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聖嘆 萬般皆假意,不如談笑過

金聖嘆 萬般皆假意,不如談笑過

別人笑我不一樣,

我笑別人都一樣。

“他是清醒的酒鬼,玩世不恭的才子,愛吃狗肉的佛教徒,精通哲學的神棍,惡毒的文藝批評家,視規則如狗屎的學者,反禮教的孝子慈父。他屬於中國曆代文人中有趣、任性又精神分裂的稀有物種。”他是——金聖嘆。

明末清初的傳奇文人金聖嘆,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出生於江蘇蘇州的一個地主家庭。少有才名,喜批書,以《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傳》和《西廂記》合稱天下六才子書。

為人狂放,以異端自居。原名採,又叫人瑞,號聖嘆。“聖嘆”兩字是他從《論語》裡翻出來的“好貨”,也寄寓著那麼一種緊步孔老二的意味,使“聖人”贊而嘆之的野心。

張恨水寫過一篇文章,叫《幾人識得金聖嘆》,開頭就說:“三百年來,稍治文學者,無不知有金聖嘆。然解得金聖嘆者,百世一個也。”清人李漁說他的評點文字“能令千古人心死”,胡適則說他是“十七世紀的一個大怪傑”。

金聖嘆 萬般皆假意,不如談笑過

金聖嘆是一個狂生。

明朝滅亡時他亦不過 36 歲,以區區而立之年,要聖人都讚歎一番,其狂可見一斑。

金聖嘆雖能文善詩,卻對仕途不屑一顧,而是一門心思以讀書著述為樂。以貧寒之身,對朝廷的招攬無動於衷。他的舅父錢謙益本是禮部尚書,南明弘光時投靠了權臣馬士英,清兵南下,他又變節屈膝,搖身一變為清朝的禮部侍郎。

一次,錢侍郎作壽,金聖嘆母命難違,前往祝壽。席間,他揮毫潑墨寫了副駭人的對聯 :“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唬得舅舅錢侍郎先是掐斷幾根鬍鬚,繼而兩眼翻白,手腳冰涼,差點就見了閻王。

金聖嘆 萬般皆假意,不如談笑過

他不屑與官吏和正統知識分子為伍,另一方面又廣泛結交許多不入世流的奇人異士,徐增說他“與人相遇,輒如其人。如遇道人,則曼卿轟飲;遇詩人,則摩詰沉吟;遇劍客,則猿公舞躍;遇棋客,則鳩摩布算;遇道士,則鶴氣沖天;遇釋子,則蓮花繞座;遇辯子,則珠玉生風;遇靜人,則木訥終日;遇老人,則為之婆娑;遇孩赤,則啼笑宛然”。

境已清貧,卻視錢財如糞土。寥燕在《金聖嘆先生傳》中記載這麼一件事:他的朋友王斫山借給他三千兩銀子,讓他放債賺錢,並叮囑他把本錢歸還,而利息“為君助燈火”。然而,僅過了一個月,金聖嘆就把這三千兩銀子揮霍殆盡,然後大大咧咧地對王斫山說“此物在君家,適增守財奴名,吾已為君遣之矣”。

金聖嘆 萬般皆假意,不如談笑過

少年時代到省城參加鄉試,考官出了個混蛋考題:西子來矣。他又好氣又好笑,抓起筆在考圈上唰唰唰寫下去:開東城也西子不來;開南城也西子不來,開西城也西子來矣,吾乃喜見此美人矣……

主考官閱卷大怒,馬上在金聖嘆的考卷上批到:美人來矣,可惜你一個秀才丟矣!

結果,金聖嘆玩幽默把個秀才玩掉了,落榜而歸。

金聖嘆 萬般皆假意,不如談笑過

會試的時候,考題是“如此則動心否乎?”此句出自《孟子》。公孫丑問:“如果讓您做齊國卿相,您敢不敢接這活?”孟子答:“不。我四十歲以後,就不再動心了。”

金聖嘆則在答題後面寫了這樣一段話:“空山窮谷之中,黃金萬兩;露白葭蒼而外,有美一人。試問夫子動心否乎?曰:‘動動動……’”連寫了三十九個動字。

學使感到奇怪,問他為何這樣。他說:“只注重‘四十不’三字耳。”(指孔子所說,四十不惑。)以科考為遊戲。毫無疑問,他又一次落榜了。

金聖嘆 萬般皆假意,不如談笑過

次年再考,題目是“孟子將朝王”。金聖嘆又一次開啟了調戲模式,在試卷上不寫一字,卻在考卷的四角寫了四個“籲”字,並說:“七篇中言孟子者,僂指難數。前乎此題者,已有四十孟子,是‘孟子’二字不必作也。至雲‘朝王’,則如見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皆朝王耳,是‘朝王’二字,亦不必作也。題目五字中,只有‘將’字可作。”意思是,“考題40處提到孟子,我沒必要再寫了。說到‘朝王’,從前見梁惠王、齊宣王等,都算朝王,我也沒必要再寫了。五個字,可寫的只有‘將’字了。

他又說:“沒有看過演戲嗎?王將視朝,先有四個內侍,站在左右發‘籲’聲。這實際上是‘將’字的意思。所以我寫了四個‘籲’,代表王將視朝。”

金聖嘆 萬般皆假意,不如談笑過

金聖嘆對人生很樂觀,在科舉中被逐黜以後,他說:“今日可還我自由身矣。”有人問“自由身”三字出於何書。他說:“‘酒邊多見自由身’,張籍詩也。‘忙閒皆是自由身’,司空圖詩也。‘世間難得自由身’,羅隱詩也。‘無榮無辱自由身’,寇準詩也。‘三山雖好在,惜取自由身’,朱子詩也。”

金聖嘆一生還留下了一些奇妙的對聯。一年中秋賞月,金聖嘆偶得一上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可苦思半夜,也沒有想出下聯來,次日他把上聯寫在壁上,每天沉思,終不能對。直至除夕夜團年守歲,聽到妻子說:“今夜是最後一天,明日又是一年的開頭了。”金聖嘆一聽,突然跳起來說:“下聯有對了!”隨即在壁上續寫出下聯:今夜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金聖嘆 萬般皆假意,不如談笑過

還有一次到蘇州報國寺度假。夜裡睡不著覺,便去見寺裡方丈借佛經。方丈怕他在佛經上亂塗亂畫搞出么蛾子,便提出一個條件:“我出一聯,如你能對出,即取出佛經讓你批點,否則請恕老僧不給臉。”方丈出的上聯是——半夜二更天。

金聖嘆苦思冥想不得,只好作罷。到了行刑那天,金聖嘆得知當天是八月十五,頓時豁然開朗,對出了下聯——中秋八月中。之後,他吩咐在行刑臺下正嚎啕大哭的兒子,趕緊去通知報國寺方丈,回來再哭。

金聖嘆 萬般皆假意,不如談笑過

順治十八年(1661年),他受“抗糧哭廟”案牽連被處極刑。身陷囹圄將被斬首時,他叫來獄卒,說“有要事相告”。獄卒以為有什麼秘密,忙筆墨伺候。金聖嘆指著飯菜說:“花生米與豆乾同嚼,大有火腿之滋味。得此一技傳矣,死而無憾也!”

押赴刑場之際,他見兒子在旁哭泣,便做了副對子:“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蓮”與“憐”同音,“梨”與“離”同音,這副生死訣別對出神入化,字字珠璣。

臨刑前,不忍看其他人被殺的慘狀,又對行刑的劊子手說:“我手中有二百兩銀票,先殺我,就歸你。”劊子手第一個殺了他,刀起頭落,扳開金聖嘆手一看,手裡什麼也沒有,滾出兩個紙團,劊子手打開一看:一個“好”字,另一個“疼”字。

臨死了還不忘調侃。據說,他的頭被砍下來,臉土還掛著笑。金聖嘆的生如他的死,“好疼”二字結束詼諧、悲涼的一生。

金聖嘆 萬般皆假意,不如談笑過

魯迅說金聖嘆的死,是因為他早被官紳人認為是壞貨的緣故。

在古代,知識分子可以享受同性戀,狎妓,吸毒等各種自由,但不可以對政治秩序說三道四;禰衡擊鼓罵曹,嵇康要“非湯武而薄周禮”,李贄則說什麼男女平等,理學吃人,金聖嘆則拿人生當實驗,亂世中,他最達觀。濁世裡,他最清醒。

金聖嘆 萬般皆假意,不如談笑過

(來自伍佰藝書畫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