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娃時間少了,親子關係反而好了,陪伴的真諦你瞭解嗎?

陪娃時間少了,親子關係反而好了,陪伴的真諦你瞭解嗎?

東西物語:你好,孩子才會好。

剛剛陪娃共度清明小長假的寶媽,你們還好嗎?

假期結束第一天,我就收到了來自閨蜜的吐槽:“終於上班了!感覺自己總算從纏著講故事,逼著堆樂高,輪番扮演小豬佩奇和超級飛俠的‘噩夢’裡醒過來咯……”

是的,你沒有看錯。當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渴望假期無限延長時,有一群人,對假期的情感卻是糾結的,他們剛放假時歡喜雀躍,假期才超過兩天就開始盼望上班。這群人,就是一到假期就不得不開啟全程陪娃模式的媽媽們。

曾經,我也是其中一員。自從當了媽,“假期綜合症”就不治而愈。沒娃前,想想明天要上班,心情十分低落。有娃後,每逢假期結束,想想明天就要上班娃就要上學,竟然還有點小解脫小開心。

說來慚愧啊,我不得不承認,超級偉大的母愛,居然敵不過咱內心深處那點對自由的追求。

那段日子裡,一邊是“要給孩子足夠陪伴”的教育理念促我努力做個百分百好媽媽,一邊卻是作為一個正常的獨立女性,躁動而真實的內心:

我也想刷刷手機、敷個面膜、追個劇,跟朋友聚聚餐,和隊友過過二人世界,

想要有那麼一刻,不用做媽媽,只用做自己。

陪娃時間少了,親子關係反而好了,陪伴的真諦你瞭解嗎?

這種矛盾性真的很糟糕。

有時,我需要獨自做一些事,千尋跑過來要我陪她玩。要多多陪伴孩子的理念促使我放下手頭的事去陪她玩。但陪她玩的過程中,我又惦記著自己沒做完的事,難免不在狀態,偏偏孩子都有顆七巧玲瓏心,你的演技能唬住她的大腦,卻瞞不過她的直覺。

結果就是,我們兩個都很不爽對方,她因為我的心不在焉而不滿哭鬧,我想的卻是,我都已經來陪你了你還想怎樣?事後又忍不住自責,覺得自己沒有好好陪她。

這種矛盾衝突多了,讓我產生了一種混亂感。我不太喜歡這種沒理順的感覺,經驗告訴我,育兒過程中,如果有什麼讓父母和孩子都不舒服,都感覺不太順暢的,那肯定是需要去做改善的問題。

正好當時我剛剛涉獵早期兒童教育,參與了一個多倫多大學關於兒童心理學的在線課程。其中一堂分享課就講到了“陪伴”這個話題,分享嘉賓是一位有著二十多年從業經驗的兒童心理學家,她對傳統教育理念提出了一個蠻犀利地問題:“你們只告訴家長要多陪伴孩子,為什麼不告訴他們,多數陪伴其實是無效甚至起反作用的?!”

一直以來,我們下意識地把關注點放在“多陪伴孩子”的“多”上面,習慣了用時間為愛做計量。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們卻發現,媽媽的陪伴時間和孩子未來的行為表現、情緒健康以及學業成績根本沒有關係,對孩子有害的反倒是媽媽不好的狀態。

我回憶了一下,的確有很多時候,為了簡單追求陪伴數量而忽略了質量。

有時,工作中遇到的麻煩事,搞得人焦慮、煩躁,還沒來得及做情緒切割就急著奔赴陪娃現場,焦慮的心情很容易轉化成陪娃時的不耐煩,一不小心,娃還可能被當成“出氣筒”;有時,明明自己身體狀況不佳,還強打精神扮聖母,結果熬不了多久就炸毛……

想想很奇怪,有娃前大家都是正常人,怎麼一有了娃,就莫名把自己往神的方向逼?

陪娃時間少了,親子關係反而好了,陪伴的真諦你瞭解嗎?

孩子是個神奇的物種,他帶給了我們從所未有的幸福、滿足,也帶來了從所未有的勞累和艱難。我知道,媽媽們都不畏懼艱難,但我們常常在變身女戰士後,忽略了人的有限性。

作為一個受過教育的獨立女性,你有個人自由的訴求,大量時間給孩子,必然侵佔到你的個人空間,這會讓你心情糟糕,陪伴孩子的時候,難免有股怨氣。也就是說,能給孩子的時間其實是有限的,必須留出一些時間給自己。

同時,作為一個正常人,你不會一年365天每天都充滿能量,除了生病,還有長期壓力累積出來的身體疲乏感。你得承認,你能給孩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該休息的時候就得休息。

認識到自己的有限性,能幫助我們從“多陪伴孩子”的強迫症裡走出來,轉而關注如何在有限時間裡去提高陪伴質量。我把這個過程稱為“關注量到關注質”的教養升級。

在這次升級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科學管理和分配”。

給大家分享一個科學管理分配清明小長假的實例。清明假期還沒到,我就和千尋達成了一個協議,假期裡,前兩天我會全心全意陪她瘋玩,但最後一天得用來休整。休整的意思就是我要獨自安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她不能打攪。

同時,我給她提供了幾個充實度過最後一天的可選項,可以在自己房間看繪本、也可以在自己房間畫畫,如果覺得前兩項無聊,還可以選擇到小夥伴家玩,我會提前幫她約。

達成協議後,前兩天我陪她去了科技館和遊樂園,全程沒刷手機(除了拍照用用),每個項目都認真陪她玩,積極回應她的各種無厘頭問題。最後一天,她也很遵守承諾,可能前兩天玩得比較嗨,選擇了在自己房間畫畫。不但沒怎麼騷擾我,還給了個驚喜,出品了一幅比較主流的水彩畫和幾幅帶故事情節的連環畫。

陪娃時間少了,親子關係反而好了,陪伴的真諦你瞭解嗎?

比較主流的水彩畫,她說名字是《山坡上的小羊》

陪娃時間少了,親子關係反而好了,陪伴的真諦你瞭解嗎?

相對隨意的連環畫,作者本人介紹是電影《公牛歷險記》裡的場景,第一幅是小女孩和公牛見面;第二幅是女孩和公牛跳舞,爸爸在旁邊彈吉他;第三幅是公牛在山頂看花;第四幅是公牛贏了鬥牛士。她不解說,我還真沒看出來……

這個假期,我們倆都過得挺滿意。因為有最後一天的期待,前兩天我動力十足,陪她的心情也十分愉悅,陪伴質量很高,而最後一天的自由也讓我前兩天的疲憊感得到了充分修復。

這算是一個小小的技巧吧,大家在管理假期時間時,可以儘量把最後一天作為獨自休整日,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讓前頭帶娃的你有個盼頭,想著熬一熬就能休息,積極性終歸會高很多。二是孩子在最後一天做點安靜的事,看似無聊,卻能幫他稍稍沉澱一下,做好第二天上學的心理準備。

這個約定的方法也適用於非假期的日常。

平日裡,如果我感覺到自己精力不濟或者情緒不好,就乾脆放棄低質量地陪伴,告訴千尋我的真實狀況,然後給她一些不錯的可選項。

有媽媽可能會疑惑,孩子能理解嗎,不會哭鬧纏著你嗎?實話說,會的。剛開始,我還沒講出協議,只說今天不來接她,都會遭到強烈反對。

這時候,堅持很重要。堅持把真實的自己展現給孩子,讓孩子知道媽媽不是超人,媽媽也需要自己的時間空間,也會疲倦。堅持告訴孩子低質量的長時間陪伴不如高質量的短時間陪伴,這一點,孩子很容易感受得到,要相信他們權衡利弊的能力。

也許還有媽媽會問,連話都還不會說的小小朋友該怎麼辦呢?這就需要團隊協作了,不論是老人還是隊友,總能找到一個人幫你騰騰手吧。有時候,不是沒人分擔,只是能幹的你做完了所有的事,讓別人無事可做,你得趕緊從全能選手的角色裡跳出來!

陪娃時間少了,親子關係反而好了,陪伴的真諦你瞭解嗎?

曾經的我,事無鉅細面面俱到一呼百應,娃在我就在。只有熬到週末,趁隊友在家看一會娃的時間,自己出去逛逛超市,買買菜,雖然只是短短几小時,心情卻比解放區的天還要明朗。

那感覺,真像是潛在水中的鯨魚,需要時不時浮出海面透一口氣。沒了這口氣,恐怕就會窒息。

如今,我認清了自己就是需要時不時透口氣的物種這個現實,從“好媽媽”神龕下到了凡間,不再追求那些看似很美其實很虛無的目標,不得不說,輕鬆了好多。

有意思,以前陪伴多,親子關係卻越來越差,現在陪伴時間減少了,親子關係反倒變好了。

我自己的狀態和孩子的狀態開始呈現出正相關趨勢,我們珍惜彼此在一起的親密時光,在一起時就開心地玩,天南海北地聊。分開時也不再糾結,因為她知道媽媽充飽電後能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識時務者為俊傑,眼前這點失去能換來更大利益,何樂而不為呢?雙贏,才是真的贏!^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