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不是債務違約潮,而是背後的真相:不能借新,就不能還舊

可怕的不是債務違約潮,而是背後的真相:不能借新,就不能還舊

據Wind數據顯示,2018年至今,中國已發生21起債券市場違約事件,其中10起發生在4月17日至5月21日的短短30多天時間內;另一方面,新增違約發行人已到達6家,該數字已與去年全年新增違約發行人數持平。

求釋君研究了這些債務違約的背後原因,發現了他們的解釋都是:最近市面上資金緊張,信貸不好批了,借不來新的,舊的債務也就沒錢還了。

但作為業內人士,求釋君知道他們當初借錢的時候,可不是這麼說的。

借款人去金融機構借錢都是要說明資金用途和還款來源的,而還款來源必須是經營收入等穩定的可靠的收入,一定不能是重新去向金融機構借錢來還錢,因為後者具有不確定性。

企業收入是可以推算出來的,而能否借到錢,這還真不好說。

可怕的不是債務違約潮,而是背後的真相:不能借新,就不能還舊

所以借款人去借錢的時候都要把還款來源編好,但事實呢?

事實上,大部分借款人都是借新來還舊。

所以市面上才有大量的資金掮客去做過橋信貸,借款人去找到過橋資金,先還上銀行的錢,再去銀行貸款,然後再去還給過橋資金。

但這樣做,要麼因為停貸被過橋資金的高利率拖死,要麼可能會被人設局,故意停貸,從而導致企業超低價易主。

另一問題是,金融機構其實是知道這些企業大部分是借新還舊的,不過業績壓力、攬儲壓力、領導壓力,使得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怕的不是債務違約潮,而是背後的真相:不能借新,就不能還舊

信貸系統長時間的這樣運行,已經積累了太多的病毒,所以央行這幾年慢慢收緊貨幣,其實是擠瘡排毒,讓經受不住考驗的企業被淘汰掉,實現去過剩產能、低效產能的目的,把剩餘的信貸資源向新經濟體傾斜。

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把漲潮落潮控制在自己手裡總比受制於人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