,過江消滅孫傳芳!”等類似這樣內容的小節目。由於這個地區靠近微山湖,在抗日戰爭時期是游擊隊與日寇進行拉鋸戰的地方,所以在更多的農民的口中卻不斷地哼著“十二月”“小郎調”“五更調”等,像用“十二月”小調唱: “游擊隊真不穰,日本一見逃得慌,咱們緊緊追上去,消滅日本野心狼,繳來洋槍和洋炮,保衛咱們好家鄉!”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銅山丁丁腔(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新中國成立初期,“丁丁腔”在省內多次彙報演出,受到省戲劇界、音樂界專家、學者及廣大觀眾的一致讚揚。後來在徐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徐州戲校招收五十多名丁丁腔學員,聘請利國鎮丁丁腔藝人授課,使丁丁腔得到有效傳承。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徵

丁丁腔的唱腔,在早期以“八句腔”為主,後來從”八句腔“中抽出樂句再組合,所以又產生了平韻、陽韻等。後來吸收了京劇的一些曲調,豐富了“對口煞板"。 之後, 又吸收了若干民間小調, 如:[小郎調]、[十二月]、[五更調]、[十杯酒]等,這些小調有的歡快輕鬆,有的高亢嘹亮,跟方言結合得也很緊密,敘述性特別強。現在的丁丁腔共有八句腔,平韻、陽韻、花韻、發腔、對口、對口煞板、平韻垛板、五字韻垛板、掃腔、腰鑼釵等18個主要聲腔。其中平調、腰鑼釵等有男女唱腔之異。因為丁丁腔無女演員,演花旦的男演員是用“假嗓子”來唱的,如一曲調開始用男音,不一會就能轉到高八度或十五度的女音,藝人們稱此為“老轉少”。其一般規律是在一個字音的尾音上唱到該調十一度音時轉。到要換氣時,也就是唱到休止符的後半拍時再用本嗓子唱(見八句腔中的第三句腔),女的學唱就不再需要“老轉少”了。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銅山丁丁腔(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丁丁腔唱詞的詞格是多種多樣的,有十字句、五字句,但基本上是七字句。傳統劇目主要有《降香》《送茶》《站花牆》《下山》《勸嫁》等;近現代劇目主要有《土地還家》《一家光榮送參軍》《新結婚》《挑福》等。

“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是銅山丁丁腔的藝術特色,曲調變化較多,但關鍵是哼哼,即在實字唱前或唱完後,加入“哼”、“嗨”或“哎哎哎哼嗨”等虛字來美化腔調。銅山丁丁腔的唱詞較注意押韻,韻腳的選擇是為了美化聲腔,詞格的選擇是為了強化節奏。韻腳變化愈多時,節奏愈顯得緊張,則表達的感情也就愈強烈。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銅山丁丁腔(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銅山丁丁腔(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銅山丁丁腔(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銅山丁丁腔(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銅山丁丁腔(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主要價值

銅山丁丁腔素以“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著稱,其聲腔幽雅動聽,別具特色,它結合了其他劇種的許多優點,創造了自己特色的藝術,與徐州的說唱藝術結合緊密,在交流演出過程中,又受梆子、花鼓戲等戲曲影響,增加了嗩吶、笙等民族樂器伴奏,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發展了以敘事為主體的戲曲本色,使銅山丁丁腔整體效果更加優美。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銅山丁丁腔(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銅山丁丁腔(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文/圖 徐州非遺保護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