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禮記》中的《大道之行也》,簡述“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讀《禮記》中的《大道之行也》,簡述“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為什麼說一說這篇《大道之行也》呢,是因為“大道”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

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僅是世界的追求,家國的追求,亦是個人的無上追求。道之一字,已道明一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jǔ〗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zhǎng〗,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友分〖fèn〗,女有歸。貨惡〖wù〗其棄於帝夜,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①.與〖jǔ〗:通假字,通“舉”,推舉、選舉之意。②.矝〖guān〗:通假字,通“鰥”,年老無妻或喪妻的男子。如:鰥居。③.分〖fèn〗:職分、職務。


讀《禮記》中的《大道之行也》,簡述“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大道,是中國古代人們對於社會政治上的一種最高理想,是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

這篇先秦佚名的《大道之行也》,出自《禮記·禮運》之中,是藉以孔子之名來答他人之問。

如同老子所著《道德經》裡的“大道無為”,韓非《韓非子》裡的“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所言,皆為大道之行之意。


這篇《大道之行也》,以總綱、闡述、結言三種形態論述了這古代社會理想的最高形式。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意思是說,在政治上這種“大道”理念,最為崇高的理想施行的時候,天下就是人們所共有的,人們把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選舉出來,用以施行這大道理念,使得人們人人講求誠信,以達到社會和諧和睦的良好氛圍。

這便是大道社會形態總綱,可解之為

:天下為公,誠信和諧。


②.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又有所長,矝〖guān〗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fèn〗,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意思是說,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子女當作子女,相親相愛,理解包容。

讓老人家都能夠有養老送終的居所;讓青壯年人人都有工作來養家餬口,生活富足;讓年幼的孩童都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讓老而無妻或老而無夫這失去生活伴侶的人;讓因為某些原因年幼失去父母,老而無子,身體殘疾的各種人們,都能得到社會的供養。

男子有工作職務,女子有良人歸宿。對於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當有拾金不昧的精神,不要自己私藏。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行善,而一定不是為自己謀取私利,自私貪婪。

簡而言之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有所養,幼有所依,人人都能得到社會關愛,安居樂業。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誠善待人。

這,便是古人對於大道社會形態特徵的基本闡述。


③.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末尾,古人對大道社會的形態給予了總結。在他們看來,人人安居樂業,沒有奸邪之謀,沒有偷盜作亂之事,晚間人們安心入睡,不用擔心門關沒關上,如此種種,就是理想的大道大同社會。


讀《禮記》中的《大道之行也》,簡述“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然則,古人這種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的大道社會理想終歸是很難去實現的。

正如《道德經》裡,“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所言,人心哪能這般知足。

不知足則禍,為私心則亂。所以,道私者則亂,道法者則治。

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意為:傾向於私行的,社會必然混亂;傾向於法的,社會一定大治。出自於戰國法家韓非子所著《韓非子·詭使》篇中。

上無其道,則智者有私詞,賢者有私意。上有私惠,下有私慾,聖智成群,造言作辭,以非法措於上。上不禁塞,又從而尊之,是教下不聽上、不從法也。是以賢者顯名而居,奸人賴賞而富。賢者顯名而居,奸人賴賞而富,是以上不勝下也。

這裡的上無其道,是指君王若不用法治之意。

若不用法治,有的人就有違法言論,有的人就有違法企圖。非法的慾望下,就會有人成群結隊地製造謠言和詭辯,用非法手段謀取利益。若不嚴加禁止,反而對這些人大加尊崇,社會關係就將會混亂。

國家的安定靠的是法,國家的混亂根源在私。法立,則無私度。

所以治者,法也;所以亂者,私也。法立,則莫得為私矣。

大道之行,當是道與法相結合。以道立身,以法立人,情理相合,當為大道。


讀《禮記》中的《大道之行也》,簡述“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