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三连冠教练死于50年前的今天(一)

中国第一个三连冠教练死于50年前的今天(一)

1968年4月16日,从国家体委训练局大楼里,抬下了一具尸体。这尸体魁梧壮实,但已经是遍体临伤。从面部表情看,生前的痛苦全然解脱了,也不像以往上吊的人那样吐着舌头,好象他是那么平静而又深思熟虑地去迎接死亡的。

他躺下了,不失是一位汉子;他站起来更不失是一位英雄。

他就是傅其芳:我国登上世界乒坛最高峰的重要设计师,男子团体、男子单打“三连冠”的总教练。在乒乓球坛,他是一位运筹帷幄、用兵如神的大师,有几个中国队的强敌绞尽脑汁地想把他斗败,但都被他屡屡捉弄,他们后来都感叹没有傅其芳这样一位帅才。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却容不下他,把他推向了绝路......

暴力,不能保证诋毁的成功。他那曲折的人生轨迹,已经为他做出了回答。

岂有这样的“特务”?

人的痛苦莫过于用自己的手来结束生命。4月15日晚,傅其芳在牛棚里做着生与死的最后抉择。

“傅其芳,交代出你们这个潜伏的特务组织!”刚才他还听到这声色俱历的责问。

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他一直在回忆着他在香港的所有经历,但他既没有与任何特务组挂勾,也不认识任何一特务。自己为什么从香港回大陆,他心里最清楚。

傅其芳1923年生于宁波,自幼丧父,后随家庭迁居上海,饱尝了人间的辛酸。在上海的钱庄里,他当上了小伙计,也对打球着了迷。他个子高大,身手矫健,正手扣球与反手推挡都疾如流星。不管生活多么拮据,也不管失业的危机时时袭来,他只要站在墨绿色的球台旁,便荡尽了所有烦恼。家里对他饿着肚皮打球都不大赞成,直到他第一次喜笑颜开地拿着挣来的钱交给母亲时,家人才知道他打球的厉害。以后他就靠着这块几两重的球拍,维持着全家的生活。这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滩是多么不容易!

中国第一个三连冠教练死于50年前的今天(一)

1949年,傅其芳去了香港,因为香港的乒乓球水平高于内地,球员收入也相对高一些,更吸引他的是常有机会与外国名手比赛。出于对乒乓球的爱好,也为了不致在球坛沉沦丢掉饭碗,他练得很苦,球技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他代表香港去参加 第1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那时欧洲人看不起中国人,英国人尤其看不起他们殖民地内的中国人,但傅其芳却用他的快速推挡和凶猛扣杀,打得获得过世界冠军的英国队的保格曼和李其无以喘息,赛前还对他藐视几分的英国名将最后无精打采地败下阵来。

他成了香港人心目中崇拜的球星,他击球的英姿在各家报纸上登载,他受到了同胞们祝捷式的欢迎。但他的激动却莫过于一位华侨女教师对他一句力重千钧的话语:“你如果能代表祖国就好了!”是啊,那时他的脑海中一直在翻滚着一连串的问号:是代表几百万人的香港好还是代表几亿人的中国好?若要攀登世界水平,在香港可能性大还是在大陆可能性大?

1953年,傅其芳毅然回到大陆。他忘不了通过罗湖桥时那兴奋愉悦的感情,忘不了他穿上印有“中国”两字运动衣时胸前沉甸甸的感觉,还有他第一次亮相,祖国人民对他的到来所发出的长时间掌声。从那时起,他就把他的心献给这片土地了。自己哪有过当特务的半点心思呢?

(为纪念乒坛英杰傅其芳逝世50周年,《周金辉亲自圆刘国博国安梦》一文续稍后登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