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持久戰》的當代啟示

《論持久戰》的當代啟示

1938年五月至六月間,在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關頭,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這篇軍事哲學著作。他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分析戰爭的形勢和特點,科學預見戰爭的前景和進程,明確指出勝利的道路和方法,回答了困擾人們思想的種種問題,對制定全國抗戰的戰略方針,鼓舞全國人民的必勝信心,產生了重大影響。在《論持久戰》發表80週年之際,結合今天的現實問題,學習和汲取其中穿越歷史時空的哲學智慧,對於我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必須立足客觀實際

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是第一性的。這是辯證唯物主義最基本、最核心的觀點,要求我們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綜合分析時代背景和中日國情,將這場戰爭界定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總結出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的特點,從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當前,我們面對的最大實際,就是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同時要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我們要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深刻認識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準確把握新時代的“變”與“不變”,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又順應新時代的新變化新要求,使主觀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觀世界,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必須堅持問題導向

問題就是矛盾,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敢於正視問題、善於發現問題、精於研究問題、長於解決問題,始終是推動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就是從問題入手的,而且梳理出一個問題清單:戰爭的過程究竟會要怎麼樣?能勝利還是不能勝利?能速勝還是不能速勝?為什麼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為什麼會有最後勝利?怎樣爭取最後勝利?……毛澤東沒有迴避任何問題,而是一一分析並解答。特別是針對社會上流傳較多的“亡國論”“速勝論”,予以分析和駁斥,使人們對戰爭的過程和前途有了一個清楚的瞭解。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努力,我們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同時也面臨錯綜複雜的矛盾和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正是緊緊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扭住深層次矛盾和重點難點問題持續發力、精準發力,黨的十八大以來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使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們只有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緊跟時代步伐、回答時代課題,才能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

必須把握髮展進程

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只有經過一定的過程,事物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基於客觀的深入的分析,指出“敵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點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擴大”“我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強,缺點則因我之努力而克服”,並預見中日戰爭將經過三個階段:“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他還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過渡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要準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艱苦卓絕的持久抗戰,為中國抗戰勝利爭取了時間,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爭取了時間。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根據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兼顧歷史發展延續性與實踐發展新要求,對我國未來30年作出明確的戰略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線圖、時間表更加清晰。我們必須保持艱苦奮鬥、戒驕戒躁的作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一步步把美好藍圖變為活生生的現實。

必須統籌戰略戰術

決定全局走向的戰略,解決局部問題的戰術,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不僅提出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而且根據不同階段的情況提出最為有利的具體策略。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黨的十九大召開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的任務很重,特別是要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又比如,他既強調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又要求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既對全面從嚴治黨提出一系列要求,又把黨風廉政建設作為突破口,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四風”問題,著力解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問題。因此,我們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把握好戰略戰術,既要胸懷大局,統籌兼顧,保持戰略定力,又要突出重點,牽“牛鼻子”,啃“硬骨頭”,一步步攻堅克難,一步步實現戰略目標。

必須踐行群眾路線

必須激發精神力量

物質與精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物質決定精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同時精神對物質、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又具有反作用。《論持久戰》發表後,提振了全民族的精神和信心,對奪取抗戰勝利產生了巨大作用。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專門闡釋了抗戰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強調“坐著不動,只有被滅亡”。他還指出:“指導戰爭的人們不能超越客觀條件許可的限度期求戰爭的勝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須在客觀條件的限度之內,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戰爭指揮員活動的舞臺,必須建築在客觀條件的許可之上,然而他們憑藉這個舞臺,卻可以導演出很多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戲劇來。”這告訴我們,“革命理想高於天”,既要立足實際、腳踏實地,也要煥發精神、朝氣蓬勃。實踐已經證明,中國夢這個充滿歷史情感的詞彙一經提出,就產生強大的號召力和感染力,成為中華兒女團結奮進的精神旗幟。對於共產黨人來說,理想信念更是精神之“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在勝利和順境時不驕傲不急躁,在困難和逆境時不消沉不動搖。因此,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要始終重視理想信念教育,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積極發揮精神對物質、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

“一篇持久重新讀,眼底吳鉤看不休”。這兩句話,出自葉劍英在抗日戰爭勝利20週年時所作的《七律·重讀毛主席〈論持久戰〉》,生動地反映了《論持久戰》這部經典著作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進一步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更加自覺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持久奮鬥!

(毛勝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