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方法|这三个失误,让你的作文远离高分

期末考试临近,不少同学都会担心万一考试时作文写不好怎么办?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失分呢?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解析一些学生写作中的常见失误,希望能帮到大家。

写作方法|这三个失误,让你的作文远离高分

一、偏离话题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但是,一些同学常常偏离这个“中心”,随意表达,这样,写的内容再多,也是枉然。主要表现有:

1、大话邻近话题。

【例如】以“珍惜”为话题的作文,作者却把话题确定在“珍贵”的范围之内,这就出现作文的偏题。

2、片面理解话题

【例如】话题“成长需要压力”,若作者总在讲述“成长记录”或“成长中的烦恼”,将谈话中心变成了“成长”,也就是说,在多因素话题中,只顾及了其中的部分词语,忽视了整体。

3、顺势转移话题

【例如】“父母要加强与孩子沟通”这个话题,结果有些学生没有围绕话题谈其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而是转到谈父母教育孩子多么不易,付出了太多的精力和财力。这样一来,将话题中心转移了。

每一个写作者都要确立紧扣话题写作的思想,那么,学生该如何紧扣中心呢?具体而言:

(1)准确把握话题含义

对组成话题的各个语素和词语,都要明确其意思,从而全面、确切地解释整个话题的含义。有些话题,具有引申义和比喻义,审题时也要找出来。

【例如】话题“阳光”可以比喻带给人温暖的爱,“花”可以比喻美好的事物,等等。

(2)讲究点题和扣题策略

具体可以:动笔之前拟写提纲,可以避免思维的随意性;使用点题句、中心句;写一段话后注意回头审视本段或本部分的中心话题;采用首尾照应的写法等等。

写作方法|这三个失误,让你的作文远离高分

二、手法单一

我们都知道,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在一种文体的文章里,当然应该以某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但是,如果记叙文中从开头起,一直叙述到结尾;议论文中,从开头起,一直空讲道理到结尾;散文中,抒情不断;如此这般的作法,只会适得其反:带给人的是单调,乏味,表达效果差。有些同学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写记叙文,不用描写和适当的议论、抒情;他们写议论文,不用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写散文,不写景,不叙事,结果文章毫无生气、呆板沉闷,而且影响主题的表现。因此,文章大多被判到中等及以下之列,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我们应该认识到,优秀文章大多是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产物,单独运用某一种手法很难写出出众的作文。这是因为,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有景有物,有人有事,有情有理,能够收到形象感人、意趣盎然的良好效果。一般而言,在记叙文里,除了记叙为主外,一定要以追求形象为目的,运用描写手法写好其中若干片段。

(2)必要时要运用议论抒情,通过以情点染,以议升华.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说明文中,要通过增加议论抒情,适当以议点睛,以情着色。在议论文中辅以叙事和抒情,可收到情理相济、形象生动的效果。对于散文而言,更是要兼用多种表达方式,或叙述,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启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抒发自己的情怀,做到各展其长。

具体到一篇文章里,到底该增加哪种表达方式,这没有定论。一般而言,这需要因文而异,因内容而异,因主题需要而异,因作者的认识而异。也就是说,哪种方式更有利于表达主题,更能显示你对生活的独特认识,你就增添哪种方式。同时,增加的表达方式在种类上应该多一些,在篇幅上应该少一些,做到简明扼要。

写作方法|这三个失误,让你的作文远离高分

三、用句呆板

再新鲜的素材,再高远的立意,再别致的构思,假如不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达出来,终归是水中月、镜中花。同时,如果你的语言是枯燥乏味、苍白无力的,那上述一切也将会黯然失色。事实上,很多同学满足于语言通顺这个基本要求,忽视对语言生动、形象的追求,结果导致文章语言上出现诸多问题:

1、句式单调,缺少变化

不用疑问句,不用感叹句,不用祈使句,只是钟情于陈述句——并且都是主谓宾齐全的陈述句,这样下来,单调乏味,表现力差。

2、忽视修辞,语无声色

不管三七二十一,有个词用上来就行;也不管能否有更生动的词语替换它,懒得启动联想和想像,因此,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被搁置一边。文章充斥着散句,句子缺少节奏感。

面对以上的问题,学生该怎么做呢?

1、附加成份,大胆用修饰

很多同学的语言只有光溜溜的主干成分,缺乏修饰成分,结果语言平淡,缺乏表现力。如果恰当地以定语、状语、补语加以修饰,从事物的数量、色彩、形态、性质等方面进行细致刻画,语句就会大为增色,变得形象丰富了。

2、讲究搭配,灵活用句式。长句长于严密周到,短句长于简洁有力,整句长于整齐匀称,散句长于灵活多样。在行文中做到长短句、整散句交错使用,可以使句型错落多姿,节奏富于变化,营造出文章的参差美、匀称美。

3、追求贴切,适时用修辞。优秀的作文语言,决不能缺少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比喻手法带来形象生动,拟人手法带来亲切活泼,排比手法带来了气势磅礴,夸张手法带来了风趣幽默等等。如果能够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文章的语言会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