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戰不能忘卻的那些人|大刀將軍趙登禹

紀念抗戰不能忘卻的那些人|大刀將軍趙登禹

趙登禹

在宛平城東面不遠處的西道口,有一座墓地,於此長眠的正是抗日名將趙登禹。墓碑上簡單的11個字——“抗日烈士趙登禹將軍之墓”——概括了其英勇壯烈浴血疆場的一生。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校園裡,也能從抗戰八將領雕像群中看到抗日英雄趙登禹的塑像。

生於1898年的趙登禹,1926年參加北伐,1933年任第29軍第37師第109旅旅長,後任第132師師長,1937年在“七七事變”中壯烈殉國,是抗日殉國的第一位師長,2009年被評為“百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立志救國救民 不遠千里投軍

1898年5月16日,趙登禹出生在山東菏澤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中。生活的磨練,使他膽大機智,充滿骨氣和正義感。13歲時,趙登禹拜家鄉武術高手朱鳳軍為師,習得拳術刀法。從小聽著家鄉里的諸多豪傑故事長大的趙登禹,立志做一個救國救民的英雄。16歲那年,當打聽得知,駐紮在陝西潼關的馮玉祥部隊軍紀嚴明,愛護百姓時,他便毅然踏上了千里投軍的征途。

紀念抗戰不能忘卻的那些人|大刀將軍趙登禹

1936年的趙登禹

民國打虎將軍 凌強不欺弱

“為人忠誠勇敢,勤苦耐勞,生得身體魁梧,臂力過人,因為他曾隻手捕虎,所以綽號‘打虎將軍’”,這是當時馮玉祥對趙登禹的評價。

1914年,千里投軍找到馮玉祥部隊的趙登禹,由於兵額已滿,被安排在佟麟閣任連長的連隊裡當一名“只管飯、不發餉”的副兵,就此開始了其軍旅生涯。

馮玉祥帶兵注重文武兼備。在一次摔跤角力中,趙登禹把馮玉祥摔倒三次。馮玉祥見他長得膀大腰圓,體壯如牛,又得知其作戰勇猛,且讀過兩年私塾,遂把其調到身邊當了護兵。在馮將軍身邊,趙登禹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世及治軍方法,後來通過讀書識字,進入到西北軍高教團學習,並對書法、繪畫產生了興趣。

1918年,趙登禹隨馮玉祥駐防湖南常德。境內常德山上常有老虎出沒,並有傷人事件發生。有一次,趙登禹上山執行任務正好遇到這隻老虎,他機智地躲過老虎的撲咬,將老虎擊斃後扛著下了山。附近百姓聞訊趕來,紛紛稱讚。馮玉祥得知後更是高興,專門請來照相館的師傅,讓趙登禹騎在打死的老虎身上照了一張像。直至趙登禹抗日殉國,馮玉祥在南京找出這張相片,親筆題寫了“民國七年的打虎將軍”。

1934年,趙登禹任132師師長駐防張北縣時,在殿布青山獵獲兩隻火狐,他並未按照塞北習俗取狐皮製作皮帽,而是派副官送交北平萬牲園,並寫了親筆信,期望該園飼養。打虎不傷狐,凌強不欺弱,大刀殺敵的猛將心存大善,充滿愛心。

紀念抗戰不能忘卻的那些人|大刀將軍趙登禹

二十九軍大刀隊在喜峰口前線

一戰成名 “大刀曲”傳唱至今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二十九軍不是孤軍,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把他消滅!衝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這首“響”譽全國、流傳至今的《大刀進行曲》,是抗日救亡歌曲的代表作之一,是音樂家麥新1937年7月為趙登禹將軍和他的大刀隊而作。

1933年,侵華日軍鈴木師團直抵長城喜峰口,時任二十九師軍三十七師一零九旅旅長的趙登禹接急令奔赴長城禦敵,任喜峰口方面作戰軍總指揮。當時,趙登禹見敵我武器裝備懸殊,考慮應發揮我方長處,利用近戰、夜戰出奇制勝。獲批准後,3月11日夜,其親率所部攜帶大刀和手榴彈,分路夜襲攻擊喜峰口日軍營地。趙登禹儘管腿上槍傷疼痛難忍,仍拄著木棍,走在部隊的最前面。

當夜襲的將士手舉大刀衝入日軍營房時,日軍從睡夢中驚醒,眼見大刀舉起,來不及反抗。趙登禹親自揮刀上陣砍殺,兩口戰刀均被砍缺了刃口,左腿在戰鬥中又負輕傷。此次夜襲砍殺日軍鈴木旅團1000餘人,炸燬大炮18門,中國軍隊取得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首次大勝,史稱“喜峰口大捷”。

喜峰口大捷讓趙登禹所率的大刀隊一舉成名,傳遍華夏大地。

紀念抗戰不能忘卻的那些人|大刀將軍趙登禹

趙登禹將軍墓

南苑沙場殺敵 視死忽如歸

“軍人抗戰有死無生,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1937年7月7日,盧溝橋抗戰爆發。7月26日,趙登禹奉軍長宋哲元之命,趕赴南苑,和副軍長佟麟閣共同負責北平防務。7月28日上午,日軍向其駐地發起總攻。趙登禹率部與日軍血戰六小時,在敵人飛機大炮的轟炸掃射下,傷亡慘重。戰至中午,部隊突然接到上級命令,要求部隊後撤到大紅門一帶,準備反擊。

但在集結途中,趙登禹不幸被日軍的伏兵擊中昏厥,醒來含淚向傳令兵說:“軍人戰死沙場沒什麼悲傷的,只是老母年事已高,受不了驚慌。回去告訴她老人家,忠孝不能兩全,她兒子為國而死,也算對得起祖宗……”說完就停止了呼吸,時年39歲。

為表彰趙登禹抗日殺敵、為國捐軀功勳,1937年7月31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佈褒獎令,追授趙登禹為陸軍上將。1946年,北平各界舉行公祭趙登禹儀式,在由李宗仁、馮玉祥等聯名發出公祭文啟中,對趙登禹做出了高度評價。同年,北平市政府將北溝沿更名為趙登禹路,以示紀念。

新中國成立後,有關部門給趙登禹將軍的家屬頒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編號為“北京字第000捌拾號”,證書“查趙登禹同志在革命鬥爭中光榮犧牲,豐功偉績永垂不朽,其家屬當受社會上之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人犧牲病故褒恤暫行條例》發給卹金外,併發給此證以資紀念。”此證由毛澤東親自署名,日期為“一九五二年六月十一日”。 同時,趙登禹路也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