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催收“老賴”難行

網貸平臺的蓬勃發展,給公眾提供了低門檻、低成本的借貸渠道,同時也衍生出大量催收欠賬的業務需求。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從事第三方債務催收的法人單位數量已有兩三千家左右。但由於缺乏市場監管,國內債務催收行業魚龍混雜,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許多公司或自建團隊,或外包業務,吸納不法社會力量,採用騷擾、軟禁、花圈堵路乃至綁架、用刑等手段,將催收行業變成一個“江湖”。

不規範的債務催收,極易引發惡性事件。但要將其監管起來,卻又困難重重。目前中國的催收行業還處於專屬法律空白階段,加之負面輿論的推波助瀾,使得債務催收行業似乎已同黑道或暴力畫上等號。然而,合法規範的債務催收公司對很多金融機構來說又是“剛需”,取消不得。業者都在期待,如何規範催收行業,讓欠賬不再難收?

正規的催收一般先是短信提醒,隨後是電話催收、函件催收、上門催收以及法律催收等。這其中既涉及到在法律框架下進行信息蒐集,也涉及到對債務人的合法權益保護。整個債務催收行業要實現陽光化和法制化,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推動,在多方面深下工夫。

首先,急需明確具體的主管部門,制定催收行業相關的法律條文,進一步完善監管政策及法律制度,使催收行為有法可依。美國及中國港臺地區都制定了專門的債務催收法律規範,值得參考。

其次,應該出臺催收行業相應的自律公約,在行業內進行自我約束和規範。比如可以要求催收公司公開其規範的業務流程制度、投訴處理體系等。

再次,要及時關注高新技術催收手段的發展,更好地平衡獲取債務人信息和保護公民隱私兩者關係。比如目前有的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智能催收,包括自動失聯修復、依靠大數據建立催收模型、使用前端機器人發送語音傳呼和批量短信等。催收是個苦活,被誤解謾罵、戲弄欺騙是常有的事,業務員心理容易失衡,情緒失控。相比之下,引入機器人則更加規範高效。

最後,最重要的,是要構建完善的社會誠信體系,優化金融生態和信用環境,讓“老賴”寸步難行,讓欠賬不再難收。

在中國,催收曾經是一個不光彩的行業,沒有一家催收公司可以上A股主板。現如今,中國已經開始規範整頓催收行業。可以相信,在實現“陽光催收”後,這個萬億級的大市場一定會迎來發展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