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根雕文化

南日報 記者 劉聰梅\\文 見習記者 周鈺捷 呂潔\\圖

尋訪散落在民間的渭南文化,我們來到白水縣城關街道辦郭卯村一個僻靜的農家小院,見到了根雕文化非遺傳承人王安康先生,領略了化枯木為神奇的根雕藝術。

【非遺】根雕文化

根雕,即樹根雕刻,是以樹根的自然形態為對象,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又稱“根藝”。一截枯木,一段老根,經過雕刻家的精心揣摩和妙手雕琢,竟能化腐朽為神奇,變成一件件別具韻味的藝術品。

【非遺】根雕文化

年愈古稀的王安康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自小對千奇百態的樹根感到好奇。年輕時一次在溝畔轉,發現山崖上吊著一個樹根,挖下來拿回家,磨著雕刻成奔跑的馬,大家都說像,取名“奔騰”。就這樣,他痴迷上了根雕藝術,後又拜師根雕藝人進行學習。

【非遺】根雕文化

走進王安康家,一間房子擺滿了各種根雕作品,有雄鷹、大公雞、狗、企鵝、喜鵲等獨立造型,也有龍騰鳳舞、龍鳳呈祥、喜上眉梢、母子情深、一家三口等組合造型,一個個栩栩如生。

【非遺】根雕文化

做成一個根雕要經過選材、構圖、刮皮、雕刻、打磨、上漆等多個步驟,在這些步驟中最費周折的就是選材,王安康常常到山溝、崖畔上去尋找樹根。

【非遺】根雕文化

“根雕是七分天然三分人工,只減不增,需要細心觀察,用心感受。”王安康說,如果你觀察不到想象不來,那這個根雕你就做不出來。據悉,體型小的作品四五天可以做 好,大的則需要兩三個月。作品成型後,還要放置較長一段時間才能完全定型。

【非遺】根雕文化

財寶一箱,不如烏木半方。根雕不僅是本身,而它所傳承的文化更是珍貴。幾十年的堅持,王安康的作品被列入白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他也成為該縣根雕代表性傳承人,每年義務舉辦兩期根雕培訓。他說,希望把這技藝傳下去,也算是對社會的一點貢獻。

【非遺】根雕文化

一年又一年,王安康一雙佈滿老繭的手在粗糙的木頭上耕耘著,他那雙握著雕刀的手,有溫度、有信念、有文化,更有傳承。

【非遺】根雕文化

【非遺】根雕文化

【非遺】根雕文化

【非遺】根雕文化

【非遺】根雕文化

【非遺】根雕文化


來源“渭南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