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之子朱高煦身為王爺為啥被活活烤死

朱棣之子朱高煦身為王爺為啥被活活烤死

漢王朱高煦在明朝的初期,的確可以算得上是一個風雲人物,是一個戰功赫赫的鐵血王爺。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個兒子,他十歲就被封為高陽郡王,雖然性格比較粗暴,不愛學習,不拘謹禮數,但是打仗作戰卻是一把好手。關於明史中有他的記載:“高煦長七尺餘,輕走喬,善騎射,兩腋若龍鱗者數片”。從這些記載的話語中,不難窺見朱高煦高大威猛,能征善戰的勇武形象。

朱高煦對於朱棣一脈的子孫,日後能承得大明江山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朱棣尚未起兵時,他和哥哥等作為建文帝的人質,冒著被殺頭的危險留在南京,為朱棣起兵爭得了寶貴的時間;及至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他又屢屢獲得戰功:白溝河之戰,救朱棣於危難之間;東昌之戰,救朱棣於敗軍之際;甚至在靖難之役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關鍵時刻,亦是朱高煦挺身而出:面對盛庸軍隊的頑強抵抗,他毫不畏懼,帶領援軍拼死向前,勇猛拼殺,最終拼出了一條勝利之路,幫助朱棣扭轉了戰局,朱棣大軍遂成功突破了建文帝朱允炆的最後一道屏障。之後,大軍長驅直進,渡過長江,直取南京。

面對兒子朱高煦的戰功,朱棣是看在眼裡,喜在心上,對於兒子幾乎完美的表現更是不吝讚美之詞:“吾屢瀕於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這句話就可以說明一切問題了,朱高煦功勞之大是他老爹朱棣也承認的,是任何人不容抹殺的。

朱高煦霸氣的性格,朱高煦過人的功績,朱高煦所受的萬千寵愛,這一切已經決定了他的人生軌跡:他不會安於平淡,是的,他不會!他要為自己爭得一份更高的榮耀,他要為自己爭得一份更大的輝煌。於是,他的目光看準了至高無上的皇位。

朱棣的長子朱高熾和兄弟朱高煦不一樣,他溫文爾雅,端重沉靜。朱棣起兵靖難時,朱高熾奉命留守北京。他雖然不像朱高煦那樣能征善戰,但卻成功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對整個靖難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在此期間,建文帝遣書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朱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再加上其長子身份,朱高熾當仁不讓地被確立為了太子。

這下,朱高煦就不高興了。說實話,打心眼裡他是看不起他的太子大哥的,看不起他仁弱的性格,看不起他儒雅的舉止。他要擊敗大哥,他要坐皇位。於是,他堅持留在朱棣身邊而不去雲南封地,沒辦法,朱棣只好把他改封到今天的山東青州。

此時,朱棣對朱高煦還是比較信任的,於是朱高煦便在朱棣面前栽贓陷害朱高熾,使得支持朱高熾的大臣解縉被殺死,其他大臣也先後因為他被抓進監獄。而朱高煦更是在京蓄養私兵,甚至曾經暗中刺殺朱高熾未遂。此外,朱高煦還大搞陰謀活動:他在青州招兵買馬,暗聚力量,並做了許多不合時宜的行為。朱高煦最終招致了父親朱棣的嚴厲懲戒,永樂十五年(1417年),朱棣本準備把他削職為民,但是經過太子朱高熾的苦苦求情,遂最終決定,把朱高煦轉封樂安州(今山東廣饒)。在樂安州,朱高煦終於寧靜了一時。

明成祖朱棣駕崩後,明仁宗朱高熾登上了皇位,然而,也許是天妒英才,明仁宗在登基的短短几個月後,也撒手歸天,大明皇位又一次面臨著交接。這時,朱高煦又開始蠢蠢欲動了。他利用自己優越的地理位置(山東距離北京要比南京距離北京近得多),密謀在朱高熾長子朱瞻基自南京赴京城奔喪途中派兵士劫殺他。不得不說,朱高煦的膽子非常大,也非常狠毒。然而,因情報失誤,他沒有得到朱瞻基路過山東的消息,反而等到了朱瞻基在北京坐上皇位,成為明宣宗的消息。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在樂安起兵謀反,派遣親信枚青等潛到北京,聯合他的舊部作為內應,英國公張輔獲知後將他們逮捕,並上奏皇上。當時,朱高煦已與山東都指揮靳榮等約定一起謀反,又聯絡了天津、青州、滄州、山西等地的都督、指揮作為策應。公開發放刀箭、旗幟,掠奪周邊郡縣的馬匹。

朱高煦還設立五軍,即前、後、左、右、中五路軍,由指揮王斌統領前軍,韋達統領左軍,千戶盛堅統領右軍,知州朱恆統領後軍,朱高煦的兒子們各監督一路軍,朱高煦親自統領中軍。世子朱瞻坦居守樂安,指揮韋弘、韋興,千戶王玉、李智帶領四哨兵馬,部署已定,朱高煦任命王斌、朱恆等為太師、都督、尚書官職等,成立了另一箇中央政府,一場叛亂即將爆發。五天後,他派一名助手去朝廷,列舉了他的不滿以說明他的行動事出有因。他指責皇帝把貴族頭銜封給文官,從而違背了永樂帝和洪熙帝定下的規矩,他還指責皇帝在選用官員時判斷不當。這些指控似乎基本上就是以前燕王對建文帝指控的翻版。但這一次,他們沒有得到響應。

明宣宗朱瞻基可不是朱允炆,他率大軍親征而來,毫不費力就抓到了自己的叔叔朱高煦。朱高煦妄圖造反被抓後,宣宗念及叔侄之情,並沒有殺他,而是將他囚禁在西安門內的逍遙城。但在一次宣宗探望他的過程中,這位皇帝的叔叔居然玩起了小孩子的遊戲,他伸出腳絆倒了宣宗皇帝。宣宗皇帝起來後勃然大怒,命人用300斤重的銅缸蓋住朱高煦。朱高煦在缸內運力欲舉起銅缸砸向宣宗。宣宗大驚,急命人取來木炭,堆積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銅缸內。其後妃韋氏及諸子俱被處死,追隨叛王的600多名文武官員被處死,另外2000多名官員被髮配邊陲。朱高煦之弟趙王朱高燧和另一個王也與這一陰謀有牽連,但宣宗因關心王朝的穩定,下令不予追究。這場叛亂終因朱高煦的慘痛失敗而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