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成功是不是因为那个时代与他争天下的人太弱了?如果朱元璋生活在三国时代会怎么样?

芝加哥冰淇淋

朱元璋是中国少有的从平民百姓到皇帝的人,任何人的成功,都是有原因的,但一定不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太差,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貌。





朱元璋发迹的第一步是在郭子兴帅府里当亲兵九夫长,为啥把朱元璋选进去了没有选别人?史书说朱元璋打仗勇猛,又粗通文墨,这八个字并不是当时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粗通文墨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还会打仗,于是朱元璋让选进去合情合理。

朱元璋进入帅府后,打仗的战利品全部交帅府,赢了也说功劳是大家的,给自己赢得了好名声,于是郭子兴一激动,老朱是人才啊,就把养女马氏嫁给了他,注意,此时的朱元璋注意名声,最关键的是真的可以打赢仗,名声也好,这样的人应该不分时代在哪里都受欢迎吧。郭子兴在后来被自己对手绑了差点被杀了,朱元璋带人将郭子兴救回,这样的人应该很受领导喜欢吧!



重点来了,朱元璋成功的第二步,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决定回乡幕兵依靠自己开创局面,注意关键词,依靠自己,也就是说这些兵名义是红巾军,实际是朱元璋的兵,这让我想到了南昌起义,是的,必须要有一只属于自己的部队。当时招募的徐达,郭兴后来都是独挡一面的大将。郭子兴一看,朱元璋招募了700人,可以呀,升镇抚。

部队有了需要发展呀,发展需要眼光,朱元璋正好有眼光,他离开了本部直接攻打 定远,又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这一路招降的部队,可能有点多,于是部队发展起来了。

南下滁州时,定远名人李善长求见两人详谈甚欢,并成为好友,李善长给朱元璋出了很多点子,此时,朱元璋还收养了包括沐英在内的二十多个义子,这些都是朱元璋的人,对,他们听命的是朱元璋。后来,郭子兴受排挤到了滁州,注意关键字,排挤,证明朱元璋当时带兵走是多么有眼光,郭子兴来后,朱元璋将3万人的兵权交给郭子兴,这是多么大的胸襟。

后来朱元璋攻打集庆,张士诚部下陈兆先带3万多人投降,因为看到降军军心不稳,于是在降军里挑了500人做亲军守护自己,不久,降军军心归附,到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已经是一个拥兵十万的一方诸侯,而在这几年里,朱元璋收集人才,并采用谋士朱升的高筑墙,广纳粮,缓称王的方针发展自己实力。



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打败了对他图谋不轨的陈友谅,这个军事上的奇迹,以少胜多,不亚于曹操官渡之战。至正二十四年,受封吴王,至正二十四年灭张士诚,张士诚虽然贪图享乐,但最后倒也是有气节的死去,但也证明,朱元璋打张的时候还是用了心的,毕竟张没有想过投降。

朱元璋建国后改国号洪武,而历史上也称洪武之治,说明朱元璋有当开国皇帝的气度,好了,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证明,朱元璋是有实力的,并不是当时对手弱,而是本人强。

最后献上大明地图一封



谢谢


飘零


不是朱元璋的对手太弱,而是朱元璋太强了,看似一路摧枯拉朽,其背后的惊险只有细品朱元璋传才能体会到。

自古以来,大一统王朝得天下之正,莫过于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两人都是以一介布衣,提三尺青锋而征战天下,打下一个偌大的王朝,而朱元璋最是穷苦,刘邦好歹当过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乡长),而朱元璋落魄时当过乞丐当过和尚,纯粹的白手起家还不强?

历数各个大一统王朝,要么二世而亡要么享国近三百年,而朱元璋的明之北伐硬生生将度过二世而亡大关的元朝享国不足百年便退出历史舞台,而明之北伐更是实现了第一次由南而北的统一,可以说朱元璋打破了两个魔咒。


而朱元璋同时期的大敌,张士诚陈友谅等人起步都比朱元璋高,要么世代经商要么盐贩子,都是颇有才干,乃是朱元璋的生死大敌,稍有不慎就死无葬身之地,尤其是陈友谅几次差点置朱元璋于死地,但是都被朱元璋一一化解,朱元璋用人的艺术也是登峰造极,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朱元璋力排众议起用当时给人以花花公子印象的亲侄儿朱文正,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坚守了85天,创下奇迹,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御下识人之术。

假若朱元璋活在三国时代,我们可以看看三国的三个大佬,曹操虽然颇有才干,但是出身于官宦之家,也是个官二代,孙权据江东是有着其父兄两代人打下的基础,以现在来看,并非开基之主,是个十分优秀的守成之君,刘备虽出身于布衣,但是舆论上拥有巨大优势,自称为汉中山王之后,刘备那个年代,虽皇室式微,但是东西两汉统治天下已四百年,刘氏当为天子的正统观念深入人心,刘备靠着这个巨大优势省了不少功夫,这三人各有背景优势,而朱元璋为后世白手起家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孰强孰弱,还需多说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试问有哪一朝建立和统一中国是因为对手太弱的呢?别这么说,还真有,晋朝!

回归正传,朱元璋统一中国遇到的对手都不弱,主要有3个,汉军陈友谅,东南边的张士诚,还有已经统治中国有九十多年的元政府。尤其是陈友谅,最巅峰时军队有60多万,比元政府军队还多(说出来别怀疑,那时候元政府军队还不到40万!),朱元璋军队有20万左右,张士诚10万左右。在朱元璋眼里,对手只有一个陈友谅,杀伐果断不下朱元璋,文韬武略不输朱元璋,只有一点不及朱元璋,人才!朱元璋手下的常遇春,徐达,李善长,刘伯温,文臣武将等等,人才济济。当年陈友谅60万大军围困小小的洪都,硬是被名不见经传的初出茅庐的朱文正顶了80多天,也最终守住了。再说说当时洪都有近10座城门,不到3万人!如此洪都没有迅速拿下,为朱元璋争取了时间。随后鄱阳湖大战,终因为个人自负,和朱元璋对抗了半年,终于被打败。南边只剩下弱小的张士诚了,从军队规模来看,确实是最弱的,朱元璋也最终占领了张士诚,用时是两年!而且是围困死的,并不是击败的。可见张士诚也是一代枭雄,有种!

元政府当年乐见南方三大农民军大战,想渔翁得利,其实也是心有余力不足,自己内部也是纷争不断,内讧不断。等朱元璋统一南方,派军北伐,差不多杀到北京的时候(那时候叫大都),才认认真真的组织军队,但也是来不及了。

现在你想叫朱元璋回到三国,这不搞笑吗。既然硬要插入三国,那就只能对吼入座。可以分析一下这两个时代的形势,我们发现,东汉末年,三国的建立者竟然都是东汉政府体制内的官员,这类人有大局观,有手段,更为重要的是,手下都是人才济济,半斤八两。占据一方之后就迅速建立一套有效的政府机制,并有效运转,迅速增强实力。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都是农民起家,体制外的反抗战争,讲究的是一战定江山,输的人一无所有,这是农民阶层的潜意识的局限,所以陈友谅鄱阳湖一战,江山没了。后来的李自成山海关一战,江山没了。那为啥同为农民阶层的朱元璋能赢了天下,还是那句老话,老子有人才!!所以这也很好解释,为啥曹操赤壁一战,还能守得住江山,老子有人才!!


你的姨妈90后

朱元璋,大明开国皇帝。在25岁的时候起兵抗元。历经25年转战,于公元1368年41岁的时候登基为帝,在位31年,公元1398年驾崩。终年71岁。

中国所有开国之主中,出身最低微的就是朱元璋。彻底的无产者。能从一介贫民成为开国二百余年的开国皇帝,充分说明了朱元璋的能力,本事和强大。从他的身上充分证明了那句话:将相本无种,唯有雄心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初入郭子兴义军的时候,朱元璋不过是普通一兵,但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得到赏识,逐步成为主要将领。也开始有了自己班底和谋士。

有些人,天生就有领袖人格和魅力。这而朱元璋就拥有这样的特质。这种与生俱来的领袖气质让朱元璋身边聚集了大量的能人,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这些都愿意辅佐仅仅粗通文墨的朱元璋也充分显示了朱元璋的能力。

除去元朝之外,朱元璋最大的两个争夺天下的对手就是张士诚和陈友谅。张士诚,贩私盐出身,起兵以后占据江淮富裕之地,但不思进取。没有宏图远略,缺乏争取天下的气魄和心胸。正式由于占据富庶之地,越发没有进取之心,开始骄奢淫逸。这样看门守户的人显然不是朱元璋的对手和进入朱元璋的法眼。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虽有谋士提出进攻朱元璋老巢南京,但张士诚不予采纳,充分显示了此人的短见和无知(他的选择也在朱元璋的预料中),当朱元璋剿灭陈友谅以后。公开历数张士诚八大罪状,起兵讨伐张士诚。历经三年平定张士诚。而张士诚从起兵到败亡计14年。自缢而死时47岁。

陈友谅,县衙小吏出身。后参加徐寿辉义军,因能挣善战得到徐寿辉信任。但后来杀徐自立。但此事颇失人心。使得不少人投奔朱元璋和张士诚。由此也说明陈友谅为人过于阴暗和狠毒。为忠义之士所不耻。可以说,陈友谅是个枭雄,有着高超的指挥和政治能力,但不讲仁政,不讲信义。而最终丧失人心。

鄱阳湖大战是朱陈二人的决定之战,二人之战颇有当年刘邦与项羽之战,但朱元璋高于刘邦,而陈友谅却不如项羽。鄱阳湖大战,历时一个多月 以陈友谅死于乱军之中。而确定了朱元璋的最终胜利。也定鼎了朱元璋一统华夏的序幕。

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人并补弱。能够扯旗造反都不是无能之辈,能和朱元璋站在一个舞台上的人都不是无能之辈。清朝顺治皇帝说过:历代明君唯洪武皇帝。毛主席也说: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朱元璋之右者。

朱元璋最大的功绩就是复兴汉室。驱除鞑虏。朱元璋无论治军,理政,都说明了朱元璋的能力和水平。从各个方面都远胜于和他他一个时代的人。朱元璋从来不隐晦自己的出身。我本淮右布衣,充分显示了朱元璋内心的强大和心胸的开阔。

如果朱元璋生于三国时代,可以完胜曹操,刘备,孙权诸人,这三个人无论从军事能力,治理国家的水平都远不如朱元璋。而且这三个人彼此是半斤八两。相互争斗,却没有一个能一统天下。而朱元璋却能在25年间,平张士诚,定陈友谅。灭北元。也说明了朱元璋的能力远高于曹刘孙三人。

与朱元璋同时代的人或是曹操,刘备,孙权。无论从出身,起点。乃至个人能力都高于朱元璋。但朱元璋之所以最终取得胜利而得天下。是因为朱元璋在斗争善于学习。努力拼搏。,相信人定胜天。正是种精神才使得朱元璋成就王霸之业。


清水空流

是的。朱元璋能成功确实是因为那个时代与他争天下的人不够强,准确的说和朱元璋同时代的其他人多把精力放在了反元身上,而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则最大程度上保存了自身实力,并且成为最终赢家。在此之前,不妨可以大致梳理元末红巾军起义的整个过程。

1351年

1)刘福通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在颍州(安徽阜阳市)帅众起义,建立白莲教,点燃农民起义烽火。

2)刘福通攻克颍州后,随即进军河南,连破数城,后又挥军南下,攻克汝宁府,队伍扩充20万。

3)徐寿辉彭莹玉随后在湖北帅众起义,攻克蕲州和黄州,组织白莲教,建立政权,国号“天完”。

任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陈友谅为元帅簿书椽。

4)明玉珍集乡兵千人起义,加入红巾军。



1352年

1)元朝宰相脱脱派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率“阿速军”镇压刘福通部红巾军,结果大败而归。

2)脱脱推荐其弟也先帖木儿为帅,率领30万精锐剿灭红巾军,与刘福通部交战时,被红巾军一次夜袭,只身而逃,留下30万人互相残杀,至天亮时一个不剩。

3)元朝损失的30万精锐是中央直属王牌军,此后的元朝主力尽失,开始依靠地主武装和贵族私军,如脱脱利用汉人地主镇压起义军。

4)汉人地主李思齐勾结元军,背后偷袭起义军,刘福通退守至毫州,后攻占安丰,兵围庐州。

5)徐寿辉的天完政权攻克武昌、江州、汉阳等数十城。

6)郭子兴聚千人起义,攻克濠州。同年,朱元璋来投,郭子兴以为奇,将其义女(后来的马皇后)许配之。

7)方国珍在马鞍山全歼泰不华元军主力,后攻占黄岩城。

1353年

1)张士诚率领17个盐民武装暴动,偷袭攻占高邮,建立政权,国号“大周”,自称诚王

2)明玉珍归降徐寿辉,任统兵征虏大元帅,与元将哈麻秃战湖中,右眼被箭矢射中。

3)彭莹玉战死,天完国都被元军攻破。

4)郭子兴所部内部不和,众将争权夺利,朱元璋回乡募兵,徐达、郭英等同乡来投,后郭子兴提拔为镇抚。

1354年

1)脱脱聚集百万大军攻打张士诚,因元顺帝昏庸,听信谣言,临阵换将,百万大军群龙无首,一触而溃。

2)张士诚趁机攻占江苏等地。

3)元朝抽调长江中游兵力镇压天完政权,由于分兵过多,天完兵势复振。

4)方国珍攻下台州。

1355年

1)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于毫州为都城,国号“大宋”,因称“小明王”。

2)刘福通率起义军北上,遭元军围困,血战突围,南奔安丰,遭受了第一次挫折。

3)郭子兴郁郁而终。

1356年

1)刘福通重振旗鼓,再次挥军北上,连破元军,声威复振。

2)天完政权迁都汉阳,徐寿辉被倪文俊操纵,企图杀徐寿辉降元,事败,被陈友谅杀死,天完尽被陈友谅掌握。

1357年

1)刘福通攻陷宋朝旧都汴梁,但因孤立无援,拥韩林儿败走安丰。

2)明玉珍率大军攻克四川等地,擢陇蜀四川行省参政。

3)方国珍攻打张士诚,以五万破七万,七战七捷。

4)朱元璋攻打张士诚,攻陷江苏数城,张士诚无奈投降元军,被封太尉。



1358年

1)刘福通分兵三路北伐元朝:

第一路派遣山东的毛贵由东路沿运河而上直攻大都;

第二路派遣关先生、破头潘(绰号)部绕道山西,转攻河北,与毛贵配合对大都形成钳形攻势;

第三路调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部至陕西,增援在那里的红巾军,目的是牵制元军。

2)陈友谅攻陷安庆府,进而占领江西全境。

3)明玉珍占领四川全境。

1359年

1)刘福通三路北伐军势如破竹,东路军攻至元大都仅一百里,中路军占领大同、兴和,直捣元朝上都,一把火烧了上都宫阙。

2)元朝仍有余力,加上北伐军缺少统一指导战线,而后北伐军受阻。

1360年

1)元朝依靠的地主武装和贵族私军开始失控。

2)陈友谅建立政权,国号为“汉”,自称汉王。(南方割据中就只有陈友谅拒不接受元朝诏安)

3)朱元璋担心被张、陈二人夹攻,攻占广信府(江西上饶)断其后路,后双方战于龙湾(南京郊区),陈友谅大败,做小船逃走。

1361年

1)刘福通北伐东路军毛贵军兵败,逃回济南,赵均杀毛贵自立山东之主,而后又与毛贵部将厮杀,导致东路军四分五裂,察罕帖木儿趁机剿匪,至此东路军全军覆没。

2)朱元璋亲率军队征讨陈友谅,陈友谅再次战败,逃回武昌。

3)元朝依赖的两支队伍——察罕帖木儿、扩郭帖木儿(王保保)父子与答失八都鲁、孛罗帖木儿父子,互生龃龉,互相攻伐。



1362年

1)刘福通的北伐中路军,在占领了全宁路和夺取了辽阳路后,被胜利冲晕了头脑,放弃直捣元大都的路径,反而带领大部队转攻独处一隅的高丽,征战中关先生战死、破头潘被俘虏,余部退回辽宁后,遭到元军的伏击,进退无路的情况下,红巾军选择了降元。至此,中路军全军覆没。

2)察罕帖木儿被原已投降的田丰、王世诚暗杀,扩郭帖木儿(王保保)被推为军中领袖。

3)明玉珍在四川称帝,国号“大夏”,建都重庆。

4)陈友定统治福建。

5)陕西张良弼李思齐相攻,张良弼与孛罗帖木儿交好,李思齐和扩郭帖木儿(王保保)联合,冲突不断。

1363年

1)刘福通三路军两路主力消亡,第三路军孤立无援,而遭镇压,在北方支持不住,张士诚派兵突袭安丰(刘福通),刘、韩二人向南方的朱元璋求救,在路上被部将廖永忠沉与江中。

2)陈友谅战死鄱阳湖。

3)张士诚又自立为吴王,占据江苏、浙江等地。

4)王保保与孛罗帖木儿参与党争,更是牵涉到元顺帝和皇太子的争端,王保保勾结皇太子要除掉元顺帝母舅老的沙,元顺帝要孛罗帖木儿保护老的沙,双方矛盾升级。

1364年

1)皇太子令扩郭帖木儿(王保保)讨伐孛罗帖木儿,还未出兵,孛罗帖木儿就兵围大都,皇太子出逃大都。

2)皇太子再次令扩郭帖木儿(王保保)讨伐孛罗帖木儿,扩郭帖木儿大发十二万攻打孛罗帖木儿,因孛罗帖木儿并未应战,皇太子回大都。

3)扩郭帖木儿(王保保)与孛罗帖木儿在大都交战,也速归附孛罗帖木儿,皇太子再次出逃大都。

1365年

1)皇太子又令扩郭帖木儿(王保保)发兵攻打孛罗帖木儿,也速转投皇太子门下

2)孛罗帖木儿被元顺帝派人刺杀。

1366年

1)朱元璋兴兵征讨张士诚。

2)明玉珍病逝。

3)扩郭帖木儿(王保保)面对朱元璋的强势,不但不南征,而且选择巩固权力,企图将关中四军阀(李思齐、张良弼、孔兴、脱列伯)收入囊中。

4)关中四军阀拒不接受,与扩郭帖木儿(王保保)展开激烈厮杀。

1367年

1)关中四军阀达成共识,组织反扩郭帖木儿同盟,推举李思齐为盟主。


2)元顺帝命皇太子总领天下兵马,剥夺扩郭帖木儿的权力。

3)扩郭帖木儿的部将貘高、关保相继背叛他,后其兵权被白锁住、也速、沙蓝答儿等瓜分。

4)朱元璋平定张士诚。

5)朱元璋平定陈友定。

6)朱元璋平定方国珍。

7)朱元璋令徐达、常遇春为将军,下令北伐中原。

1368年

1)元顺帝再次削除扩郭帖木儿爵位,召集军队南征,然而元朝内部因为常年党争,无力回天。

2)元朝灭亡,明朝建立

朱元璋奉行的战略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目的就是保存实力,元末太多人起义,所以元朝是“谁称王就集中打谁”。而元朝经过各路起义军的讨伐,实力已经大损,再加上内斗更是非常厉害,早已奄奄一息,朱元璋除了最后一年反元以外,其他的时间都是在打其他起义军,基本上没有和蒙古交手,蒙古后期都是靠汉人维护统治。如果放在三国时期,没人会给你机会发展自己,也没人在北方替你挡着蒙古大军。


东皇泰一神

曾有人说,元末陈友谅放在任何一个乱世,都是bug般的存在,堪称楚霸王转世

前提是,他没有遇见朱元璋!

所以,朱元璋的成功绝非偶然,也不是没有强劲对手。而且,作为历史上唯一的纯布衣皇帝,真不是盖的(注意是纯!)

刘备、曹操、孙权是很强,但目测合一起都未必干的赢老朱,但这个问题犹如关公战秦琼,是不可能百分百保证结果的

只是,放在三国时代,老朱可能不会成功,因为环境并不允许

如若生在三国时代,老朱或许会名震天下,但决不能建立一统大业

三国时代,总体来说是比较乱的,不仅战乱原因不同,而且有个特点——出身很重要

东汉末年,皇室暗弱,太监乱国且地方割据势力尾大不掉,并导致了最后的分裂

也就是说,老朱这样的屌丝平民,在那个年代最多是当个苦大兵,然后好好混当个名将,或许能和许褚、张飞、关羽一样名震天下,但决不能成就霸业

无论是卖草鞋的刘大耳,还是奸诈无极限的曹阿瞒,无论出身或是宗族实力都是可以的

曹操的成功,离不开曹氏宗亲和夏侯宗亲的鼎力支持;而刘备,则靠着皇叔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甚至说存在感最低的孙权,都是名将孙坚之后

我们的朱重八同志呢,顶多就是八代贫农之后,一没宗亲,二没身份,在那个年代跟本就混不出来的!

毕竟元朝末年,大家只要是汉人,都是屌丝,都是穷苦百姓。大家一起来反抗元朝贵族统治是没毛病的

但是放在三国时期,除非你能装神弄鬼学黄巾起义,才能拉着苦大仇深的屌丝们试图逆袭,但结局我们也看到了,根本就无法成功

所以老朱放在三国时期,或许会成为当世之名将,但绝非一统之帝王!

屌丝逆袭之路——朱元璋到底经历了什么

朱元璋的经历我们不多讲,要饭当和尚什么的都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朱重八已经成为了起义军(混口饭吃)而且逐渐的成长起来,展现了自己的天才水平

毕竟,从未读书、从未接受过正规训练的朱元璋能够有如此强大的军事水平,一般人是学都学不来的

于是他越混越好,混到最后不仅成为义军领袖之一郭子兴的左膀右臂,还将其义女收入家中,可谓是名利双收、老婆也有了。

只是,不能容人的郭子兴及其子曾设计陷害朱元璋,多亏了马皇后朱元璋才得以死里逃生,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朱元璋意识到,跟着这帮人混是没有前途的

于是朱元璋选择自立门户,当时他手里已经有为数不少的部队,可他只挑了二十几个人,剩下的全部还给了郭子兴

而这次挑选,也证明朱元璋的成功绝非偶然——徐达、郭子兴、李善长、李文忠等人就在其中

这二十四个人,也都成为了明朝的开国名将,立下赫赫战功

乱世英豪何其多,元末对比三国,又是如何呢?

无论是曾经名震一时的韩山童、刘福通起义(一度打到大都,灭了元朝)

还是说名震天下的倪文俊及其首领徐寿辉创立的天完

亦或是盐贩子张士诚

在当时,这些人都是名震天下的诸侯霸王,而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陈汉皇帝陈友谅

陈友谅是踩着倪文俊的尸体,沾着徐寿辉的鲜血登上帝位的。伴随着陈友谅的上台,农民军彻底形成了割据自立的局面

而其中,老朱算的上是最弱的

他既没有陈友谅能打(其海军部队当时世界第一),也没有张士诚有钱(控制江浙一带),而且老朱处于一个腹背受敌的情况(被几个割据势力包夹)

可就是这样天时地利尽不占有的朱元璋,完成了鄱阳湖以少胜多大破陈友谅的壮举,随后收拾掉张士诚,并最终一路北上拿下元朝

曾有人这么说过,陈友谅放在任何一个乱世都是bug般的存在,只是他遇到了朱元璋

我想,仅此一评价,足以证明老朱的实力

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类型的英雄出现

他们都凭借自己的实力和一定的运气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为何要有运气一说呢,一如五代十国最有作为的明君柴荣,雄才大略却英年早逝;便宜了继承他全部身家的赵匡胤(当然,赵大的实力也是极其优秀的)

所以,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而不是否认!



置身黑白的精彩

不邀自答😄 朱元璋这个人除了后期大开杀戒之外,其他的都算是一个好皇帝了。对待百姓特别宽待,因为自身是穷苦出身,知道底层民众的生活艰难。

三国时期大概是因为三国演义看多了,要知道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进步,包括科技,文化,经济,政治,最重要的就是人的思想。就算陈友谅等人没有那么高的谋略,他们下面的谋臣可不是吃干饭的,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策略都是顶尖的。其中最著名的还是学士朱升提出的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毫不客气的说朱元璋的成功发展有这九字真言一半的功劳。当时的元军虽然没有鼎盛时期的那么厉害,但是基本的战斗力不像后期的八旗兵那么不堪。还有就是从南到北统一全国这个过程,假设是在北方的话,是很难生存下来的。因为北方的大城市基本上都位于平原地带,一马平川的地势太有利于元军骑兵的展开,骑兵的运动战是缺少资源的起义军的克星。而如果没有补给起义军又很难壮大,还是被消灭。恰恰资源都集中在城市,起义军还必须攻占城市,甚至是大城市。这就陷入了怪圈,起义军想要生存想要发展就得去打大城市,打城市需要很多的武器装备,还需要高机动性,以防被元军大规模部队包围,起义军连武器都凑不齐,更别说战马了。所以这是北方无法得势的原因。而南方不一样,多丘陵多山多水,其复杂的地貌是起义军生存的有利条件。生存下来才能谋求发展,所以这是元末起义军集中在南方的重要原因。

有点跑题。。。接下来回归正题。三国时期的势力主要是魏蜀吴。他们的发家史相信读过三国演义的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哪一个不是门阀贵族之后,先天的起点就比朱元璋高很多。家族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手里有人,又恰逢乱世,便开始了他们的表演。而朱元璋是啥,穷人一个,还当过和尚,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被朱友谅的和张士诚包夹,一个占据川府,一个占据江浙,皆是膏腴之地。其势力比之曹魏,孙吴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是没有扎下根基,如浮根之萍。内部的团结稳定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朱元璋的九字真言真的是帮了很大的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还有许多人杰的加持,如第一大将徐达,还有常遇春李善长刘基等人。不得不说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的高光表现,抵挡数倍于己的敌军,守住了洪都城,为援军的到来争取了时间,堪称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这场保卫战之后双方开始的攻守转换,由此真正踏上了统一全国的道路。换做是三国,这种大规模的守城之战,面对数倍于己敌军,坚守八十五天,士兵早就崩溃了,水路夹攻,而且不知道援军会不会到来。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前人是比不过后人的。就像现代人和古代人对比一样,先进的思想是最锋利的武器。



我本善良47857848

朱元璋太强,不是对手太弱

咱就这么说,从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送给契丹人以后,到朱元璋统一中国之前。

四百余年,有哪位英雄豪杰能把幽燕二地夺回来?

没有。

四百余年,多少英雄豪杰,也只是落得一个仓皇北顾而已。

赵匡胤,统一天下开创宋朝,杯酒释兵权解决武将乱国,开辟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一代英豪,面对幽燕二地,也只能徒增无奈。甚至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四百余年,才出了朱元璋这样一个人物而已,你想想这是一个多么翻天覆地的人物?

开局一个讨饭碗,名臣大将全靠捡。

如果这不是写在史书上而是写小说的,你会不会把这个作者给骂死?

真的不是敌人不强,而是朱元璋太强大,一路摧枯拉朽之势,统一天下。

自古能军者无人能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朱元璋尔

由此可见,朱元璋在历史上所有的开国君主,地位之高。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朱元璋的历史功绩,是被低估的。

朱元璋登基以后,残杀功臣,又对官僚阶级下重手,彻底把文人阶级彻底得罪。

文人,一个个都是笔杆子能杀人的主,所以朱元璋被黑的一筐又一筐。

朱元璋,军事能力不用多说,历史上排的上号。

上马夺天下,从一个乞丐身历时16年登顶大位,是所有开国皇帝副本里难度系数最高的一个。

而且,由南向北统一天下,仅老朱这一例。

得国之正,莫过汉明,为什么?

因为除了这两位,其他都是世族要么就是流氓。

就这两位,是从死人堆里,一个血印一个血印爬上去的。

这是武功。

论文治,老朱登基以后,有洪武盛世。

两汉四百年有秦二世而亡,盛唐三百年前有隋二世而亡。

而老朱死后,虽然有朱棣篡位,可终究还是他老朱家的皇位。

明朝没有二世而亡,276年国运,老朱贡献当属第一。

这是文治。

文治武功,在历史上所有君主里,可以排在老朱之前的君主,屈指可数。

如果朱元璋生活在三国时代会怎么样?

所有开国皇帝中,除了刘邦和李渊(李世民)。

emmmm位面之子刘秀也除外吧,这位谁都惹不起~~~

无论穿越到哪个乱世,朱元璋都可以打爆。

如果真穿越三国,那真的很好的,肯定没有曹刘孙啥事的了。

因为无论刘备,孙权,曹操谁穿越到元末,都不可能统一天下。

撑死划江而治,想由南向北一统天下,我认为它们做不到。

所以。

我认为,老朱穿越三国,那就没有五胡乱华了。

欢迎讨论,求关注,祝幸福。

以上


木剑温不胜

首先,我来回答一下这道问题

朱元璋成功是不是因为那个时代太弱,如果朱元璋生活在三国时代会如何?

朱元璋的成功有很多很多关键点,但要说他成功的最大因素,那就是他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智将(主将)徐达,此人之强,难以言喻,立下首功,还没被朱元璋杀了,论智慧他不弱于朱元璋,用勇武他是第一大将,常遇春这么厉害也只是个副将,此人绝对明朝统一第一功。


毫不客气的讲,明朝的开国团队,绝对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强的团队之一。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呢?那是因为明朝被清朝给抹黑了,有这个团队在,清朝开国团队(也很强,不过只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康熙这四位高手连起来了,还一个比一个强,不然如果他们4缺一,清朝早在初期就被推翻了)十倍兵力也不足惧的。

无论朱元璋生活在三国个朝代还是别的朝代也都会很强,具体可以借鉴我的发表文章看一下,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可以补充。


深港旧时



清人评曰: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

朱元璋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卑微的开国皇帝,“淮右布衣”,曾经放过牛,当过和尚,可是最终逐鹿成功,败天下群雄,是朱元璋的对手太弱了?当然不是,张士诚且不说,陈友谅绝对是朱元璋的劲敌,朱元璋甚至险些被陈友谅灭了。

清人所书《明史》对于朱元璋的赞美毫不吝啬,称朱元璋是“西汉以后所未有也”,甚至说他“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我们知道清朝很喜欢黑明朝,可是他们仍然将朱元璋推向了历史的最高点,可见朱元璋是如何如何的厉害了。

如果朱元璋生活在三国时代的话,那么便不会有三国了,因为他会参加张角的黄巾军。



朱元璋借势崛起,颇具领导人气质与智慧。

在父母相继去世以后,朱元璋为了饭碗跑到皇觉寺当了和尚,然后过了没多久便去四方游历,当然说得好听是游历,说白了便是流离失所。后来在老郭那里当亲兵,因为朱元璋作战较猛,获得老郭的赏识,又娶了马氏当老婆,成为老郭最为信任与倚重的将领。当老郭病亡以后,朱元璋凭借自己的威信收服了老郭的势力,由此获得了逐鹿中原并且属于自己的班底。

在老郭手底下的时候,老朱得到了徐达、常遇春、李善长诸人,更是如虎添翼。老朱还是很有领导人气质与智慧的,善于“经营”,当时刘福通奉韩林儿为主,然后给老朱封官,老朱是不肯受制于人的,可是因为韩林儿势大,仍然选择隐忍,在韩林儿那棵树下乘凉,偷偷发展。后来,争雄者唯朱元璋、陈友谅以及张士诚三人可也,老朱需要制定攻略,到底是先干陈友谅,还是先干张士诚呢?朱元璋最终选择先攻陈友谅,为什么呢?朱元璋说了,“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圆,故先攻友谅”,如果先攻张士诚的话,则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这也体现了朱元璋的智慧。


朱元璋取江山,陈友谅可与之敌。

在那个时代,朱元璋并不是没有对手,更不是对手太弱,如果他的对手真的太弱的话,可能朱元璋便没有机会当皇帝了,即使没有韩林儿,也有陈友谅。陈友谅可比朱元璋狠多了,只因为怀疑赵普胜便将人家宰了,后来更是直接将老板徐寿辉的脑袋砸稀巴烂,然后自己当皇帝了。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三人的出身背景差不多,陈友谅读过几年书,当然是学渣,后来在沔阳县当小吏;张士诚则是给人家撑船运盐的,当然利用便利也自己贩私盐,因此朱元璋评价张士诚是器量过小。朱元璋因为小时候的经历,看问题时倒是比陈张更显豁达,性格也更为谨慎与稳重。

张士诚从来没被朱元璋当成对手,可是对陈友谅,老朱还是很谨慎的,虽然他说老陈“志骄”,可是老朱心里也知道老陈“志骄”是因为人家确实有本事。在朱陈的决战——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的舰队打得朱元璋几乎招架不住,可是老朱运气好,当时刮起了东风,老朱趁着东风放火哗啦呼啦地烧了老陈的舰队。在这场战役中,老朱在船上督战,老陈炮攻老朱的舰队,当时如果不是刘伯温突生第六感感应到危险的到来,急忙让老朱换船的话,可能老朱已经被老陈炸死了。

总之,陈友谅肯定是朱元璋合格的对手,更是朱元璋夺取江山最为强劲的对手。



朱元璋如果生在三国,他可能没机会当皇帝,但是黄巾军起义也许会成功。

曹操靠的是本事,孙权靠的是家底,刘备靠的是演技,当然这三句话只是简单的概括。如果朱元璋生在曹操他们那个时代,朱元璋肯定会参加张角的黄巾军,黄巾军因为朱元璋的加入,战斗力肯定会更上一个台阶,东汉会提前灭亡。因为黄巾军起义而成长起来的曹操、孙坚等人甚至也会因为老朱的强势崛起而失去机会,当然,曹操肯定还会成长为老朱的强大的敌手,董卓、袁绍之辈也会割据,但只会是短时间。

当然,朱元璋可能没有机会当皇帝了,因为以朱元璋的本事必然会成长为张角的左膀右臂,张角的命运很可能会因此改变,那么皇帝的位置很可能轮不到朱元璋了。可是,因为朱元璋的加入,黄巾军却极有可能会取得成功。

在我看来,如果朱元璋生在三国,那么肯定会改变三国的格局,最后的成功者,要么是黄巾军,要么便是曹操,只是朱元璋可能没机会当皇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