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简述“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读《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简述“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为什么说一说这篇《大道之行也》呢,是因为“大道”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道可道,非常道。道,不仅是世界的追求,家国的追求,亦是个人的无上追求。道之一字,已道明一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友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帝夜,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①.与〖jǔ〗:通假字,通“举”,推举、选举之意。②.矝〖guān〗:通假字,通“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如:鳏居。③.分〖fèn〗:职分、职务。


读《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简述“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大道,是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社会政治上的一种最高理想,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这篇先秦佚名的《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之中,是借以孔子之名来答他人之问。

如同老子所著《道德经》里的“大道无为”,韩非《韩非子》里的“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所言,皆为大道之行之意。


这篇《大道之行也》,以总纲、阐述、结言三种形态论述了这古代社会理想的最高形式。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意思是说,在政治上这种“大道”理念,最为崇高的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用以施行这大道理念,使得人们人人讲求诚信,以达到社会和谐和睦的良好氛围。

这便是大道社会形态总纲,可解之为

:天下为公,诚信和谐。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又有所长,矝〖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意思是说,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相亲相爱,理解包容。

让老人家都能够有养老送终的居所;让青壮年人人都有工作来养家糊口,生活富足;让年幼的孩童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让老而无妻或老而无夫这失去生活伴侣的人;让因为某些原因年幼失去父母,老而无子,身体残疾的各种人们,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男子有工作职务,女子有良人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当有拾金不昧的精神,不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行善,而一定不是为自己谋取私利,自私贪婪。

简而言之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诚善待人。

这,便是古人对于大道社会形态特征的基本阐述。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末尾,古人对大道社会的形态给予了总结。在他们看来,人人安居乐业,没有奸邪之谋,没有偷盗作乱之事,晚间人们安心入睡,不用担心门关没关上,如此种种,就是理想的大道大同社会。


读《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简述“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然则,古人这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的大道社会理想终归是很难去实现的。

正如《道德经》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所言,人心哪能这般知足。

不知足则祸,为私心则乱。所以,道私者则乱,道法者则治。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意为:倾向于私行的,社会必然混乱;倾向于法的,社会一定大治。出自于战国法家韩非子所著《韩非子·诡使》篇中。

上无其道,则智者有私词,贤者有私意。上有私惠,下有私欲,圣智成群,造言作辞,以非法措于上。上不禁塞,又从而尊之,是教下不听上、不从法也。是以贤者显名而居,奸人赖赏而富。贤者显名而居,奸人赖赏而富,是以上不胜下也。

这里的上无其道,是指君王若不用法治之意。

若不用法治,有的人就有违法言论,有的人就有违法企图。非法的欲望下,就会有人成群结队地制造谣言和诡辩,用非法手段谋取利益。若不严加禁止,反而对这些人大加尊崇,社会关系就将会混乱。

国家的安定靠的是法,国家的混乱根源在私。法立,则无私度。

所以治者,法也;所以乱者,私也。法立,则莫得为私矣。

大道之行,当是道与法相结合。以道立身,以法立人,情理相合,当为大道。


读《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简述“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