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華大街看邯鄲城市變遷

中華大街,縱貫邯鄲南北的交通“大動脈”,被認為是傳統意義上的邯鄲東西分界線。

據《邯鄲市城市建設志》記載,中華大街動工修建始於1956年,經多年分段修築,特別是1974年至1988年,先後5次對道路進行維修與拓寬改造,以及進入21世紀後相繼進行的快慢車道分離、南北延工程,中華大街已由最早路寬僅9米的石渣路,成為今天路寬21米,北接邢臺、南近安陽的城市主幹道。

从中华大街看邯郸城市变迁

設計超前

从中华大街看邯郸城市变迁

1959年,中華大街中華橋至和平路段修築為車行道寬21米的瀝青路面,而當時邯鄲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機動車保有量極少,修這樣寬敞的道路受到許多人質疑。

這種超前的設計理念與當時的決策者——被譽為“邯鄲城建奠基人”的市委領導劉英不謀而合。劉英提出城市規劃應遵循“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宗旨。當時邯鄲市城區人口不足20萬,但劉英在指導城市總體規劃修訂工作時,按照短期50萬人口、長遠100萬人口規模進行修訂,提出“城市主次幹道一定要考慮將來經濟發展車流量增大的情況,留有寬闊的道路規劃紅線控制。”

“應該說,這種規劃是很有發展眼光的。”郝紅鵬說。

怎奈由於時代的侷限性,劉英的規劃因為“貪大求洋”受到上級批評。1965年,中華大街作為“高大全美”的典型還受到了批判。

從過去的質疑到現在的肯定,中華大街承載著邯鄲歷史的厚重,也是邯鄲發展騰飛的印記。

因綠成名

夏日炎炎,中華大街上綠樹成蔭。抬頭望去,兩側粗壯的法桐樹枝葉已在上空“交匯”,為經過的人和車擋住了暴曬的陽光。

說起中華大街,不得不提它兩側獨具魅力的法桐樹,這是中華大街在每一個邯鄲市民心中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从中华大街看邯郸城市变迁

中華大街的綠化工程開始於1962年。由於法桐具有樹大蔭濃、病蟲害少的優點,被確定為中華大街的行道樹。從1962年到1973年,總共分5段完成了中華大街北起聯紡路、南至渚河路全長5公里的綠化,一共種了1600餘棵法桐。

當年栽種時,這1600餘棵法桐樹只有2米高、5公分粗。如今,它們已長成主幹高近4米、最粗達到2.3米的深根大樹了。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大街兩側法桐樹獨特的“開心型”樹冠,曾令外地園林專家讚歎不已。

所謂“開心型”樹冠,就是在主幹長到一定高度後,通過修剪,讓主枝向四周展開,形成“中間空、四周密”的效果。“開心型”是對“由中心向四周散開”的形象描述。

據市園林局一名工作人員介紹,“開心型”樹冠能夠提供最大範圍的綠蔭,而且中間形成的空間能夠方便電線等各類市政線路穿過。“幾十年來,靠的是像呵護孩子一樣的精心剪修,才得成形。”

2014年,法桐樹被確立為邯鄲“市樹”,實至名歸成了邯鄲的“綠色名片”。

築路圓夢

站在市博物館廣場邊緣,面對著中華大街,在市政工程公司工作了近40年的冀付友不禁感慨:“這條路我傾注了太多心血,不論是道路東西拓寬還是南北延長,我都親身參與過,它對我來說就是一件藝術品,有特殊的感情!”

从中华大街看邯郸城市变迁

冀付友1979年到市政工程公司(當時為市政處)工作,作為工程科科長,他多次參與中華大街的建設整修工程。

“1995年開始從渚河路往南修,1999年修到了現在的南環路;1998開始從聯紡路往北修;2004年啟動快慢車道分離工程;2005年開始南、北延工程……”說起中華大街的建設歷史,冀付友如數家珍。

中華大街是邯鄲南北主幹道,施工封路對城市交通影響較大。“為了縮短工期,我們都是晝夜倒班幹,把給市民出行帶來的不便降到最小。”

作為施工現場的指揮協調者,冀付友吃住在工地,別人能休息他不能,他得時刻盯著,保證工程進度和施工質量。

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負重前行。

當你在綠樹成蔭的中華大街漫步時,當你駕車經過中華大街感受那份順暢時,是否想到,這條路凝聚了多少勞動者的汗水,多少個不眠夜,多少次機器的轟鳴,換來了中華大街今天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