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小丑還是人雄?史書裡的貓膩,論大明漢王——朱高煦

建文四年,起兵“靖難”的燕王朱棣狼狽地從浦子口撤下來。四年來,朱棣和朱允炆互有勝負,仗打得異常艱苦。朱棣回頭看向殺來的南軍追擊部隊,心中有些煩躁。正打算策馬狂奔的時候,前方忽然揚起一陣塵土,等看清來人旗幟時,朱棣懸著的心放了下來。次子朱高煦前來接應自己了。當朱棣看到朱高煦滿臉的疲憊和風塵時,忽然有些感動:“

勉之!世子多疾”。

是小丑還是人雄?史書裡的貓膩,論大明漢王——朱高煦

明成祖朱棣 像

這是一句被載入史冊的話。朱高煦聽懂了這短短六個字後面所代表的含義,我們也讀懂了朱棣當時內心的矛盾與溫情。 當所有人在史書裡,把朱高煦當成一個類似丑角式人物來嘲笑的時候,又有幾個人站在失敗者朱高煦的角度,去重新看待那一件件的往事,去重新體會那一次次的心酸。我們習慣性地把“成王敗寇”放在嘴裡,去解讀封建歷史的榮辱興衰,卻又自覺不自覺地跟著史家的筆法,代入性地去辨別是非,區分黑白。絕大多數人,包括朝史暮想在內,很難跳出這樣的怪圈。但這次,朝史暮想打算反著來,試著為朱高煦這個“丑角”,講一講他的無奈和委屈。

一對父子,兩對叔侄

漢王朱高煦,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同母胞弟,明宣宗朱瞻基的叔父。其身平也簡單,跟著朱棣起兵,後在侄子即位後反叛,以致身死。

我們知道,朱棣的長子朱高熾,是個大胖子。一般體重嚴重超標的人,往往都會伴有各種基礎的慢性疾病。所以我們大可以想象,朱高熾很可能患有嚴重的“三高”。再加上史書說他腿腳不便,朝史暮想就推測他可能還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導致不利於行。大胖子朱高熾,並沒有用他的體重壓住場,繼位僅僅不到一年,便撒手人寰。

是小丑還是人雄?史書裡的貓膩,論大明漢王——朱高煦

明仁宗朱高熾 像

而與朱高熾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他的弟弟朱高煦。朱高煦性格勇猛,常年跟隨朱棣在外領兵作戰。不止一處史料裡講過,連朱棣自己都承認,幾個兒子中,朱高煦的性情和自己是最像的

智勇有大略,能推誠任人。......二十三年,同晉王討乃兒不花。晉王怯不敢進,王倍道趨迤都山,獲其全部而還......——《明史·本紀》

以上內容說的是朱棣善戰,在討伐蒙古的一場戰爭中,朱棣以過人的勇武,打了一場大勝仗。那朱高煦呢?

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明史·諸王》

這裡說的是,朱高煦隨同父親起兵,一直在軍中效力,且身先士卒,打過勝仗,也救過朱棣的命。

是小丑還是人雄?史書裡的貓膩,論大明漢王——朱高煦

古代將領

這麼看來,這對父子似乎都是善於軍陣,慣於衝鋒殺敵的主。又有俗語說“慈不掌兵”,從後來朱棣攻入北京誅殺建文帝舊臣的血腥,和朱高煦曾經在哥哥明仁宗駕崩後意圖半途截殺趕赴京城的太子朱瞻基來看,二人又是同樣的心狠手辣,膽大包天

做父親的,往往都比較喜歡像自己的兒子。很明顯,一個行動不便,身材臃腫的大兒子與一個矯健兇悍,能征善戰的二兒子,朱棣在私人情感上是更傾向於後者的。

但是,這對父子僅僅只是性情相像?我們把目光跟隨著時間軸,先向前看,再向後看,你會驚訝地發現,這對父子竟是連處境都何其相似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太子是長子朱標。朱標體弱,盛年離世,接班的是皇太孫朱允炆。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太子是長子朱高熾。朱高熾體弱,在位不足一年,之後登基是的侄子朱瞻基。

與朱棣不同,朱標,朱允炆從小接受了正統的儒家文化教育,滿肚子的齊家治國平天下。朱元璋和朱棣在外面殺敵的時候,朱標常年監國;對於朱高煦而言,哥哥朱高熾性情溫厚仁孝,與文官集團同樣走的很近。“靖難”期間,朱棣和朱高煦在外拼命,攻南軍,伐蒙古,朱高熾也是常年在北京居守。

是小丑還是人雄?史書裡的貓膩,論大明漢王——朱高煦

建文帝朱允炆 像

於是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朱棣不服,起兵反叛;侄子明宣宗朱瞻基繼位,朱高煦也不服,起兵反叛。只是,朱棣成功了,而朱高煦失敗了。朱棣爽了,而朱高煦仍然不服。憑什麼?!

的確,憑什麼?!憑什麼朱棣可以為了皇位,發動靖難,成功了就被尊稱為成組,享受後人給予的榮光?憑什麼朱高煦學父親的老路,失敗了就要在史書裡被人寫成一個“丑角”?朱高煦不服,他肯定不止一次地問上天,憑什麼父親能成功,而自己卻失敗?憑什麼父親明明靠反叛起家,卻最後仍然要走立嫡立長的老路?

朝史暮想相信,這些疑問很多人都能夠解答。可以用成王敗寇來套用,也可以強調皇權的平穩過渡來分析。但即使這樣的回答是正確的,那又如何?朱高煦依舊不服,史書裡對他的描述也依舊是個”小丑“

有些朋友可能會笑話朝史暮想的無病呻吟,還有為朱高煦抱不平的牽強和無力,但如果把朱高煦換做我們當中的一個人,變成一個你我身邊都認識的普通人,在遇到類似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不會去爭取?我們會不會因為不甘失敗而憤恨不平?我們又是否在乎因為自己的失敗,而被後人否定身前的所有?

是小丑還是人雄?史書裡的貓膩,論大明漢王——朱高煦

明史

於是,史書裡的朱高煦,他“性兇悍”,他“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他“恃功驕恣,多不法”......

有時候,朝史暮想腦子裡常常會浮現那句話:所謂佛心,便是將心比心。

蓄意黑化,錯漏百出

發完牢騷,我們來聊點朱高煦的一些具體人事。

對於《明史》裡關於朱高煦的一些描述,朝史暮想其實是持懷疑態度的。有時候不得不讚嘆史官手裡的那杆筆,簡單的事情,稍微用不一樣的手法來寫,往往就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 事一

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臨京師。舅徐輝祖以其無賴,密戒之。不聽,盜輝祖善馬,徑渡江馳歸。途中輒殺民吏,至涿州,又擊殺驛丞,於是朝臣舉以責燕。——《明史·諸王》

是小丑還是人雄?史書裡的貓膩,論大明漢王——朱高煦

明太祖朱元璋 像

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朱棣讓兩個兒子去南京奔喪。舅舅徐輝祖因為覺得朱高煦德行不佳,警告過他。但朱高煦卻盜取了徐輝祖的馬,一路北歸,殺民殺官。

這段文字初看,似乎是一個品性惡劣的紈絝子弟做了天怒人怨的事情。但是有兩處需要特別注意,即“馳歸”和“殺驛丞”。

這說明兩點。第一,朱高煦急著回家;第二,回家路途不順,為了能動用官方驛站的力量,朱高煦不得不殺了阻其歸途的驛站官員。

是什麼事情讓去奔喪的朱高煦要如此著急地回家,甚至不惜對阻撓者兵刃相向?朝史暮想告訴你,當時的情況是,朱元璋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登基主政。朱棣不敢自己進京,派了自己的兩個兒子。朝廷當時已經覺察到了朱棣的反意,徐輝祖等人提議扣留朱高熾,朱高煦為人質。危急之時,是朱高煦找了機會搶了馬匹,帶著哥哥朱高熾,一路向北,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終於平安地回到燕王朱棣的勢力範圍。

是小丑還是人雄?史書裡的貓膩,論大明漢王——朱高煦

故宮

知道事情原委,我們再看這段史料的描述,是不是有點用心險惡的感覺?

  • 事二

朝廷在決定對朱高煦用兵後,老臣張輔曾經請命領兵平叛。但朱瞻基決定御駕親征。在《明史》朱高煦的傳記裡是這樣描述的:

卿誠足擒賊,顧朕初即位,小人或懷二心,不親行,不足安反側。——《明史·諸王》

這段話是朱瞻基說的,意思是自己剛剛登基,人心不穩,在應對叔父朱高煦叛亂這件事情上,只有自己親征才能平穩局勢,震懾人心。

但我們在其他史書裡,甚至同一本《明史》裡,似乎看到了另一個版本。

是小丑還是人雄?史書裡的貓膩,論大明漢王——朱高煦

明宣宗朱瞻基 像

往事可鑑,不可失也。......若命將出師,恐不濟。楊榮言是。——《明紀事本末》

還有比如:

獨不見李景隆已事耶?臣昨見所遣將,命下即色變,臨事可知矣。——《明史·夏元吉傳》

這兩段記載的都是夏原吉在平叛事宜上,勸朱瞻基親征的進言。所謂的“往事可鑑”,指的就是建文帝讓李景隆去平叛,以致大敗。之後夏元吉說朝廷為了平朱高煦之亂,選用將領,得令之人都驚懼得臉色大變。言下之意就是,這些人懼怕朱高煦的將才,心志已被奪,如果讓他們帶兵出戰,恐有所失。

所以,事情的真相是,在朝廷決定對朱高煦用兵的時候,有很大一群人忌憚朱高煦的威名,不敢領兵作戰。而像張輔這樣主動要求去作戰的,其實是在給自己洗白。因為張輔剛剛被人告發他和朱高煦有密切的信件往來。無人敢去,無人可用,明宣宗朱瞻基不得已之下,只得御駕親征,而不是如之前所說的,是為了安定人心。

是小丑還是人雄?史書裡的貓膩,論大明漢王——朱高煦

明代官員

如果這次朱瞻基去剿滅朱高煦,其中有一個變量,那這個變量就是朱瞻基本身。因為不同於其父朱高熾,朱瞻基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朱棣帶在身邊調教,朱棣在之後的幾次出征都是帶著朱瞻基的,而朱瞻基的確有一派英主氣象。當然,這是另話了。

讀到這裡,諸位是否對朱高煦的形象有所改觀?朝史暮想敢斷言,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絕對不是史書裡那個“外誇詐,內實怯,臨事狐疑不能斷”的懦弱之輩。一個跟著雄主朱棣南征北戰的皇子,一個能夠鎮守邊關,獨擋一面的悍將,怎麼可能是一個令人恥笑的“丑角”?

高煦之叛,疑點重重

最後還有一個觀點,朝史暮想很少提起,因為的確有些牽強,甚至也有些驚世駭俗,而且只是朝史暮想個人的推測。本來不想多說,但既然講到這裡了,頗有不吐不快之感,權當玩笑之語。

朱元璋駕崩後,朱棣馬上就造反了,除了個人野心之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強力削藩政策。那麼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做了皇帝,從面子上來說,是不好像朱允炆那樣直接露骨地削藩。但是朱棣深知藩王勢大對中央朝廷潛在著巨大危機,所以削藩的事情,一直遮遮掩掩地進行。因為遮掩,所以總有這樣那樣的顧忌,事情雖然一直在推動,但進行得並不徹底。明仁宗朱高熾上臺時日短,且性子太溫厚,暫且不提。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做皇帝后,其實也是在繼續推進削藩的事宜。

是小丑還是人雄?史書裡的貓膩,論大明漢王——朱高煦

朱瞻基 劇照

朝史暮想要拋出來的觀點是:所謂朱高煦叛亂之說,很可能是朱瞻基在史書裡自編自導的一件事情,其目的在於清除朱高煦的勢力和影響,並以此全面徹底地推行朝廷的削藩政策。

之所以會質疑朱高煦是否真的有反叛,同樣來源於史書中朱瞻基在朱高煦反叛後,對其軍事行動的推斷:

濟南雖近,未易攻,聞大軍至,亦不暇攻。護衛軍家樂安,必內顧,不肯徑趨南京。——《明史·諸王》

當時有人擔心朱高煦率軍離開自己的封邑樂安州,進攻濟南,甚至進軍南京,朝廷一時來不及應付。而朱瞻基斷言,朱高煦只會乖乖地在樂安州自守。按照史書的說法,是在讚譽朱瞻基的神斷,同時表現朱高煦的愚鈍。

朝史暮想明確地告訴各位,我不信!

是小丑還是人雄?史書裡的貓膩,論大明漢王——朱高煦

古代將領

朱高煦是一直跟著朱棣起兵,全程參與“靖難”一線作戰以及軍事決策的主。當年朱棣的智囊姚廣孝給的建議,就是直取建文帝的都城南京。朱棣能夠以燕地一隅,最後得到天下,靠的就是靈活的戰術和正確的軍事策略。現在朱高煦自己反了,情形同當年的父親何其相似,連外行人都知道固守必定死路一條,要打運動戰,消耗戰,朱高煦會不懂這麼淺顯的道理?而且用的居然是將士顧家,不肯遠行如此可笑的理由。

再看後來,朱瞻基領兵圍困了樂安,朱高煦全程居然毫無動作。而朱瞻基只是往城裡送了幾封信,讓人在城下喊了幾句話,一向以悍勇著稱的朱高煦,居然不顧手下將士與城同存的決心,自己偷偷地跑去向朱瞻基投降?

還有最後朱高煦的死亡。被押往北京,關在天牢裡的朱高煦,在朱瞻基去看望他的時候,居然像小孩子一樣絆倒了朱瞻基,最後被朱瞻基用大鐘扣住,用火活活炙死......

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為了宣揚自身的正統和天命,黑一個人可以理解,但是黑得如此肆無忌憚,黑得如此錯漏百出,實在是讓人覺得太過可笑。

有時候,朝史暮想寧可去相信史書裡簡單淺顯的故事,因為簡單,往往能掩蓋很多的血腥和陰謀,因為淺顯,常常能夠讓世人去相信世間的單純與美好。

是小丑還是人雄?史書裡的貓膩,論大明漢王——朱高煦

朱高煦 劇照

紅塵纏青絲,是非憑誰說;淺嘗說不破,深嘗不可說。

朝史暮想不是想替朱高煦去洗白什麼,畢竟歷史終究是歷史,真相如何也早已封塵於時間裡,再無法辯清是非,還原時人時事。但朝史暮想不贊同我們在讀史時,理所當然地預判一件事情的對錯和一個人物的善惡。有一位老師曾經說過:

告訴你對錯的,是在代替你判斷;與你講人性的,是在指引你思考。我們民族精彩而又繁雜的歷史太多,太悠久,足夠我們去慢慢去體會其中的意味。選擇你看到,相信你相信的,這才是讀史的樂趣。

朝史暮想獨家原創,總有些乾貨可以在歷史中挖掘。

參考資料:《明史》,《明紀事本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