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手机号”暗藏风险,拿什么来破解?

“二手手机号”暗藏风险,拿什么来破解?

智能手机时代,各种各样的APP层出不穷,购物、交通、理财等业务都可以在手机上搞定,为了方便使用,很多APP都会绑定手机号。可是这看似方便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大的麻烦和风险。

近来,不少用户反映,新买的手机号无法注册新的APP账户,反而可以直接登录别人账号,其隐私信息一览无余。更为棘手的是,出现这种情况后,电信运营商普遍反映,其主要问题在于原手机号用户没有注销或解绑相关应用,而这个,运营商根本没有办法解决。

事件起因:“二手手机号”遭遇注册和解绑难题

“二手手机号”暗藏风险,拿什么来破解?

据媒体近日报道,新办的手机号,本想拿来注册一个微博账户,没承想却用一条验证码登录上了别人的账户——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最近就遇到了这样一件怪事。原来,他购买的号码是一个“二手手机号”,原来的号主在注销号码的同时,并没有将绑定的相关业务注销,他用“二手号码”登上了前号主的微博。刘兴亮说:“原号主是个小姑娘,我可以随意看到她的私信等内容。现在很多App仅凭一个验证码就可以登录,那岂不是这个人的各种隐私包括钱财都会有危险?”

媒体此前报道,浙江金华的朱女士用小米手机登录“小米云服务”时,通过手机验证码意外进入了前号主的小米云端,看到了前号主仍在自动同步上传的通讯录、短信、照片等各种信息,连号主实时的手机定位都可以掌握。“从照片看,那是一个年轻的妈妈,晒了不少小孩的照片。还有不少快递单的照片,上面家庭住址之类的信息看得清清楚楚。”朱女士说。原来,即使手机号码更换了,但云账户并没有退出登录,手机一直在自动向云端同步所有信息。

据了解,“二手号码”带来的风险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早在2013年,就有用户凭手机号码盗取了原号主并未解绑的支付宝账户;随后,支付宝建立了手机号码+银行卡号或身份证“双重因子”的验证模式。现在,仅凭手机号或验证码是无法使用手机支付等功能的。

目前手机应用商店中的大部分App都可以通过手机号码注册,且在登录时仅凭验证码即可验证身份、进入账号;拥有支付功能的App如电商、外卖等都设置有独立的支付密码,无法通过手机验证码支付;一些社交账号、云账号可通过手机号码直接登录,登录后可看到账户所有内容,包括一些隐私内容。

舆论追问:“二手手机号”为何如此常见?

“二手手机号”暗藏风险,拿什么来破解?

手机号码被弃置不用后,会重新进入选号系统,被下一个用户重新启用,这是运营商选号系统的“潜规则”。“二手号码”已经成为目前选号系统内的主流。有用户表示,想要选到一手号码就不得不选择高额套餐。

那么,为什么号码要重复利用呢?运营商全发售新号不就好了吗?对此,运营商解释称,电话号码资源有限,而移动电话用户数又非常庞大,增长还很快。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三大运营商移动电话用户达14.7亿户,2月底至3月底,新增用户数达0.3亿户。这么大的用户基数,不难想象,号码资源是多么宝贵。工信部官网显示,今年以来,面向公众的公众移动通信网/网号才批了一个,即165开头号段。

一位运营商人士称,一个号码若3个月不被使用、缴费,就自动注销了;注销后3-6个月内,号码进入沉默期,此时号码不能被他人使用;此后号码被投放。也就是说,一个号码从消费者不使用,到被下一个号主选定,最快要经历半年时间。但是,消费者绑定的业务,运营商方面是无法了解到的,“这涉及到用户隐私,建议在注销号码之前取消绑定重要业务”。该客服表示,运营商不是服务的提供方,无权解绑用户的所有业务;后期一旦该“二手号码”出现问题,用户应该与服务的提供方联系,如微博、支付宝、小米客服,或是银行客服人员,向他们证明自己的身份,或是与该号码的关系,以享受应有的服务。

那么,这样的重启手机号到底有多少呢?买到的几率大吗?对此,中国移动称“目前所售号码均为重启号码”;中国电信称“新号和重启号码配比是企业内部信息,不方便透露”;中国联通称,哪些是新号需具体购号时咨询当地营业厅。

媒体呼吁:别让“二手手机号”沦为“麻烦号”

“二手手机号”暗藏风险,拿什么来破解?

“二手手机号”应有“第一手服务”

《齐鲁晚报》报道指出,目前,“二手号码”已经成为选号系统内的主流,很多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选用的是“二手号码”,更不知道“二手号码”存在这么多麻烦。运营商之所以提供“二手号码”,主要是出于利益考虑,当然有责任给用户一张干净卡,让用户享受到“第一手服务”。而现在用户没有享受到这一服务,运营商自然需要承担责任。

“二手号”惹麻烦岂能没办法

《楚天都市报》刊文指出,今年1月,工信部已强调,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在用户终止使用服务后,为用户提供注销账号的服务。但显然,不少商家仍然心存侥幸,或是没有提供注销服务,或是设置重重门槛,让用户知难而退。针对这样的行为,相关部门应严罚严管,确保规定落实,让注销和注册一样简便易行,“二手号”的烦恼就能减轻不少。

“二手号码”解绑难不是一个小问题

《中国商报》刊文认为,“二手号码”困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诸如手机号码资源有限、APP注册易解绑难、APP身份验证过度依赖手机号码等,涉及到运营商、前号主、“二手号码”用户、APP平台等多方利益,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出现纰漏,令“二手号码”的存续发展受阻。因此,要围绕用户利益和号码规范管理做文章,建立一套完整的手机号码管理体系,为APP注册、登陆设定统一标准,在“二手号码”再次激活使用之前进行彻底的排查,对前号主的注册信息进行解绑、注销,以确保“二手号码”用户能够正常使用。

新闻观察:“二手手机号”隐患需多方合力消除

互联网时代,一部手机行走天下,如果个人信息“裸奔”,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而换手机号码有时又是不得已的事情,所以,“二手手机号”解绑难的问题须尽快破解。“二手手机号”的最尴尬之处在于,让现有的互联网身份识别系统与推定规则发生了巨大偏差——拥有手机号者与应用系统数据库中的人可能并非同一主体。这就对互联网规则的底线发出了挑战。

为今之计,一方面,需要各应用运营商简化用户注销流程,嵌入一键式注销功能。另一方面,各方应从顶层设计中,重视这一问题,例如,在国家层面构建起电信运营商与应用运营商的信息共享与互通平台。电信运营商需要收回某一号码时,须以类似于公告的形式周知应用运营商,而应用运营商收到指令后,须将该号码从自有系统中注销、删除。如果运营商未有效履行注销义务,那么,一旦因“二手号”引发身份错位造成了损失,则需承担起责任。

此外,很多用户之所以会更换手机号,是因为携号转网、转套餐在现实中仍然存在各种限制。从根本上看,保障消费者选择权利,减少用户更换手机号的频度,有助于减少被动更换手机号的尴尬。做出这些改变,需要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及时进行干预,更新管理机制和制度,保护广大网民的切身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