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讓我們自尊自信的成長

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經典詠流傳》狠狠抓住觀眾的心,其中的一首支教老師梁俊和他的學生們詠唱的清朝詩人袁枚的《苔》,從無人知曉到大紅大火,而其他詩歌的熱度遠遠比不上。原因有很多,但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這首詩告訴我們:我們雖然現在平凡,雖然現在沒有作為,但是隻要我們自尊自信,同樣能在未來的某一天,如牡丹花那般絢麗地綻放。


春節過後,2018屆高三的學生就要開始面臨自己的人生抉擇了。小凌老師所在的中學是離縣城40多公里的一個普通中學,生源較差,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興趣都比較差,除了少數能考上本科的同學外,絕大部分的學生只能去讀專科學校、高職學校,甚至是走向社會。在2018年2月份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出來之後,學生就開始準備自主招生、學考招生,大部分學生開始上網查找各個大考學校招生簡章,諮詢老師關於平行志願、現代學徒制等問題。尤其是學考成績較低的學生,更是成天惶惑,因為如果錄不到3A學校,他們就要去3B學校,學費上萬的專科學校,家庭負擔太大了!

教師的職責最首要的是教育,其次才是教學。教學是手段,教育是目的。針對目前的狀況,小凌老師多次召開班會,既和學生宣講自主招生的報考流程、平行志願的填報、具體志願的答疑,又和學生展開討論,討論的主題是“我們的未來”。

在班會過程中,有的學生覺得自己現在基礎太差,可能考不上大學;上了大學,學歷太低,以後走向社會很難有什麼作為;有的學生抱怨自己出生在一個窮鄉僻壤的地方,先天條件決定了自己未來有限;還有的學生引述2017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的語錄: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一股濃濃的悲觀情緒盈繞在教室的上空。但是,不少學生同樣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列舉了古往今來從農家出身但是最終大有作為的名人志士。

小凌老師最後作總結感言:我們現階段成績差,只能代表我們在學習成績上的失敗,但是隻要我們自尊自信,敢闖敢幹,未來職場30多年,誰又敢說自己不能在橫流的滄海中博擊,闖蕩出人生的另一番成績呢?就像《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們出身平凡,乃萬千沙塵中的一粒,我們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我們要學那苔花,雖小卻活得自在。米粒之珠也放光華!

朋友,你們是如何看待山村裡的普通中學生的未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