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不在活着的时候能管事的时候就传位,要等死了才传位?

孑孓54782523

历史上,在位了六十一年的康熙病逝于畅春园,但临驾崩前究竟有否传位,雍正的继位是否名正,史学界中尚是众说纷纭,各家说法也是各自猜测。既然是猜测,咱们倒不如来说说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康熙为什么不一早就公开新太子的人选,要到大限之前才传位给老四胤禛的,毕竟多少有迹可循。(以下观点,只针对电视剧而言,不属史实。)



纵观前半部《雍正王朝》里,表现出来的康熙形象,都是一位睿智、深谙帝王权术的一代圣明君王。正值暮年时期他饱受诸皇子夺嫡之争的摧残,对朝政的改革整顿之心变得有心无力,唯有把希望寄托给新君。于是在他看到太子的无能之后,就把注意力放在培养新储君人选上,并不断为新储君排除阻碍,奠定基础。从电视剧的设定来看,康熙所选中的新储君人选就是一心替君父分忧,为国为民的孤臣老四胤禛。那他为什么要到临死之前才传位给胤禛呢?主要的考虑有几点。

一.

保护新储君

自从康熙四十七年旧太子第一次被废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夺嫡之争,让康熙深感震惊,夺嫡的势力、参与的范围和影响都远远的超出了他的想象。他没想到诸皇子为了夺嫡早就已经暗流涌动,角逐互斗,甚至为了皇位,兄弟相残,罔顾恩义,就更不要说是国事了。因此他在第一次废太子之后不得不复立太子,以稳局势,也是从这时候起,他开始决定要保护他心中新太子的人选。因为他知道一旦把新君公布,新储君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会成为夺嫡势力新的攻击和摧毁的目标,倒不如用旧太子来做挡箭牌。一来引开朝中夺嫡势力对新储君的注意力,保护了新储君;二来也向朝中群臣隐藏自己的心思,暂时稳定朝局。




二.

考察新君

新君人选是确定了,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更改,因此康熙不过早公布新储君人选有另一层的用意是为了考察新太子的这个人选,到底值不值得自己的托付。既然能够成为他心中人选,能力方面肯定是有的,康熙最主要想考察的是新储君的心胸气量,对君父兄弟的恩义、对百姓的爱戴、还有就是对改革的决心。在康熙的试探之中,胤禛都出色的完成了康熙对他的考察。特别是在保举废太子和推荐十四阿哥出任大将军王这两件事上,大合康熙心意。表现出了他时刻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兄友弟恭的良好形象,因此康熙也在心里确立了他的储君之位。



三.

消除障碍,分化铲除威胁新储君的夺嫡势力

为了新储君的顺利继位,一方面在考察新君的时候,康熙另一方面也在分化和铲除朝中依附的夺嫡势力,消除障碍。不公布储君,不提前传位,是为了帮新君除掉绊脚石。在他复立太子的时候,就顺便把八爷党给分化了,佟国维成了他杀鸡儆猴的第一人,也是这个时候,老八胤禩被完全踢出了他新储君的人选范围。后来老八为了夺得兵权,擅自扣押粮草,致使西北兵败,康熙更是把他视为祸害。为了使胤禛能顺利继位,康熙一步步的在瓦解八爷党的势力。让十四阿哥出任大将军王,把他派往西北,除了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最大的原因就是让他远离权力中心,让他跟老八因为兵权产生矛盾,分化他们的势力。虽然把十万兵马给老十四,但却又允许把陕甘总督的位置给了老四的门人年羹尧,成功扼制了他的咽喉。包括圈禁老十三,怕他一旦闯祸会牵连胤禛,这些都是康熙为胤禛的顺利继位铲除障碍。在临终前他又下了两道圣旨给隆科多,成功把他归化为新君的势力,把调兵所用的金牌令箭交给张五哥保管,保证新君顺利登基。这些都体现出了康熙的良苦用心,这些基础也只有康熙自己才能去打造。




对权力的眷恋和预防新君逼宫

公布新储君,一早传位,就意味着权力的过渡。康熙当了几十年的皇帝,对权力的热忱始终如一,况且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向来就是不容觊觎的,把权力交出去,自己如何自处,始终是个尴尬的位置,他的孙子乾隆帝虽然把位子禅让给嘉庆,自己当太上皇,一样握着权力不放。况且历史上心甘情愿把权力交出的皇帝是很少的,宋徽宗让位给钦宗,那是因为大难临头了。更重要的是万一新储君重蹈旧太子的老路那怎么办,一旦新君势力坐大,谁敢保证如果等不及不会再来个逼宫弑君,毕竟他圈定的人选胤禛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在那个年纪谁不会担心自己熬不出头来。



综合以上这一切因素,康熙迟迟没有另立新太子,新储君的人选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等到他发现自己大限将至,才召见胤禛,把这一番良苦用心全盘托出。这时候让胤禛了解自己的用心,更能增加自己的震慑力,也才能让胤禛感恩戴德,坚定地去继承他的遗志,整顿弊政,刷新吏治,善待他的臣民和兄弟,延续的大清江山的盛世。不得不佩服,剧中的康熙把帝王权术运用得淋漓尽致,高深莫测。


羽菱君

你好!由冬眠蛇来回答此问题。

康熙如果活着还能主事的时候,就禅让帝位给自己选中的接班人,可以说他和这个接班人都不能善终,这一方案将成为所有继承方案中最愚蠢的一个,而最终不能为康熙所采纳。

我想题主有这样的考虑,是因为题主想通过某一方式来避免九王夺嫡的惨剧,在康熙还能主事的时候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成雍正顺利接位而其他皇子都相安无事的结局。



不过,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这只是一种理想,根本就不可能实现。首先说明的一点,造成九王夺嫡的并不是康熙,也不是废太子胤礽,更不是雍正和那些有野心的皇子,而是康熙生的儿子多,且其中大部分都是贤能造成的,这在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一般来讲,皇帝儿子多无可厚非,但是儿子们大多都有本事,有才能的就很少了。历史上,我只记得鲜卑慕容氏建立的燕国有过这种情况,结果是贤能太多,国家四分五裂,谁都能当皇帝,是没一个有善终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至今思慕容,留恨参合坡。

好了,言归正传。咱们就来说说康熙在活着时候就禅让皇位会有什么后果。就算康熙真心实意不想干了,把权力和位置都让给选定的接班人,这个权力也无法完成交接。如果你认为能交接,你就根本不懂什么是皇权!



举个例子来说,江宁织造的曹家是康熙的包衣,也是康熙深深信任的地方大臣,掌握着帝国的经济命脉之一。现在康熙传位了,假设接手的是雍正,雍正也有实权,他要执行改革,就要办了曹家,曹家惹不起雍正,就去康熙那里哭诉,康熙怎么办?这不仅仅是曹家的问题,还有康熙这张老脸在里面,康熙必然把雍正叫来,训斥一顿了事。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皇权是天下所有权力的转换器,皇权变更,意味着所有权力都要变,这可不是父子间交接棒这么简单,这涉及到全天下所有人的利益得失,否则一次废旧太子,选新太子的事就不会搞得满朝文武惊心动魄,鸡飞狗跳了!

这样来说,即便康熙活着时候当了太上皇,让给儿子当皇帝,和他当皇帝,儿子当太子实质上没有任何区别,而且还容易激化他和接班人之间的矛盾。



并且!这样做无益于九王夺嫡事件的解决,反倒把储君放到明面上成为诸皇子攻击的对象,那个坐在皇位上的无权皇帝反倒成了众矢之的,会让九王夺嫡发展到一个无以复加的新高度。


太子胤礽两次被废,这当然有胤礽政治能力太差的原因,但是与众皇子们积毁销骨式的陷害栽赃也是分不开的,要是假设康熙活着把皇位给了雍正,雍正肯定要受到兄弟们更加无情的打击,到时候无权的雍正怎么招架?看在康熙还活着装仁慈演戏?到时候就会出现太上皇废皇帝的事了,那就开了古今未有之局了,这大清算是名扬千古了,遗笑万年了。

所以秘密立储是当时规避九王夺嫡,让选定之君顺利登位,接续皇统的最佳办法。继承本来就是研究后康熙时代的事,你不能把他放到康熙时代去做,那跟没继承有什么区别?




史书上冬眠的蛇

题主说的这种情况叫做“禅位”,也就是说统治者在自己生前就选定接班人并将权力彻底交接完成,然后自己退居二线。据说历史上只有尧舜是真心禅位的,但那不过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童话而已,不能当真。



而在极为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在自己生前就将权力交接给下一代,一般都是等上一代统治者去世,权力才会自动转交给下一代统治者。除非有人篡位,才会拿“禅让”为借口,不由分说地把权力争抢过来。比如东汉末年,曹丕便是用“禅让”的方式,逼迫汉献帝刘协放弃皇位。唐太宗李世民也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迫使李渊禅让皇位。

但是皇帝却可以通过设置储君的形式,向天下宣告皇位的最终归属,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子”。名义上,储君的设置沿袭自西周以来形成的“

嫡长子继承制”来选拔,即以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太子。但往往由于各种原因,统治者却几乎很少以嫡长子作为储君。



清朝的康熙是一位圣君,就连繁殖力都是极其旺盛的。他生了30多个儿子,但却早早立了皇后赫舍里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爱新觉罗•胤礽为太子,所以康熙是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去设置储君的。包括《雍正王朝》在内的很多文艺、影视作品都说太子胤礽顽劣不堪,康熙在经过极大的心理斗争后终于决定废太子,但史书记载,胤礽能力卓著,应该不存在顽劣不堪的情况,康熙废太子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二者在权力上产生了争执。毕竟胤礽一出生就成了太子,然后做了三十多年储君,父皇康熙却总是不死,换了谁谁都着急。



自废太子后,康熙便不再立太子,大家都觉得有机会,这导致了康熙朝晚年的九子夺嫡,以及康熙去世后扑朔迷离的权力交接。所以,继位成功的雍正皇帝不仅清算了夺嫡时的政敌胤禩、胤禟等人,为后世计,还建立了有异于“嫡长子继承制”的“秘密立储制”。

“秘密立储制”的基本特点形式是:皇帝在生前可以有心仪的继承人,也可以立太子,但绝不能昭告天下,应将立储诏书密封于匣内,并放置在“正大光明”匾后,待皇帝驾崩后,由大臣取出,将太子人选昭告天下,之后太子继位为新君,权力交接得以完成



雍正对“秘密立储制”十分得意,认为它彰显了古贤君“立贤不立长”的遗风。皇帝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考察所有的继承人,而诸皇子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被选为太子,一方面这可以激发皇子为皇帝效力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抑制其争夺权利的野心。

但纵观雍正之后的整个清朝,“秘密立储制”并不是在每一代都能得到有效执行。比如对权力很自信的乾隆皇帝便是坐了60年的江山,然后将皇位传给嘉庆,自己又当了三年的太上皇才彻底撒手。



说到底,这权力就跟毒品一样,既诱人又让人上瘾,除非生命终结,否则谁都不会主动将权力拱手相让。在权力面前,亲情、友情、爱情都会变得不值一提。嘴里说着做皇帝苦,做皇帝就成了孤家寡人,但哪一个还不是天天觊觎着那把至高无上的宝座呢?


达摩说

中国的太子从来都不好当,干着全中国最有前途的职业,却也承受着最大的压力。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一个难于把握的度。至于说康熙为什么活着能管事的时候不传位,一定要死了才传。话说谁愿意甘心就死,何况是大权在握的皇帝。不说秦始皇各处寻找长生之法,就说嘉靖身居宫中,潜心修道这都是为了追求更长久的生命的典型范例,康熙爷英明神武,就算不去追求这个,怎么也不会想着这快不行,就传位吧,起码觉得还能再抢救一下,要不怎么会有歌唱的真想再活五百年。

  • 清朝的传位制度,清初由八旗旗主推举,采取八王共治的方式,平衡朝中力量,确保皇权的稳固,康熙可是因此而成为皇帝,但是因此四大辅政大臣权力超然,特别鳌拜几乎快要凌驾于皇权之上,经历过勇斗鳌拜,奋勇平三王的康熙,岂会愿意轻易把权力分给他人,即便是自己的太子。康熙的嫡次子(嫡长子早夭)早期也是极力培养,处事和政治能力十分出众,绝不仅仅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废材形象,但是因为处事被视为不孝,甚至有窥视上皇的行为,在康熙心里产生裂痕,而后一步步走错,最后至于一再废黜。从这个事情中我们可以想见,康熙对自己权力绝不容他人窥探,所以活着能管事的时候传位是不可能的。在此情况之下,康熙在余下的皇子中挑选继承人,肯定是更加谨慎,暗中挑选合格的继承人慢慢培养,但是又不给与名分让他有和自己分一杯羹的实力。


  • 康熙一改清初的传位制度,改为符合儒家标准,中国封建王朝传承下来的嫡长子继位制度,可见康熙对历代王朝兴衰是有深刻的认知的,岂能对太上皇的境遇没有了解。历史上的太上皇一般都过的凄惶,不说刘邦封给老父的太上皇,唐高祖好歹马上得的江山,但是经过唐太宗玄武门事变后,身居宫中九年,最后寂寞老死。唐玄宗四十年太平天子,经安史之乱逃往四川,肃宗派人前往四川迎接的时候,玄宗可是考虑再三,最后在肃宗的一再表示姿态的情况下,回宫当了太上皇,但是后来由于不被皇后所喜,见谗于肃宗,终至无人理会,在老年凄凄惨惨切切,怀念杨玉环,最后竟至于只有残羹冷饭可食。一代天骄的康熙岂会让自己居于如此境地,让命运悬于他人之手。其后,乾隆虽然以崇拜康熙为由,当了太上皇,但是一应权力均由自己通过和珅之手,嘉庆帝完全成了傀儡,但是这份心力不是风烛残年的康熙有余力去设计和找到执行人的。


  • 康熙皇帝到晚年肯定是为大清江山思考一个完备的传位制度,跟汉家王朝学习的嫡长子制度破产后,如何为清朝找一个完备的传位制度传之万世就成了心头最大的一块心病。所以有雍正王朝中后期着力培养老四做孤臣,但是不再立皇太子。最后雍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既规避了明确设立皇太子之后的皇帝和太子的矛盾,也能让皇帝有余裕的培养皇子,避免大臣暗地里的勾连。康熙对继承制度的思考和作为可以说为雍正提供了指路方针。康熙没必要在活着的时候传位,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必须有能力处理继承的问题,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处理。


虽然雍正王朝中对雍正后期得到康熙皇位继承权进行了各式演绎,那是为了故事更好看,以康熙的英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和八王的斗争都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既是他锻炼继承人能力的展示台,也是他帝王之道平衡之术的演练场。


闲逛逛这也被用了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让帝王活着把权力交出去,无疑是一种很危险的做法,除非是万不得已。帝王让位,相当于当了太上皇。皇帝之中,在康熙前的当太上皇的,都是前车之鉴,有几个是心甘情愿?

(第一个太上皇刘太公)

第一个太上皇是开国皇帝刘邦的老爹,属于捡来的。接下来的白痴皇帝司马衷,唐高祖,唐明皇,宋徽宗等等都是迫于形势成了“太上皇”。当然,也有唐顺宗这种病重不能理事,也成了“太上皇”。还有一种是为了应对天象的,比如北魏高湛,不过是让位不让权。

(受禅位的宋孝宗,后又禅让宋给光宗)

比较频繁的皇帝让位例子,其实在南宋,连续三位“太上皇”。首先就是宋高宗赵构,这个“懦弱”的皇帝活得还算长寿,在他五十六岁时,让位给养子赵眘(宋孝宗),又活了二十五年才病死。这一对还算是正常,赵构当了“太上皇帝”,虽然也干预了一些朝政,但是,和宋孝宗的关系还比较稳定。宋孝宗算是政绩不错的皇帝,在位二十七年,禅让给太子赵惇,是为宋光宗。这对父子的关系就出问题了光宗多年不看望孝宗,这未免给后世之人有“人走茶凉”之感,孝宗也在闷闷不乐中去世。到了宋光宗赵惇,也禅让了一次,不过是被逼的。赵惇是个长期有病,又“惧内”李后的皇帝,群臣看不过去,于是强制内禅于太子赵扩,光宗蒙在鼓里一段时间才知道。好笑的是,反倒治好了一起失势李氏的“悍妇”性格。

(嘉庆帝虽然即位,但直到乾隆帝去世,才敢动和珅)

回过头说康熙,康熙经过“九子夺嫡”这些事,本来就敏感多疑,这还是“太子之争”,如果康熙一让位,那还得了,也许“同室操戈”,“人走茶凉”立马就上演,老皇帝更不愿意看到。这也是雍正能成功之处,在康熙面前孝顺,顾家,为废太子说好话等等。至于到了乾隆,禅位于嘉庆,也是因为嘉庆本身谨慎和自制的品质,再说,朝政还把持在“太上皇”乾隆手中。


大飞熊ヽ骑士

康熙临死传位,我认为他是不愿意看到儿子们兄弟相残的局面。

古代大多数帝王都临死传位,分析原因我觉得有三条:

权力欲使之欲罢不能。当皇帝,吃得好、住得好、有人伺候,后宫佳丽三千,年老体弱的皇帝有色心没色力,不过看着也舒服。时间久了,新鲜感没了,吸引力降低。但是皇帝老了,众星捧月的感觉,行使权力的快感都不会降低。当上皇帝不容易,哪能轻易放弃。当然雄才大略的皇帝,一生要干很多大事,离开皇位就干不了了。

权力巅峰高处不胜寒。皇帝是一个特殊职位,一个国家只有一个,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样一个岗位是稀缺资源。朝廷外不说,单说朝廷内部就有外戚、宦官、士大夫集团可能觊觎皇权,不可不防。一些皇帝的后代不听话,不该争的也争。每个人都惦记着他的皇位。

让外人惦记去了,自己就惨了。自己后代惦记去也难保有多好结果,魏文侯、隋文帝都是例证。失去了皇位,自己的安全很难保正。

皇权在手才心安。得到天下不容易,要看好了,老皇帝相信自己比新皇帝更能看好他们家的天下,所以不愿意轻易放手。

康熙早年应该属于第一种,生命苦短,要干的事情太多。虽然早早立了太子,但也不能让位,让位他雄心壮志就无法实现。后来太子被废,他要选一个最合适的接班人,这需要时间考察皇子们谁是最合适人选。



继承人选好了,比如说选定了老四胤禛,夺嫡大战使他认识到,新皇帝胤禛上位必然要排除异己,兄弟相残在所难免,不然皇位坐不稳。康熙实在不愿看到这种现象,那就只能临死传位,眼不见心不烦了。

加个关注吧,谢谢!


豫有得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权利可是人人想要的东西!再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人,一旦体验过至高无上权利的滋味,就再也回不来了!

按说太监连最基本的性欲都没有了,但是他们还是会去争权夺利,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权力是会上瘾的!

连太监这种人体验过权力之后都不会放手。你觉得一个皇帝,他已经体验过了,权力的滋味。至高无上的感觉说,说一不二,杀伐决断,予取予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只有皇帝才知道!

为什么中国人都喜欢当官?都喜欢考公务员,因为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那别说一个皇帝了就是当一个小芝麻官儿都会上瘾!

月是明君月事有作为的君主对自己的权利看到就更重!他是绝对不会容许别人染指他的权利了。就是自己的亲儿子亲劳资。都不行!

比如大家可以看一下啊?汉武帝大儿子刘据,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康熙的太子都是被废了,被杀被废!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儿子要谋反,但是有没有想过他们本来就是太子了到时候就是要继承王位的呀。

但是那也不行,最好弄死你。我的权利一定不能别人染指就是最亲的人也不行,就是这个道理。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做太上皇的都是一些什么人?比如说第一个太上皇刘邦的亲爹刘太公!刘太公只是一个农民然后儿子当了皇帝之后被封为太上皇。这个是没办法,也只能这样。而且这个刘太公没有当过皇帝,他也不知道这个权力的滋味儿,这个对刘邦构成什么影响他自己。心里面也没有什么别的想法。

再来看一个比较典型的就是李世民的爹刘渊,这个刘渊为什么当了太上皇?是因为被李世民给吓了!现在已经威胁到生命了,虽然心里面不愿意,但是也要让位,毕竟小命要紧!还有另一个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为什么当上太上皇?是因为他被架空了,不然你觉得他会让位吗?

宋徽宗也是太上皇,他怎么当上太上皇的。因为金国大军压境所以他害怕了把那个皇位传给了宋钦宗。但是最后金兵退了之后,他还想夺回权力,所以他就回了京城。最后被那个金国包圆了!

还有乾隆皇帝把皇位传给了嘉庆但是他退了之后,权力还在自己的手里面。

所以这些皇帝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放弃自己手里的权利的。一旦当上了太上皇,就说明。把自己的权利供手相让了他们心里面是拒绝的。

关注我给你看更多有趣的历史。


世界历史百科

有好多原因。

1,康熙继位时,有四大辅政大臣之臣,索尼、鳌拜、苏克沙哈、遏必隆。当时顺治已经不在了,孝庄为了拉拢大臣就让康熙与索尼家的孙女联姻封为皇后。但这个皇后的命运不好,生孩子时难产,生下太子就死了。康熙一生都很怜惜这个孩子,把他带在在自己身边抚养。一直支持都是把太子胤礽作为储君抚养。

2,康熙一生对太子倾注了太多心血,后来两废太子,让他伤心不已,不愿再立太子。他也是一个父亲,太子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他也从太子事件看出,诸位皇子为了皇权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血腥。他知道立谁为太子就等于把谁放到火上烤。

3,但凡父皇太优秀了,对储君们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很多人常常把他和自己的父皇比,就给储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稍微有一点不好的地方就会带来很多指责。比如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也是如此。

4,皇帝和储君看似是正常的继承和被继承的关系,实则是君臣,也是政治对手。每个人都依恋权利,历史上有太多太子杀父篡权的,也有好多太子被废的。太子其实是最危险的一个身份。

5,活的长的君王对太子就是最大的威胁,太子从被确立那天开始就接受了来自诸多方面的压力,更有皇帝本身的。太优秀了,有篡位的嫌疑。太低调了,又有人说你不堪重任。还有各个皇子更是虎视眈眈的都盯着你的漏洞。特别是父皇活的长的,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更要如履薄冰的过上几十年,实在是一种煎熬。很多皇帝到了晚年还变得多疑,善变。绝大多数的老太子都禁不住这样的折磨,要么早死,要么被废。

诸多原因康熙晚年决定不立太子,也成为清朝一个惯例。


叶子90909133

对于任何伤人来说自己拥有的都不愿意舍弃,何况是皇位,康熙这个 玩权的高手,他会轻易的把权利交出去呀?一个人的能力越强,他的心越大越野,能承受那种没有权位的日子。在说康熙就算在生前把权让个后继之军,那在他的爱抚下当时是没事,可是他死了后来的君主肯定很危险,要知道在康熙后期九子夺嫡是多莫厉害,康熙在时他们后收敛一些,在他在时可能对后继之君很尊重,但是他们的力量也在康熙在时积蓄。可是后继之君呀,处处做事不方便,因为他上面有个千古圣君之称的太上皇,做起来就会缩手缩脚,更本不能放开手脚。这对后的君主不是好事,一但康熙死去后,那时康熙其他皇子积蓄的力量这时爆发,可是很强大的,你说后继之君处境不是更艰难


起起落落快乐

对于一个最高权力拥有者来说,在他眼里所有觊觎他位置的人都是敌人,就算是父子关系也不会放松警惕,想坐老子的位置等老子死了的那一天才会轮到你,毕竟这权力诱惑性太大了,不提防不行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