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K2到K2G,短短3年斐讯取得了什么样的蜕变?

从K2到K2G,短短3年斐讯取得了什么样的蜕变?

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在2009年底发布的美国制造业白皮书,明确地列出了从1987年开始美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变化曲线:

图中可以看到,美国制造业的小时生产率一直以线性趋势稳步提升,包括公众认为制造业衰败最严重的2000年以后。小时生产率标示了制造业的产能效率,是制造业发达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

在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制造业生产率与成本统计中可以看到,从1987年到2010年,美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翻了一番有余,达到214.8%。同时美国的制造业岗位减少了三分之一,但最终的制造业产值仍然增加了45%。

从美国官方数据来看,美国的制造业并未出现真正的衰退,只是大量低端岗位转移到人工成本更低的海外地区。美国制造业所减少的岗位处于整个制造业价值链的中下游,创造价值较低并伴随着大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这种产业内低端岗位的减少与其说是“衰退”,不如说是一定程度的结构优化。另外,保留在美国本土的高端制造业岗位的单位产能一直保持快速增加,使美国制造业在“流失”近三分之一的低端制造业岗位后,整体行业生产总值不降反升。

我们再把美国和G7中的其他制造业大国进行比较,看看美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位置和发展速度:

G7中的制造业大国主要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在取1978年的制造业附加值为100的情况下,美国先是在1992年超过了德国,又在1997年超过了日本。就算是在公众普遍认为的美国制造业衰退、中国制造业崛起的2000年以后,美国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传统的制造业强国日本和德国。

所以,从增长速度和产能效率来看,近15年来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并未落后于任何一个主要工业国,相反部分指标还处于领先位置。让公众认为美国制造业“衰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大量中低端岗位向海外的转移,而且这个转移过程是在美国对制造业价值链的充分掌控基础上主动完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