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守護者」的緘默與吶喊

非遺“守護者”的緘默與吶喊

2016年春晚上,譚維維與華陰老腔合作的一首《華陰老腔一聲喊》,讓這項國家級非遺項目火遍全國,成為非遺項目傳承和發揚的現象級事件。在今年6月9日,我們又迎來了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天長安君有幸採訪到了兩位陝西非遺“守護者”,一起來看看他們的非遺情懷。

非遺“守護者”的緘默與吶喊

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

和劉老師的見面之地有點特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一見面劉老師就開始如數家珍般給長安君介紹陳列館裡的非遺項目傳統音樂、曲藝、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剪紙、陝北三邊剪紙、燻畫剪紙、合陽面花、民間石刻、瓷器、戶縣傳統社火、傳統醫藥……對她來說這裡的“寶貝”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樣,每一樣都瞭如指掌。

在介紹合陽面花時,劉老師甚至能說出每一個面花作品出自哪位“藝人”之手。“我們一直都跟著她”這句話又道出了多少非遺守護者的萬千心緒。

長安君原本以為,劉老師應該是一位從事非遺的專業工作者,在與她的交談中才得知她的老本行是西京大學藝術學院的副教授,一直從事藝術教學研究工作。之所以對非遺充滿如此熱忱,除過自己的課題、研究方向與此相同之外,更多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

非遺“守護者”的緘默與吶喊

燻畫染色剪紙▲

“我們能做的只是把它記錄下來,寫成書。非遺項目的保護需要我們這樣做,現在越來越多的項目為了迎合市場,已經發生者嚴峻的變異。就像華縣的皮影戲,它們演的都是邁克傑克遜,如果一直這樣演下去,兩三代下去我們的後輩就認為傑克遜是我們的傳統文化,這種現實真的特別害怕”,劉老師擔憂的說道。

和非遺打交道,免不了要深入農村基層,因為那裡才是非遺的沃土。劉老師給長安君分享了一個小插曲,“農村的老百姓都是吃兩頓飯的,晚上老百姓家裡甚至連剩飯都沒有,你就是拿著錢也沒有地方去買飯,只能餓著肚子忍著……”

當長安君問道,為什麼要這樣堅持時?劉老師只說想要為非遺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己之力,她說這麼多年與非遺相處之後也改變了她的生活方式,“在韓城有位做壽糕的非遺人,她做的壽糕比城市裡的蛋糕好多了,裡面還有紅棗、核桃,特別好吃。我們家老太太生日我就打算定做一個,不買蛋糕了”。

這就是非遺“守護者”劉老師的故事,她在用微博之力找尋著遺落在民間的非遺,而非遺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她的生活方式。

非遺“守護者”的緘默與吶喊

省非遺館的李主任▲

長安君採訪的第二位非遺“守護者”是省非遺館的李主任,他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滄桑,兩鬢的頭髮已經花白,這應該就是常年深入基層從事非遺保護工作的真是寫照。

更長安:您能簡單介紹一下陝西省的非遺情況嗎?

李主任:陝西各級對非遺項目的保護都比較重視,在經費、機構上都比較健全。在非遺宣傳、傳播方面陝西也在國內、國際上產生了一些巨大的影響。

就在不久前,陝西省公佈了第六批省級非遺名錄,華胥傳說、子洲嗩吶、長安泥塑等九大類80個項目紛紛加入這個大家庭。到目前為止,陝西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有74項,傳承人78位;省級非遺項目604項,傳承人490多位;市級非遺項目1568項;縣級非遺項目4100項,傳承人8000多人。

非遺“守護者”的緘默與吶喊

提線木偶▲

更長安:您覺得陝西在非遺哪些地方做的比較好,原因何在?

李主任:我們的級的非遺保護名錄做的比較健全,這是比較令人欣慰的事情。我們再此做了大量的普查和挖掘。整個陝西在非遺的傳承、創新、發展領域,做的比較“火”,主要原因是有些非遺項目還有一定的市場,比如說渭南面花,它不但是非遺項目更是當地婚喪嫁娶必備的東西,有些老百姓就會不惜花費1000元來購買非遺傳承人做的面花。

還有我們會在重要的節日舉辦多種群眾性文化活動,今天在大明宮就組織了大型非遺項目展演活動,還舉辦了展示、講座、競賽、攝影、體驗、旅遊等系列活動,讓大家可以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非遺“守護者”的緘默與吶喊

秦鎮泥塑▲

更長安:您從事非遺工作這麼多年,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李主任:非遺本身來講就是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在城市化轉型過程中,農耕文化所生存的“生物鏈”已經斷裂,我們無法阻擋它的消亡,只有通過人為力量去幹預,去延長它的生命。如果說非遺的初衷,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建立一套完成的非遺“基因庫”。

非遺工作本身就是一個特別龐雜、凌亂又高度細化的工作,只能花費更多的財力、精力去深入農村一線去發現、挖掘這些非遺項目,對他們進行搶救性保護。令人無奈的是這項工作又不能大張旗鼓的去做,有時候甚至需要你“偷偷摸摸”去做。這和考古工作很相似,比如說你發現了一個墓葬就趕緊張揚出去,等考古工作者進駐之後這個墓葬早已經被盜墓者洗劫一空了。

非遺“守護者”的緘默與吶喊

合陽面花▲

更長安:您在非遺的保護方面,有什麼故事和大家分享呢?

李主任:在深入基層的過程中,總會有一種急切的想要去拯救它們(非遺)的感覺,但有時候又充滿了無奈。非遺保護是歷史的階段性責任,如果錯過就永遠失去了。由於生活的困窘、疾病的纏身,人亡藝絕情況越來越多,現在陝西的國家級傳承人已經去世15位。

現在我們在基層採訪的很多都是非遺傳承人的徒弟、子女,而它們給我們呈現的東西本身就和傳承人本身相差很大。就像大家熟悉的華陰老腔,他的傳承人張喜民告訴我現在有一些東西他也不會了,就這張喜民在非遺傳承上做的已經不錯了。

長安君感言:

之前提到非遺總是看看、挺好玩的之後再無下文,如今真切感受到兩位非遺“守護者”的心聲,看到李主任眼睛裡飽含的熱淚,才知道他們對於這份工作的熱愛,也更加明白這份工作的“偉大”。正是他們默默無聞的一次又一次鄉村田間駐足往返,才有了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這些遺產需要我們去傳承、去保護,甚至去挖掘。我們在崇敬他們的同時,能否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值得所有人深思。

接下來是長安君整理的陝西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不妨來看看你的家鄉都有哪些非遺項目上榜“國字號”名錄。

非遺“守護者”的緘默與吶喊

非遺“守護者”的緘默與吶喊

非遺“守護者”的緘默與吶喊

非遺“守護者”的緘默與吶喊

非遺“守護者”的緘默與吶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