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梁啟超就指明瞭中國股災的根本原因:投機與貪婪!

自從清末開始有股市以來,中國股災就連連不斷,為之傾家蕩產、跳樓跳江者不在少數。

事實上,早在1910年時,梁啟超就曾撰文指出,中國的股份公司之所以不能發達,其原因有四:

一是法規很少,即使有也不遵守,“有法而不行等於無法,中國是無法之國”;

二是法律狀態不定,股份公司的股東們不能行確實之監督權;

三是股份公司外缺少相配套的機關;

四是股份公司內缺乏規範化管理人才。

梁啟超所說大體屬於機制方面的問題,“華人不善效顰,徒慕公司之名,不考公司之實”。

換言之,國人只是覺得股份公司的名義好聽就衝進股市,至於公司的實際基本面通常不予考慮。

一百年前,梁啟超就指明瞭中國股災的根本原因:投機與貪婪!

梁啟超認為,中國的股份公司及其股市問題出在缺乏信託責任,所謂“信託”,乃“多數之有限公司互相聯合,而以其全權委託少數之人為眾所信用者。”

至於為何會缺乏信託責任,梁啟超遺憾的表示,當時的中國不知法制為何物,即使清末已經有了公司法,但律文魯莽滅裂,難以實行。

而民國以後,即使北洋及南京政府為規範證券市場而出臺了相關法律,但效果很差甚至根本就沒施行。

梁啟超將股市泡沫稱之為“氣泡”,謂其“張至極大時,即將散之時”,這一論斷可謂一語中的。

事實上,股市泡沫的形成,除了機制上的原因外,股民無知的投機也是促成因素之一。

一百年前,梁啟超就指明瞭中國股災的根本原因:投機與貪婪!

如1883年的那次股災,《申報》當時即評論說,“今華人之購股票者,則不問該公司之美惡及可以獲利與否,但有一公司新創、糾集股份,則無論如何,競往附股。”

其大意是,買股票的人根本不管公司是幹什麼的,也不管公司業績的好壞,甚至買入股票後能不能賺錢,只要有新公司創立,就一窩蜂的前去認購,氣魄之大,形同土豪。

1910年的“橡膠風潮”就更是如此。當時有家名為Kota Bahroe橡膠置業的公司在上海發行新股,孰料申購前一天半夜就有很多人來排隊。

等到第二天,原定的股票申購指標在一個小時內即全部告罄,股民們的熱情可想而知。

對於這種現象,一些媒體也批評說,很多人連什麼是橡膠都不知道,卻照樣大炒特炒。

一百年前,梁啟超就指明瞭中國股災的根本原因:投機與貪婪!

而且,有些人“投出多年的積蓄尚且不以為足,進而變賣家人的衣裝、首飾等物,競相購買橡膠股票”,其奮身入市可謂趨之若鶩,幾近瘋癲,渾然不顧這些“橡膠股”的風險。

要知道,橡膠園在幾千裡外的南洋,而股票更是萬里之遙的倫敦所發行,兩樣東西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最弔詭的是,股災每隔個一二十年總要重演一次,而股民們也是前赴後繼,舊的去了一茬,新的又來一茬。

原因無他,股市上巨大的財富效應讓人眼紅心熱,而追根溯源的話,還是人性的貪婪驅動使然。

在股市的上升期,股民們買股賺了錢,但多數人往往不知道滿足,反而想賺得更多而不斷追加投資,股市在不斷走向瘋狂的同時,股民們的風險意識反而減弱,即使用九頭牛去拉,也拉不動這些頭腦發脹的人群。

到最後,股市突然崩盤,很多股民被套牢甚至血本無歸,其本意是想多賺點錢,結果卻紛紛走上天台思考人生。

一百年前,梁啟超就指明瞭中國股災的根本原因:投機與貪婪!

對多數人而言,賺錢是永遠都不會嫌多的,但股市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超級大賭場,牛市的時候它是財富的放大器,一旦牛市結束,股市也就成為可怕的絞肉機。

在這裡,人性的貪婪、恐懼與醜陋也被成倍的放大。以歷史的眼光看,股市中的各種概念炒作、暴富神話、投機與騙局,這些都是形成股災的要件,百年前如此,現在同樣如此。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不過對很多股民來說卻並非如此,很多人往往多次踏進同一條臭水溝。

之所以如此,還是人性永遠是貪婪的,而面對人性這一固有的弱點時,整個社會要做的應是合理引導而不該鼓勵短期暴富,要從加強監管、建立健康的投資環境著手。

否則,中國股市將永遠走不出圈錢與投機場的怪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