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與「知樂古典音樂」只有一個關注的距離
今日主播:葉帆
你應該知道的古典名家名曲 之
拉威爾,“精緻”到無法靠近(三)
茨岡狂想曲
《茨岡狂想曲》(Tzigane) 完成於1924年,是拉威爾晚期的作品,期間他已與德彪西“分道揚鑣”,有傾向於古典派的趨勢。此曲採用“查爾達什舞(Czardas)”的風格,由慢拍的“拉桑(Lassan)”和快板的“富力斯卡(Friska)”兩部分構成。此曲以高難度的演奏技巧以及豐富的情感表達博得的眾多小提琴演奏家的一致青睞。此曲獻給匈牙利出身的小提琴大師約阿西姆·約瑟夫(Joseph Joachim , 1831~1907)的孫女伊利亞‧達蘭妮,於1924年4月在倫敦的拉威爾音樂節初演。
拉威爾在這首樂曲中採用了帕格尼尼小提琴演奏技巧和匈牙利吉普賽音樂的特點,自由奔放能讓人聯想到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之後他又將其配器成為小提琴與樂隊的協奏曲,顯得更為華麗輝煌。
開始小提琴奏出相當長的華彩段,運用吉普賽音樂特有的增二度音階,自由的節奏、快速的雙音印成、晶瑩的泛音音響使音樂色彩絢麗,性格豪放。小提琴停留在雙音顫音時,管絃樂進入,以瀟灑的琶音延續華彩效果,隨後出現小提琴旋律。第二主題再現亦用泛音演奏,變成熱情洋溢的傾訴,經過數次變奏,俞顯華麗;小提琴呈現"無窮動"般地流動與樂隊融合,猶如吉普賽藝人奔放的歌舞場景,直達狂歡的頂端;全曲以三個有力的和絃結束。
《鵝媽媽》組曲
《鵝媽媽》組曲原來是一部四手聯彈鋼琴組曲,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兒童組曲,取材於法國作家貝洛(1628—1703)、奧努瓦夫人(約1650—1705)和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話,是拉威爾1909年為他的好朋友哥臺勃斯基的兩個孩子所作。此曲於1910年4月在巴黎國民音樂協會的音樂會上首演,擔任鋼琴四手聯彈的是六歲的韋爾熱爾和十歲的拉米。
《鵝媽媽》組曲作為一部地道的兒童組曲,似乎只差作曲家本人不是兒童了。但拉威爾卻說:“寫這部組曲,目的是要喚起童年時代的詩意,所以手法必須單純,所以必須摒棄一切表面的效果……”可見作曲家也是揣著一顆童心來創作的。1911年,拉威爾把《鵝媽媽》改編為管絃樂組曲,又加上了兩個樂章,改變了樂章次序,並用間奏曲貫串起來,成為舞劇音樂。
舞劇《鵝媽媽》由讓娜·於加爾編舞,1912年1月首演於巴黎。故事以睡美人為藍本:紡車之舞一場,公主在花園裡跳舞,她的保姆坐在紡車旁。公主跌倒在紡車上,當她著了睡魔,沉睡在臥榻上時,朝臣們圍著她跳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接著是一系列的夢:在緩慢的小型圓舞曲伴奏下,開始了美女與野獸的對話,後來野獸變為一個漂亮的王子……
《鵝媽媽》舞劇在英、美演出時,常常刪掉拉威爾為舞劇音樂增寫的兩樂章和間奏曲,完全按照 《鵝媽媽》組曲五樂章的佈局:帕凡舞、魔園、小拇指、睡公主、美女和野獸。演的是一個小女孩夢中的奇遇,每一樂章都是以小女孩為主角。
波萊羅
拉威爾是經過嚴密計算,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考察過聽眾喜愛程度之後,獨創了一種全新的音樂形式。
拉威爾的創作構思是:全曲是一個巨大的“漸強”——開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撥絃來表現"波萊羅"的節奏(鈴鼓自始至終打著相同的節奏);持續四小節之後,出現舒展明亮,具有濃郁西班牙風格的第一主題——該主題先由長笛在低音區輕輕奏出,期間經單簧管反覆後,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題;第二主題是第一主題的答句,被作者稱為很“西班牙”的阿拉伯風格。兩個主題在調式色彩上形成鮮明對比,連續反覆八次,旋律、節奏和速度始終保持不變;在第三次反覆時,加入了平行大三和旋,形成平行聲部,產生了多調式的色彩。在主題不斷反覆中,力度從弱到強,不同樂器的應用和色彩紛紛展現得淋漓盡致,情緒也越來越強烈。臨近尾聲,旋律突然轉入E大調又迅速轉回C 大調,在不協和音響和強烈節奏中,以變格的方式結束全曲。《波萊羅》是20世紀法國最有代表性的管絃樂作品之一。
舞劇《波萊羅》由尼金斯卡編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於巴黎。場景是在一家煙霧迷漫的西班牙旅館,一個吉卜賽女郎在臺子上跳舞;觀眾圍著她喝彩。隨她跳得愈來愈火熱,圍觀者也愈來愈瘋狂。最後眾人把她高高舉到自己頭頂……
文/茶茶斑竹
背景音樂列表
1.Tzigane
2. Ma Mère l'Oye Prélude - Très lent
3. Boléro
知樂古典音樂—知識文庫
www.zhiyue001.com
有聲音的古典音樂鑑賞平臺
FOLLOW US|關注我們的最新動態
新浪微博:知樂古典音樂
喜馬拉雅、蝦米、蜻蜓的認證賬號:知樂古典音樂
長按 識別二維碼
入駐 知樂社區
JOIN US
招賢納士|商務合作|添加進群
閱讀更多 知樂古典音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