軼聞掌故兩則:明鏡高懸 渡喧田

軼聞掌故兩則:明鏡高懸 渡喧田

明鏡高懸

在傳統戲曲中,凡演出清官升堂斷事的場面,在大堂上必定掛有一塊“明鏡高懸”的匾額,意謂斷事清明,公正無私。

“明鏡高懸”出於“秦鏡高懸”的典故,據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上記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大興土木,建阿房宮,並集天下器真好玩於宮中。在數以萬計的寶物中,有一面方鏡,寬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裡都十分明亮。人直立照鏡,鏡中之影則是倒立的;若以手捫心照鏡,則可見人的腸胃五臟;若人有病,只要掩心而照,就可知道病根所在;人若懷有邪心歹念,以鏡照之也可見其膽張心動。秦始皇得到這面寶鏡後,為了防備近侍們的暗害,常將這面寶鏡懸掛在高處,命近侍們去照鏡,一旦發現有人膽張心動,就命人將其抓起來嚴加懲處。故後來就以“秦鏡高懸”這一典故來比喻明察是非,斷獄清明。後用在戲曲中,因戲曲觀眾大多是文化修養較低的平民百姓,對“秦鏡高懸”這一典故不太清楚,故戲曲藝人們便將“秦鏡”改為“明鏡”。自此以後,一般人只知道“明鏡”就是“官清如鏡”之意,至於“秦鏡高懸”的典故,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軼聞掌故兩則:明鏡高懸 渡喧田

渡喧田

明代戲曲家邵燦(字文明),本是江蘇宜興的一個老秀才,他所作的《香囊記》傳奇,不僅在內容上注重宣揚封建禮教,而且在語言上追求典雅。在當時曲壇上被認為是駢儷派的代表作。

他在編撰《香囊記》時,常常為了選擇一句好的曲白,往往要斟酌半天。有一天,當他寫到《敘途》這場戲中的〔朝元歌〕曲子時,寫下了“落日下平川”一句曲文後,下面一時找不出合適的句子來了,便在書齋裡冥思苦想,嘴裡還不停地念叨著:“落日下平川,……”正在這時,他的弟弟來找他商量事情,一進門便聽見哥哥在唸叨著“落日下平川”,知道他又是在寫戲文了,便隨口接上一句,說:“婦人爭渡喧”。因為他剛剛從渡口回來,看到了渡口人們爭上渡船回家的喧鬧情景。邵燦聽說後,連聲叫好,立即將這句話寫進了曲文中。那時,他正與弟弟爭奪祖上留下來的一塊田產,為了酬謝弟弟替他接了這樣好的一句曲文,他便把那塊兩人相爭的地給了弟弟。這事後來在村裡傳開了,當地老百姓便把這塊田稱作“渡喧田”。

軼聞掌故兩則:明鏡高懸 渡喧田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