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止损,能让你跑赢大盘「心态」

及时止损,能让你跑赢大盘「心态」

在交易中,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要学会止损,即使是最优秀的操盘手,也会犯错误,但是,高手和菜鸟最大的区别在于,高手在有盈利时,能够让利润奔跑,一旦发生亏损时,如果达到止损线,能够及时出局,避免更大的损失,而菜鸟往往相反,有一点点小利润时,就获利出局,有很大亏损时,却死扛到底。这种操作如果用在期货或者外汇市场,往往都是以爆仓收场。

不论是投资还是生活,学会止损都是必修课,为什么我们无法做到止损,在很多无意义的事情和活动中投入太多的时间和努力,而不是斩仓止损。最大的因素是:我们无法忽略沉默成本

何为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Sunk cost)是指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

前几年,老家流行买六合彩,有很多玩法,买单双号的,买大小的,买生肖的,我亲眼看过有的人追单双号,但是好几期都不中,继续死扛,但是连开了十几期双号,最后不得不借钱去追单号,越陷越深,只是为了弥补前期损失。

写这个例子不是鼓励大家买六合彩,而是说,我们在某一件事情上投入越多,就越想破釜沉舟坚持到底,直到投资获得回报。你是否也曾在没有前途的道路上不撞南墙不回头,因为不想承认自己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你是否曾经在成功无望的投资上越砸越多,而不是收手脱身?

非精要主义:认为:如果我坚持努力,就能取得成功。我愿意承认错误

精要主义:认为:如果我现在就此罢休,这些时间可以用在何处?愿意脱手止损

沉没成本在生活中实在是太普遍了,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陷入一些小陷阱里,

陷阱1 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是行为金融学的一个词,简单理解,就是当一个人没有拥有某件物品的时候,他就倾向于低估这件物品的价值,而当他一旦拥有这件物品时,就会高估他的价值。

在生活中,一些闲置的物品,没有用到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发现其价值,但是,一旦有人打算把这些物品扔掉的时候,忽然就感觉这件物品有了价值,又舍不得扔掉。

同样,当你还没有持有数字货币的时候,感觉这些东西都与你无关,可是,一旦你开始持有某种数字货币,这些东西就开始变得有价值,我曾经接触一个朋友,做传统的基金投资,后来转行投资数字货币,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在朋友的带领下买了某种数字货币A(90%的人都没有听说过,AlphaBo目测是伪区块链项目),聊天时,极力给我推荐这个项目,似乎她的世界只有A才是最有价值的数字货币。实际上她接盘的价格已经是A众筹成本的30倍了,关键是这个币还没有上任何交易所。

所以,一旦你拥有某些东西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些东西比不属于你的时候更有价值。

对策1 :假装你还不曾拥有它

如何克服禀赋效应,有一种简单的方法,不用问自己:这件物品我估值多少?

而是问:如果手头没有,我愿意花多少钱来得到它?

对于机会、义务、投资,这种方法同样适用。

不要问:如果我错失了这个机会,我会怎么做?

而是问:如果我不是已经参与了这个项目,我愿意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在里面?

如果前面那个朋友能够冷静的问这样几个问题,我相信她是不会做出那样的决定的。

陷阱2 :对浪费的恐惧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不要浪费”,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以至于成年后,我们做任何判断的时候,这条标准都对我们的决策产生影响。

举例: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看到三分之一,发现电影实在是太烂了,昏昏欲睡,如果按照理性的决策,应该马上走人,把剩下的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情才对,可是,事实上,很多人的选择时:硬着头皮看完。

原因何在,我们不想浪费,既然都花钱了,再看看吧,万一后面的会好看呢?从概率的角度来看,这个决策也不科学,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硬撑着看完,发现后面的剧情越来越烂,把整个人的情绪弄得越来越差。

对策2:承认失败,让成功开始

由于人的损失厌恶心理,导致我们不断的陷在沉默成本效应中无法自拔。只有当我们承认自己犯错误,才会让错误停留在过去,承认错误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因为我们真正承认的,是自己比现在更聪明。

非精要主义者往往会陷入为了想补偿损失而损失更多的怪圈

而精要主义者却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而脱身抽离。

区块链世界简明生活指南这个系列每周一持续更新,这个系列旨在平衡工作和生活,在区块链的世界中,节奏变化太快,这种平衡显得尤其困难,但是,我相信,这种平衡感通过刻意练习是能够习得的,除了投资,也不要忘记还有生活。

END

--------------------------------------------------------------------------------

直到所持币种彻底回本,甚至全部盈利5倍以上,甚至很多人还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好友,时不时一起聚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