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范乐春:悲壮的劳燕分飞

「红色故事」范乐春:悲壮的劳燕分飞

  妻子留守仍战斗

曾任福建永定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福建省苏土地部长的范乐春,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部部长林伯渠的妻子。红军长征前十几天,范乐春生下一个男孩正在坐月子。显然,一个“月婆子”是不宜随军征战的。

  那几天,范乐春的心情特别难受,很想把小孩托付给别人随部队出发,可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托付对象。林伯渠虽然也很难过,还得一次次地安慰妻子:“我们都是党的儿女,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太难过了,相信总有一天能够重逢。”妻子明白那是丈夫对自己的安慰,夫妻间的分离将是无可挽回的事实。想到这些年来与林伯渠的恩爱之情,现在一旦互相离别,范乐春心里委实割舍不下。然而,这个意志坚强的中年女性,投身革命斗争已有八年之久,历经了许多的风雨,懂得在人生和革命过程中,存在着一道道需要勇敢跨越的坎坷,必须面对现实,正视困难。想到这些,她对丈夫说道:“你尽管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和孩子。这次突围征战的路途艰险长远,千万要保重,等着胜利后相逢!”范乐春压根儿没有想到,这次分离竟是夫妻间的永别。

  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十余天,范乐春将尚未满月的孩子带回永定金砂乡的老家古木督村,委托给堂兄嫂范美容、郭发仔夫妇抚养。接着来到中共福建省委所在地———长汀县四都,参与闽西游击战争的领导。到了四都后,省委决定范乐春随中央分局委员张鼎丞去杭、永、岩三县指导地方工作。张鼎丞从省军区军械所要了十几支步枪和一些子弹,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游击小队,离开四都赶往上杭。

  在临时编成的游击队当中,范乐春是唯一的女性。虽然她的职务曾经是省苏维埃政府的土地部长、中央政府优待红军家属局局长,但她完全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的游击队员,主动地担负一些不属于她的工作:每到一地,去向群众了解行军路线或找向导;发动村里的妇女连夜给战士们打草鞋、缝制绑带和腰巾;有针对性地找一些干部和战士交谈做思想工作,稳定他们的情绪。游击队进入永定月流村后,与红八团、红九团会合在一起,党内建立闽西军政委员会,选举张鼎丞为主席,邓子恢为副主席,范乐春与方方、罗忠毅、吴胜等13人为委员。

  同年9月,闽西军政委员会转移到永定金砂的古木督山区。这里是范乐春的老家,可以说是人熟地熟,因而许多工作确实够得上这位妇女部长忙碌了。她带着群众和战士们在山里搭起一座座寮棚安顿下来,还为游击队筹集后勤供应。群众见范乐春回来打游击了,都很高兴,只要一号召,群众群起响应,帮助红军游击队解决困难。范乐春不顾个人的安危,来到赤寨、光坑、芹菜洋等一带乡村,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与群众一起研究对付敌军搜剿的策略,还有如何打破敌军“计口购盐、购粮”的封锁政策。

  在三年多闽西游击战争的岁月中,为了使队伍得到保存和发展,范乐春发挥着地熟人熟的特殊作用,发动群众千方百计地帮助红军对付敌人。据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当年红军支队司令黄火星回忆,“在闽西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只要遇到困难,找范乐春都能想办法解决。她不仅是善于发动群众的妇女部长,还是红军游击队的供给部长。”

  1938年3月,闽西的红军游击队被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开赴抗日前线后,因积劳成疾、患病体弱的范乐春留在闽西担任中共南潮梅特委妇女部长。1941年5月,这位带病工作了几年的闽西女杰,怀着再也不能见到林伯渠的莫大遗憾,病逝在永定西溪赤寨山,终年39岁。


红军妈妈别亲儿

「红色故事」范乐春:悲壮的劳燕分飞

  1934年10月中旬的一天傍晚,在中央苏区瑞金至会昌的马路上,女红军范乐春骑着一匹快马迎着夕阳向会昌疾驰。她胸前和后背的兜里各裹着一个未满月的男婴,背上较大的,是她自己的孩子,胸前较小的,是闽西老乡、时任中央政府财政部部长邓子恢与夫人黄秀香刚出生3天的孩子。由于中央红军即将出发长征,为了革命的事业,两对革命夫妇毅然将亲骨肉托交范乐春在会昌的堂兄嫂范美宏、郭发仔夫妇抚养。

  在茫茫夜色中,范乐春来到会昌城径直找到堂兄嫂居住的地方———文家塘福建会馆(天后宫)侧边的一破日屋子。范乐春将来意说明后,小心翼翼地把胸前、背上兜里的婴儿解下来,托交给堂兄嫂。范美宏夫妇本来生活拮据,还有一个女儿,面对范乐春托交的两个男婴,夫妇俩顾不得多想并一诺千金:“放心吧,有我就有红军的儿。”范乐春满噙着泪水与熟睡中的男婴一一吻别。她交代完后,立马返回瑞金,谁知这一别竟是永久的骨肉分离(黄秀香在长征突围时牺牲,范乐春留在苏区打游击患肺病去世)。

  为了养育红军的后代,范美宏夫妇节衣缩食,硬是省出几块钱请了个奶妈来喂养两个孩子。不久,实在挤不出钱请奶妈,孩子没有奶吃,整天哭声不断,急得夫妇俩一筹莫展。此时,恰巧邻居家来了一位庄埠乡的年轻农妇,她看到这两个男婴饿得可怜,主动表示愿意帮助喂养一个。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范美宏夫妇只得忍痛将早出生十来天、身体较壮实的男婴(范乐春之子)送给这位农妇抚养。不久这位农妇因丈夫病故,生活失去依靠。几经辗转,小孩最后被洛口圩边的农民赖兆枝、李满姑夫妇收养,取名赖亚平。4岁时,小亚平不幸患了小儿麻痹症,左脚不能走路,落下终身残疾。9岁时,小亚平由养父背到本村一家私塾里读书。到12岁时,赖兆枝夫妇让亚平拜裁缝师傅钟宗宾学手艺。范美宏夫妇抚养的是邓子恢之子,取名范宜德,当时脐带尚未脱落。为了孩子,夫妇俩吃尽了苦头,范美宏靠打零工补贴家用,郭发仔靠卖粉皮的小生意糊口。当小宜德长到10岁时,范美宏又不幸去世。从此,郭发仔生活更加艰难。郭发仔硬是挤出钱让宜德上了明山小学读书。

  1949年8月会昌解放,时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代主席邓子恢,给赣南军政委员会主任、第四十八军政委陈仁麒去电,请他派人前往会昌,寻找自己和林伯渠同志长征前寄养在会昌的儿子。陈仁麒马上委托驻赣南部队的左风同志前去寻找,在会昌人民政府的协助下,很快找到了离散15年的两个亲骨肉。郭发仔、李满姑这两位红军儿子的“妈妈”,依依不舍送别了含辛茹苦抚育了15年的儿子。赖亚平、范宜德回到北京父母身边后,分别更名为林苏生、邓瑞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