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曲藝形式:邳州大鼓(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歷史沿革及分佈情況

明代傳奇故事興起,大鼓就應運而生,明嘉靖十年(1531)前後,藝人用牛皮蒙出大鼓,仍用漁鼓木板擊節,唱起征戰大書,稱“木板大鼓” 。 至清代中期用廢犁鏵打磨成片狀擊節,其聲清脆悅耳,稱犁鏵大鼓。清末民國期間藝人在鐵匠鋪打造鐵質手板,進而用銅打製分公母的陰陽板,稱鴛鴦大鼓。至此大鼓走向成熟至今。

徐州曲藝形式:邳州大鼓(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邳州大鼓,曾稱淮海大鼓,外稱徐州大鼓,是曲藝界一大麴種。它用邳州方言演唱出中國各朝代的征戰,傳奇公案故事。揭示出邳州古戰場征戰文化、刑探文化的厚重與輝煌。它源自明代漁鼓,當漁鼓演唱戰爭題材時,唱腔極不適應,大鼓便應運而生了。

到清代中期時,征戰、傳奇、公案之類大書問世,使大鼓有了長足發展,清末民國期間大鼓發展更加成熟。牛皮蒙鼓響聲震耳,手板由木質變鐵質,進而變銅質。

新中國成立後,音樂變化不大,書目大增。曹光舉專門演唱《隋唐》、《月唐》等一整套“全唐書’’共11部長篇,馮玉坤專門唱《西漢》、《東漢》等一整套“全漢書”共4部。還有宋代大書12部。明、清兩代公案大書13部。演員隊伍變化較大,五十年代四十多人,八十年代一百二十多人,九十年代以後因演員改行等原因銳減到二十多人,目前只有5-7人偶爾演唱。

徐州曲藝形式:邳州大鼓(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八十年代,邳州大鼓響譽一方,影響深遠,書目多、演員多、名角多、流佈廣。山東蒼山縣、江蘇新沂市、豐縣、沛縣曲協經常派人來邳取經學習。外地來邳拜師學藝的人也很多,有力推動周邊地區曲藝的發展。

邳州大鼓在書目創作上成績顯著,《中國曲藝志》載入曹光舉的《無底洞》、《月唐》,王榮三的《嚴海鬥》,李慶雲的《前七國》、《後七國》,李恆春的《隋唐》,馮玉坤的《五虎徵南》及《雁門關掛印》中的表演絕活“三變臉”,共8大條目,為邳州大鼓贏得榮譽。

徐州曲藝形式:邳州大鼓(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邳州大鼓主要分佈在邳州市全境。八十年代,邳州市鄉鄉鎮鎮都有演員,少則2,3人,多則5~7人,總計一百二十多人,其中職業和半職業約八十多人,分佈在四十多個村莊。書目分佈素有“南唐北漢”之說。南部以曹光舉為代表的擅唱唐代書目。北部以馮玉坤為代表擅唱漢代書目。中部演員擅唱《隋唐》《北宋》《南宋》三朝書目。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徵

邳州大鼓伴奏樂器簡單。牛皮蒙成大鼓,銅或鐵打造薄厚不一的兩片手板,一根前頭撬起的木條擊鼓。書目多是征戰、傳奇、公案之類書目。音樂有《哀憐調》《回龍調》《流水腔調》和數板式《詩讚體》。表演分大架式、小架式兩種。大鼓是藝人謀生用的,全是單擋演唱,趕集、趕會、撂地攤演唱,每唱二十分鐘左右家人下場收費,聽眾自願付款,多少自便,黑天時唱晚場,著名演員唱堂會。

徐州曲藝形式:邳州大鼓(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唱腔己形成四種: 一是《哀憐調》,慢板, 一板一眼用於悲傷情節。二是《回龍調》,二行板,一板一眼用於一般性敘述情節。三是《流水調》,分慢速、中速、快速三種流水, 一板一眼或有板無眼,用於緊張氣氛茬口。四是擊節無旋律的“詩讚體”,數板式,分慢快兩種,有《三字崩》、《五字緊》。唱腔分三派,以曹光舉為代表的“壯派”,李恆春為代表的“柔派”,以李保全為代表的“金腔派”兼容壯柔兩派風格,高亢,委婉,激揚。表演分兩種,以馮玉坤為代表的“大架式”多采取武術表演打鬥,以李保全、盧繼文為代表的“小架式”坐不離位,注重眼功、手功、語氣表演。

徐州曲藝形式:邳州大鼓(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四句腔、六句腔曲調有限,容量無限,只要具備四句六句詞格式,什麼內容都能入曲演唱,隨詞意準確地加入喜、怒、哀、樂、愁的感情就行。

數板式“詩讚體”是大鼓演唱的又一特色。詩讚分“五言詩”(又稱五字緊)、 三言詩”(又稱三字崩)。讚詞內容廣泛,常用的有山贊、水贊、馬贊、槍贊、刀贊、兵贊、將贊、樓贊、廟贊、客室贊、公堂贊、金殿贊等等。讚詞最後兩句要入腔歸韻,以示結束或轉調。

徐州曲藝形式:邳州大鼓(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主要價值

邳州大鼓音樂優美,形式簡單易行 群眾喜聞樂見,演唱書目多為歌頌英雄好漢,鞭撻反面小丑;演唱出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戰爭、重要人物,具有社會教化價值和史料價值。

徐州曲藝形式:邳州大鼓(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文/圖 徐州非遺保護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