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或可能是“發物”?

我們每天吃的不是食物,是發物

什麼是或可能是“發物”?

什麼是“發物”呢?

什麼是“發物”?似乎沒有明晰的概念。

大概是民間對中醫某些說法的“發”揮。

追根溯源,中醫經典《黃帝內經 素問 熱論篇》就有“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的說法。

經過後世中醫的演繹,能“發”的隊伍逐漸壯大。

比如,《本草綱目》就指羊肉是“發物”:“羊肉大熱,熱病及天行病,瘧疾後,食之必發熱致危”。

《醫學心傳全書》稱:“ 毒病忌海鮮、雞、蝦等發物 ”。

到了清代後期的食療養生專著,王士雄編纂的《隨息居飲食譜》就將發物泛化。比如,鵝,“動風發瘡”; 雞,“多食生熱動風”; 豬肉,“助溼熱”; 楊梅,“多食動血”; 芥菜,“發風動氣” ; 胡椒,“ 動火”;蕎麥,“發痼疾” 。

由此可見,所謂“發物”,就是指那些進食後可能引起舊病或症狀復發,或新疾病萌發的食物。

而且,跟另外兩個同樣混沌的概念,“忌口”和“上火”,密切相關。

哪些食物是或可能是發物呢?

用一句話說,就是,眾說紛紜。

如果把全國各地所有的“發物”湊在一起,大概你會發現,原來我們日常吃的不是食物,而是發物。

如果非要加以分類,最常被提及的發物非魚蝦類莫屬,這類食物通常被認為吃後容易誘發某些皮膚病皮疹易發,瘡瘍易破潰,或外傷或手術傷口感染不易癒合。

什麼是或可能是“發物”?

其次,是一些被認為是“熱性”的食物,比如羊肉狗肉,辣椒、蔥薑蒜等,基本可以歸於吃了容易“上火”的食物。

什麼是或可能是“發物”?

什麼是或可能是“發物”?

另一類,就是某些瓜果蔬菜,吃了容易出現口舌生瘡、嘴角糜爛等狀況。比如,楊梅、荔枝、菠蘿等。

什麼是或可能是“發物”?

其他的,一言以蔽之,但凡吃了容易引起,甚至引起個別人不舒服的,都可以給戴上發物的帽子。

甚至,同一種食物,在這個地區被認為是發物,在另一個地區就不是發物。甚至,同一個地區,這幫人認為是發物,另一幫人不認為是發物。

比如,

什麼是或可能是“發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