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工智能的關係

人工智能是當下的熱門話題。尤以圍棋選手柯潔大戰阿爾法狗,牽動著圍棋愛好者及科學家、哲學家、理論家的心❤。結果柯潔不敵智能機器。是不是人類的智慧已經不如自己製造的職能機器 ?

一、勞動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體力勞動又分簡單體力勞動和操作性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分重複性腦力勞動和創造性腦力勞動。在工業化之前,人是物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使用工具的勞動過程中,人不但提供體力,也要提供簡單智力。工業化時代的到來,改變了社會的生產方式,機器代替手工具,人在操作大機器的過程中,體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機械在物質生產中成了絕對主體。但人類在操作機器過程中還必須提供簡單的、重複性的智力。離開人類的簡單智力,社會生產將無法進行下去。

二、人工智能的出現與普及將取代人類的簡單的、重複性的智力,而且效率更高、更精確可靠,當代全世界有100多萬臺工業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是承擔重複性生產的操作性機器。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兼具智慧和體力,給人的功能相似,不同於工業機器人。

三、智能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生產力的性質發生了本質變化,它不但可以使物質生產在工業機器人實現自動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無人化。另一方面它是服務業實現無人化的基礎。服務業的無人化是比物質生產更高級的、第二階段的實現目標,它需要社會結構的根本優化做基礎。社會結構的優化可以使很多服務項目消失。比如新的城市結構可以使傳統汽車消失,與此相關的維修等服務行業消失。我在專利局申請的《城市結構綜合優化設計》在實質審核階段,無需新技術,即可實現客運貨運的無人化,在現有社會結構下是很難實現無人化的,因為現有的城市結構與社會結構十分複雜,摻雜很多利益因素在裡面,智能化技術的實施不只是技術本身的問題。當今社會結構的表現形式,此處不再列舉,以免引起爭議。

物質生產和服務實現了無人化,是以精神生產為中心的生產方式的確立。網絡化不但是學習與交流的工具,而且承擔著分配的功能。比如,學習成績與創作的分配可以採用悟空問答,企鵝平臺等網絡形式,這就是生產力質變的表現。

四、生產被機器取代了,產品的數量並沒有少,要提高質量這就是人的事情了,它需要創新創意創造,即以科技創新為特徵的精神生產。

五、智能機器與人腦的分工

智能機器的具體性、快速性、機械性,與人腦的抽象性、虛擬性、有機性,是互為補充的。一個以碳元素形成的蛋白質為核心,一個以半導體為硅為中心。如,國產“神威·太湖之光”是目前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計算機。每秒9.3億億次。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主任楊廣文介紹,這是全球第一臺運行速度超過10億億次/秒的超級計算機,峰值性能高達12.5億億次/秒,持續性能達到9.3億億次/秒,接近“天河二號”的3倍。簡單來說,它1分鐘的計算能力,相當於全球72億人同時用計算器不間斷計算32年,這是它的速度優勢。

人機大戰:圍棋高手大戰阿爾法狗,是計算機的記憶優勢,電腦系統盤動輒1000G,2000G,隨便存儲幾千部書,而且十分精確。大部分人一輩子記憶一部幾十萬字的書,要一字不錯的背下來都不可能,別說幾百部書了?但人有價值追求,人的思維可以跨越時空,而不是面面俱到,電腦再快也是人腦設定的程序。

六、二者的優勢是互補的,可以把複雜的計算,簡單的精確記憶交給計算機完成,牽涉價值判斷、哲學的辯證思維由人類去完成。這樣人腦就可以剔除90%以上的不必要的記憶,而專門從事創新創造創意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