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大街看邯郸城市变迁

中华大街,纵贯邯郸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邯郸东西分界线。

据《邯郸市城市建设志》记载,中华大街动工修建始于1956年,经多年分段修筑,特别是1974年至1988年,先后5次对道路进行维修与拓宽改造,以及进入21世纪后相继进行的快慢车道分离、南北延工程,中华大街已由最早路宽仅9米的石渣路,成为今天路宽21米,北接邢台、南近安阳的城市主干道。

从中华大街看邯郸城市变迁

设计超前

从中华大街看邯郸城市变迁

1959年,中华大街中华桥至和平路段修筑为车行道宽21米的沥青路面,而当时邯郸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机动车保有量极少,修这样宽敞的道路受到许多人质疑。

这种超前的设计理念与当时的决策者——被誉为“邯郸城建奠基人”的市委领导刘英不谋而合。刘英提出城市规划应遵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宗旨。当时邯郸市城区人口不足20万,但刘英在指导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工作时,按照短期50万人口、长远100万人口规模进行修订,提出“城市主次干道一定要考虑将来经济发展车流量增大的情况,留有宽阔的道路规划红线控制。”

“应该说,这种规划是很有发展眼光的。”郝红鹏说。

怎奈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刘英的规划因为“贪大求洋”受到上级批评。1965年,中华大街作为“高大全美”的典型还受到了批判。

从过去的质疑到现在的肯定,中华大街承载着邯郸历史的厚重,也是邯郸发展腾飞的印记。

因绿成名

夏日炎炎,中华大街上绿树成荫。抬头望去,两侧粗壮的法桐树枝叶已在上空“交汇”,为经过的人和车挡住了暴晒的阳光。

说起中华大街,不得不提它两侧独具魅力的法桐树,这是中华大街在每一个邯郸市民心中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从中华大街看邯郸城市变迁

中华大街的绿化工程开始于1962年。由于法桐具有树大荫浓、病虫害少的优点,被确定为中华大街的行道树。从1962年到1973年,总共分5段完成了中华大街北起联纺路、南至渚河路全长5公里的绿化,一共种了1600余棵法桐。

当年栽种时,这1600余棵法桐树只有2米高、5公分粗。如今,它们已长成主干高近4米、最粗达到2.3米的深根大树了。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大街两侧法桐树独特的“开心型”树冠,曾令外地园林专家赞叹不已。

所谓“开心型”树冠,就是在主干长到一定高度后,通过修剪,让主枝向四周展开,形成“中间空、四周密”的效果。“开心型”是对“由中心向四周散开”的形象描述。

据市园林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开心型”树冠能够提供最大范围的绿荫,而且中间形成的空间能够方便电线等各类市政线路穿过。“几十年来,靠的是像呵护孩子一样的精心剪修,才得成形。”

2014年,法桐树被确立为邯郸“市树”,实至名归成了邯郸的“绿色名片”。

筑路圆梦

站在市博物馆广场边缘,面对着中华大街,在市政工程公司工作了近40年的冀付友不禁感慨:“这条路我倾注了太多心血,不论是道路东西拓宽还是南北延长,我都亲身参与过,它对我来说就是一件艺术品,有特殊的感情!”

从中华大街看邯郸城市变迁

冀付友1979年到市政工程公司(当时为市政处)工作,作为工程科科长,他多次参与中华大街的建设整修工程。

“1995年开始从渚河路往南修,1999年修到了现在的南环路;1998开始从联纺路往北修;2004年启动快慢车道分离工程;2005年开始南、北延工程……”说起中华大街的建设历史,冀付友如数家珍。

中华大街是邯郸南北主干道,施工封路对城市交通影响较大。“为了缩短工期,我们都是昼夜倒班干,把给市民出行带来的不便降到最小。”

作为施工现场的指挥协调者,冀付友吃住在工地,别人能休息他不能,他得时刻盯着,保证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

当你在绿树成荫的中华大街漫步时,当你驾车经过中华大街感受那份顺畅时,是否想到,这条路凝聚了多少劳动者的汗水,多少个不眠夜,多少次机器的轰鸣,换来了中华大街今天的模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