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前的宫廷鸟笼究竟有多精美?

清朝时期,京城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贝勒爷,三件宝,扳指核桃笼中鸟”。在咱们扬州,也一直有“提笼遛鸟”的休闲文化。新闻女生雨薇带大家认识一位不偏爱“提笼遛鸟”,而是痴心制作“鸟笼”的大师,他叫王玉生,今年70岁,是扬州雀笼制作技艺第七代传人。

200多年前的宫廷鸟笼究竟有多精美?

一只红木雀笼价值200万

在486非遗集聚区,作为江苏省非遗大师的王玉生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雨薇看到他时,他正在向外地游客介绍自己的得意之作——老红木宫廷画眉笼。王玉生告诉雨薇,这只红木雀笼是他亲手工打造的,配件是80年代在跳蚤市场淘的,材料买的是人家坏了的老红木家具。最终,王玉生花了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件得意之作。完工后,有人曾出价200万元想要购买,但被王玉生拒绝了。王玉生说,自己做的东西没有同样的,一个品种自己只会做一件,每件都是他的宝贝。

200多年前的宫廷鸟笼究竟有多精美?

华丽精致的雀笼,坚定自信的匠师,二者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下决心全力复原宫廷雀笼

王玉生告诉雨薇,自己年轻时在冶金厂工作,但他从小就对木工感兴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木工手艺精湛的他,曾在扬州文物商店帮忙修复文物,期间接触到了不少古代的雀笼。那时候,王玉生就把古代雀笼所有的尺寸测绘好,按照图纸加工,加工后发现,自己的鸟笼比原版还要好,并且大家对鸟笼的喜爱让王玉生更有了信心。

200多年前的宫廷鸟笼究竟有多精美?

就这样,王玉生对古代雀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过学习了解到,扬州雀笼的品类以绣眼鸟笼和画眉鸟笼为主,多用象牙、金银以及紫檀、红木、酸枝等珍贵木料制成,取材考究、做工精细。清朝时期,扬州的雀笼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在教场的雀笼巷就曾聚集了很多雀笼作坊和店铺。然而,在历史变迁过程中,不少雀笼,特别是宫廷雀笼的制作技艺失传了。于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王玉生下定决心,开始全力复原宫廷雀笼。历经二十多年的钻研与制作,16只早已消失的宫廷雀笼被王玉生一一复原。其中的一只象牙雀笼,在几年前被国家博物馆收购珍藏,王玉生也成为了国内第一个拥有此殊荣的雀笼工艺大师。

复原雀笼亲力亲为,精益求精

江苏省非遗大师、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扬州雀笼制作技艺第七代传人……自从开始复原宫廷雀笼后,王玉生身上的光环越来越很多。然而最让人佩服的,是他身上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已经70岁的王玉生,每天花在雀笼制作上的时间长达8到10个小时,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精益求精。

200多年前的宫廷鸟笼究竟有多精美?

在位于状元巷的王玉生家中,雨薇看到了一屋子多达上万件的各类工具。王玉生说,制作宫廷雀笼对技艺的要求极高。一只鸟笼有上千个零件,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误差不能超过0.05毫米,所以在制作前,需要绘制大量的图纸。图纸完成后,在制作雀笼时,需要木工、牙雕、金属等各方面的工艺,还要懂建筑学、数学等知识,因此耗时十分漫长,每天将近花十个小时的时间花在制作上,平均每只雀笼都要做一年以上的时间。而王玉生的老伴肖维娣也全力支持王玉生,不仅包办了家里所有的后勤工作,还把自己的金手镯、耳环等首饰都给了王玉生制作鸟笼。

复原宫廷雀笼只为传承技艺

作为非遗传承人,王玉生制作雀笼并不以赚钱为目的,这二十多年来他复原的宫廷鸟笼,除了被博物馆收藏和用作公益事业的,其余的一只都没舍得卖。近几年,他还在不断创新,让雀笼更具生命力。其中一只骨雕绣眼笼,个头不大,却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200多年前的宫廷鸟笼究竟有多精美?

王玉生告诉雨薇,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门绝技传承下去。把鸟笼的制作工艺、材料、尺寸图片、加工过程写本书留给后人。王玉生还说,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量把国内失传的雀笼,能复原多少就复原多少,使扬州雀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在自己这代人手上失传。

不能让雀笼制作技艺失传!因为这份执着,因为这种工匠精神,王玉生“复活”了200多年前的宫廷鸟笼制作技艺;他的作品,也成为了宣传扬州非遗文化的一张名片。未来,也希望雀笼制作技艺能够后继有人,让更多失传的鸟笼能够“重获新生”!

消息来源|新闻女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