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FAST領先優勢10年後將被取代

中國天眼FAST領先優勢10年後將被取代

5月29日上午,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上,5位中科院院士分別作了學術報告,其中潘建偉、武向平、譚鐵牛三位院士分別就量子通信、射電望遠鏡、人工智能等中國正在持續發力並在國際上日益具有一定競爭力的重大科研方向進行了權威解析。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潘建偉指出,利用量子規律,能夠使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達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作為量子調控技術的系統性應用,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在內的量子信息技術可以在確保信息安全、提高運算速度、提升測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經典技術的瓶頸,成為能源、信息、材料、生命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的源泉。

潘建偉認為,以量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也一定會帶來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巨大進步,同時也給了我國一個從經典信息技術時代的跟隨者、模仿者轉變為未來信息技術引領者的偉大機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的報告以“射電天文望遠鏡:FAST與SKA”為題。他說,“FAST保持領先地位,大概只有十年時間,一旦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建成,不管我們願不願意,FAST的領先優勢終將被其所取代。”

武向平指出,SKA是人類迄今為止計劃建造的最宏偉的天文觀測設備,彙集了人類在天文學、無線電、信息、通信、計算機、機械製造等諸多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蘊涵多項重大科學發現,會對自然科學和人類文明作出劃時代的重要貢獻。武向平認為,作為SKA主要成員國之一的中國,將以大國的風範和責任,以及對卓越科學目標勢在必得的追求,在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主導作用,獲得豐厚的科學回報。

中科院院士譚鐵牛的報告以“人工智能:天使還是魔鬼?”為題,介紹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發展歷程、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揭示了人工智能的問題和挑戰。譚鐵牛指出,經過60多年的發展,人工智能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總體發展水平仍處於起步階段。人工智能在信息感知和機器學習方面進展顯著,但在概念抽象和規劃決策方面能力還很薄弱。可謂有智能沒智慧、有智商沒情商、會計算不會“算計”、有專才無通才。譚鐵牛認為,當前人工智能處於從“不能用”到“可以用”的技術拐點,但距離“很好用”還有數據、能耗、泛化、可解釋性、可靠性、安全性等諸多瓶頸,理論創新和產業應用發展空間巨大。他強調,高科技本身沒有天使和魔鬼之分,人工智能是天使還是魔鬼取決於人類自身。我們應未雨綢繆,形成合力,確保人工智能的正面效應,確保人工智能造福人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