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保護」肅南:草原綠了 生態好了 牧民富了

草原是肅南縣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是牧民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源,草原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保護好草原,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近年來,肅南縣狠抓草原生態保護治理與修復工作,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政策,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天然草原綜合治理和“山水林田湖草”草原治理,舍飼棚圈建設和草原有害生物綜合防治,呈現出草蓄平衡、草原良性發展、牧民增收致富的良好發展態勢。

「草原保护」肃南:草原绿了 生态好了 牧民富了

草原“禁得住、管得好”

“落實草原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和關鍵是推行禁牧和草蓄平衡管理制度。”肅南縣草原監理所所長顧自福說。

肅南縣探索建立落實禁牧、草蓄平衡政策資金和監管工作結合,定期督查與受理舉報結合、村級自查與牧戶相互監督結合的機制,讓草原禁得住、管得好、抓得實。草原管護員,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今年30歲的安娜是肅南縣紅灣村的一名草原管護員,因為工作出色,今年已經是她第五年被聘為草原管護員了。“草管員”不僅要懂草原保護的政策法規,還要經常深入牧戶家中清點飼草、牲畜數量,記錄巡查臺賬、傳遞信息。看似簡單的工作,但是安娜出去一趟就得一整天,騎摩托車跑幾十公里巡查。

像安娜這樣的“草管員”,在肅南縣共有204名。他們分佈在肅南縣102個行政村,每村1—2名管護員,管護著肅南縣2677.55萬畝草原。

“草管員的工作雖然每年只集中集中清查兩次,但是已經成了他們的日常工作,他們是第一時間向我們提供草原信息的‘情報員’,不僅掌握著草原的基本動態,更延伸了草原管護的觸角,作用非常大。”肅南縣草原監理所副所長王傑說。

目前,肅南縣已建立起牧區村級草管員隊伍,定期開展法律法規政策和技術培訓,結合草管員自身擁有懂民族語言、熟悉本村情況等優勢,他們用最貼近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的交流和管理方式,對快速準確收集信息、宣傳法規政策、資質草原違法違規行為、保護草原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草原保护」肃南:草原绿了 生态好了 牧民富了

減畜不減收 致富開新路

2016年新草原獎補政策落實中,核定肅南縣載畜量為83.53萬羊單位,當年實際載畜量為93.71萬羊單位。按照2016年-2018年三年減畜工作方案,肅南縣要完成10.18萬羊單位減畜任務。

肅南縣結合草地生產力結果,對各鄉鎮適宜載畜量和減畜計劃進行分解,將牧戶落實禁牧草原管理和草蓄平衡制度同草原生態保護獎補資金掛鉤,通過壓縮牲畜規模、加大出欄等措施,全面完成了10.18萬養單位的減畜任務。同時,通過舍飼半舍飼養殖、草原流轉、異地借牧等措施,從天然草原轉移牲畜27.63萬羊單位,減輕了天然草原的承載壓力。

據李雪雲介紹,目前該合作社發展會員386戶,配套建設高標準暖棚羊舍32座,輻射帶動全縣2個鄉31個村農牧戶1568戶,養殖戶每年人均在增收可達6000元左右。

轉變了生產方式的農牧民嚐到了甜頭,生態、健康、深加工的牛羊肉走上了高端消費市場,獲得了更大的利潤,更主要的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舍飼養殖,牧民們也定居了,不用再冬夏轉場放牧,一家人可以生活在一起了,加入合作社不但能在家門口賺錢,還有了更多時間照顧孩子上學、起居生活,草原上牲畜減少,草原也更綠更美了,一舉三得的好事。”李雪雲高興地說道。

據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農牧業委員會副主任何鵬飛介紹,肅南縣在天然草場上發展對草原破壞力小的高山細毛羊,每年財政撥付600萬元支持高山細毛羊發展,每年對10—20個經營高山細毛羊的合作社進行補貼,對養殖大戶、飼草加工基地給予一定的補助,進村入戶免費對細毛羊育種場的鄉、村進行配種。目前,肅南縣建成養殖小區95個,1萬多座養殖棚舍,舍飼養殖、半舍飼養殖率達到75%以上。

與此同時,該縣還加大飼草基地建設,建成14萬畝飼草基地;加大外地借牧,充分利用張掖百萬畝玉米秸稈資源;加大不經營畜牧業草原的流轉,減輕天然草場的生態壓力。

據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肅南縣天然草原畝產草量較2011年提高到了20.6%,牧草平均高度達到19釐米,平均總蓋度達到78.2%,保障了河西五市乃至內蒙古西部地區的“綠色屏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