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嗎?

今天是高考的日子,我相信,在這個高考季,會有無數人會如我一樣,趕著這波熱點,寫一批有關高考的應景話題出來。

比如,“高考失敗了不用灰心沮喪,金榜題名了也不必過於得意,其實高考只是人生長河中的一個小插曲”之類的雞湯文,數量肯定不會少。

但我還是想說說真心話,談談我在經歷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歲月磨礪和各種波折之後,沉澱下來的,不帶任何功利和虛偽裝飾的真心話:

0 1

高考是一個重要的臺階

對於一些有錢人家的小孩來說,考大學不一定是最迫切和最需要的選擇,但對於普通人家的小孩來說,考上大學,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至今仍然算是改變命運的一個契機。

高考是一個臺階,幾乎完全隔離開了兩個群體,一個是考上大學的群體,一個是沒有考上大學的群體。

能考上大學的,特別是能考上“985”和“211”這樣的大學的人,是這個群體中相對的精英,沒有考上的,不能說全是學渣,但坦白而言,比起考上的那一波來,相對比較差一點。

而考上和考不上的命運分叉,也由此展開,各自奔赴不同的命運,走向不同軌跡的人生路徑。

中國有句很流行的話,知識改變命運,越貧窮的家庭,這句話越是真理

高考就是最重要的,用知識改變人們命運的一種競爭方式,而且,至今,仍然是中國現在所有的制度中,相對而言,最公平的一種競爭方式。

高考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嗎?

我有位老上司,家在農村,他在抗日戰爭時期出生,父親去世很早,由母親帶大,從小到大,沒有出過縣城。

50年代,他考上了北京航天航空大學,他說,那是他第一次離開家鄉,光著腳,用扁擔挑著衣服和行李進了城,去報到。

他在北航學習了5年,剛畢業就遇到了文化大革命,運氣算是非常不好的。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下鄉去鍛鍊,後來搞四清工作。

但因為他是老牌大學生,是真正的知識分子,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他是第一批從農村回到城市的人,留在了廣州,被分配到了國家科研機關。

雖然他35歲才算正式參加工作,但因為基礎好,人很勤奮,10年後就成為了國內著名的專家。

後來,改革開放,他有機會參加合資企業的建設,從國家科研機構,去合資企業做總工。

再後來,他離開合資企業,去了民營企業,在民營企業幹了十幾年,還覺得不過癮,乾脆與別人合夥創辦了自己的企業。

高考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嗎?

因為他是中國最早從事這一高科技領域的專家,所以,他參與創辦的企業做得非常成功,成為了專業領域國內的龍頭,後來公司上市,做為創始人和大股東,他也成為了名符其實的億萬富豪。

雖然人生中各種跌宕起伏,經歷了各種遭遇,但是,當我跟他談起來的時候,他認為最重要改變命運的契機,就是他考上了大學,特別是考上了北航這樣的重點大學。

他說,那年他們縣城考上重點大學的有兩個人,一個是他,一個是他的另外一位同班同學,去了清華。

他的同學跟他走的路不同,清華畢業後,進入了政府機關。

當然,也像那個年代的很多知識分子一樣,雖然經歷了各種磨難,但後來也還是發展的不錯,成為了某個省的副省長。

“如果沒有考上大學,我可能就會一輩子留在農村,或者,最好的發展,可能是在縣城,就像我沒有考上大學的其他同學一樣。”

“而我的孩子,也將可能留在農村和縣城,不可能像現在一樣,出國,留學,在國外的世界500強工作,以後可能還會回來創業。”

高考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嗎?

0 2

臺階之上,才有更多資源

考上大學很重要,除了如我上面故事中所講的例子,可以改變一個普通人家小孩的命運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

邁過了這個臺階,從此,你才會得到更多的資源。

人跟人的區別是什麼?大部分人在智力上相差無幾,最重要的區別,是擁有的資源不一樣。

比如,王健林張口就說定個一億的小目標。

這裡不是他想炫富,而是他擁有的資源不一樣,在他那樣的資源下,一個億的確是小目標。

而對於普通人而言,邁過了高考這個臺階,在臺階之上,從此將開始擁有不同的資源,特別是與沒能邁過這個臺階的人相比,資源的使用,將更加加速拉開彼此的距離和差距。

俞敏洪創辦新東方,他可以找王強和徐小平來一起助陣,一起謀求發展。為什麼俞敏洪找他們倆?因為他們是俞敏洪的同學啊,俞敏洪找也只能找他們。

但新東方上市之後,俞敏洪再找,就不是找當年的同學了,而是找盛希泰成立洪泰基金。

高考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嗎?

而農村裡的王二創業,他就只能找張三李四來幫忙,張三是賣釀皮的,李四是開修車鋪的,他們能提供的資源,最多就是做買賣的生意心得,如果交情不錯的話,還可以借點錢。

所以你看,在臺階之下,貧瘠的資源疊加,也還是貧瘠的;

而在臺階之上,這種資源的使用和所產生的效益,是呈加速度的。

高考這個臺階也是。

邁過它之後,在臺階之上,不是一個人,是下一代人,所擁有的資源就都不一樣了,因此,下一代人的成長,也是呈現加速度的。

我那位老上司,他從一個幾乎偏僻的、與世隔絕的農村來到了廣州工作,他的小孩就出生在廣州,他的小孩所受到的教育,立刻就擁有了廣州的水平。

他邁出的那一步有多艱難?幾乎是他大半生的奮鬥付出。

高考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嗎?

而他的小孩,一出生,就直接擁有了廣州優質的教育資源。

如果人的起點真的能用臺階來區分的話,他在第一級上起步,而他的小孩就直接站到了第5級上。

雖然我們說人的出生是不能選擇的,但這種起點的高低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他的兩個小孩,因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都先後考入了國內的985大學,之後,又選擇到英國的名校留學,畢業後,就直接留在國外工作。

用他的說法,他一個土大學生,教出了兩個洋大學生,而且都讀了兩所著名的大學,一個是國內的,一個是國外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一個人的奮鬥,不僅僅是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下一代人的命運。後代優秀,也不純粹是自己完全從零開始取得的,而是前代鋪墊、培養、積累的結果。

高考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嗎?

0 3

高考不是唯一重要的臺階

說高考是一個臺階,並不是說,那是唯一重要的臺階,攀不過就沒有了未來。

實際上,人生的重要意義,不是得到了哪一個,而是你能認識到,真的有臺階存在,你要很努力攀登,才能越過某個高度。

與我老上司在一起,我們經常喝茶的一位大學教授,也談起過自己的經歷。他是老三屆,但他運氣更差,原來夢想著考上大學,命運就改變了。

但比我老上司運氣更差的,是他剛高中畢業,就取消高考了,開始發動他們上山下鄉。

他去了一個很偏遠的地方,在深山老林裡,看水庫。山裡好幾天連個人影都看不見,白天都能聽到狼叫,很危險。

於是他就天天待在水庫看書,學新東西。

他覺得,未來不會就這樣完蛋的,就算不高考了,多看點書,學點新東西,也是有用的。

就這樣,他在水庫待了很多年。

結果,1977年12月,國家忽然通知恢復高考了。他開心壞了,因為他一直沒有放下過書本,他知道他自己一定能考得上。

而反觀他那些同學,大部分在取消高考之後,就放棄了書本和學習,以前學的東西,幾乎都忘光了,真的是欲哭無淚。

高考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嗎?

這算是命運的公平還是不公平?對他同學,可能不算,但對他來說,他覺得算。因為他心中有臺階,他一直在攀登。

果然,他如願考上了他心目中的目標大學,暨南大學。

後來,他大學畢業,就留在了學校任教,一直到現在,今年退休。

而他另外一位沒考上大學的同學,就過得要曲折很多。當時他已經大學畢業留校任教了,他同學一直在復讀,一直在考,但連續四年都沒有考上。

他一看,實在是不行了,於是就介紹同學去讀電大。

他同學因為基礎差,其它系學不了,加上自己上山下鄉時餵過豬,於是就報了獸醫專業。

高考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嗎?

電大畢業後,就去省養豬廠當獸醫。

後來,佛山地方上的養豬廠缺獸醫,就向省養豬廠求援,於是他同學作為人才,被引進到了佛山。

當時,地方上的養豬企業發展的很好,相關專業的人才奇缺,所以給他同學的待遇非常好,他同學原本是農村戶口,佛山給了他們一家四口人佛山市戶口,還分配了一棟兩層的樓給他同學一家住。

再後來,養豬廠企業化,他同學於是就承包了養豬廠,自己單幹,再後來,他同學的養豬企業做得很成功,他同學也成了著名的企業家。

“他現在的條件比我這個窮教授好太多了,成就也比我大多了。”教授說。

是的,高考是一個重要的臺階,但不是唯一重要的臺階,人生除了高考這樣一個能改變命運的機會,還有很多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

重要的是,自己先要不放棄,一直願意努力,願意爬新的臺階,才能找到新的機會和平臺,才能邁過人生中新的重要的臺階。

高考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嗎?

0 4

新的時代,攀登新的臺階

我是70後,以前覺得自己很年輕,但到現在,轉眼也已經40歲了。在我四周,我看到的,都是很多的80後、90後在創業。

其中不乏成功者。

今天早上,我就聽到了明星創業者李想的一些感悟和體會。

做為一個80後,李想已經創辦過3個企業了,他創辦的汽車之家,市值已經超過百億美元了(順便說一句,李想好像也沒有讀過大學)。

很多人跟我感慨,說90後如何如何不用功,如何如何不長進。

他們的理由是,這些90後門,大多都在城市出生,生活條件好,沒有捱過凍受過餓,對生活的苦難沒有體驗。

還說,他們的學習條件好,中學老師往往都是博士,所以父輩傳統的目標,在他們那裡就不是目標,而是現實,是理所當然。

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可挑戰的,也沒有什麼可刺激自己的。

高考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嗎?

真的是這樣嗎?我不覺得完全是。

不同時代的人,在他的心目中,有不同的高度定位,所以也有不同的臺階要爬。

不錯,現在的90後,不,今年參加高考的已經是00後了,他們的起點站在更高的臺階上。

如果說,我們那一代奮鬥的目標是爬上第十級臺階,他們現在就是直接站在第十級臺階上開始的。

對於他們而言,所要攀登的新臺階的高度,可能超乎我們的想象,也許是二十級,也許是三十級。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曾經提到,現在的少年去國外,看到高樓大廈不會驚訝,坐坐國外的高鐵不會驚奇,可能還會嫌棄他們慢。

因為我們的高鐵時速已經超過300公里,很快可能是600、800公里時速。

如果他們這一代人還要投身入交通設計,可能直接就會從1000公里或者2000公里時速起步。

因為他們的見識直接就從這樣的速度開始,他們不可能會開倒車回來。

高考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嗎?

現在的高考,對於農村和貧窮人家的小孩,可能還是同樣重要,也仍然是重要的改變命運的一次競爭。

但對於越來越多家境條件好的人家的小孩,已經開始不再以高考為主要的成長途徑。他們在很早就送小孩出國去讀書,接受條件更加好的教育。

實際上,發達城市的競爭,已經從高考、從課堂移到了課外。

知識爆炸時代如何學習和提升自己,已經不僅僅是大學課堂可以解決的問題,更多已經移動到了觀念、意識和對信息資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轉移到了對新知識的認知上。

況且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新知識每兩年更新一半,大一學的知識,到大三就淘汰一半。

所以要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和能力,要養成全局、理性、系統性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更為重要的事情。

在大學和社會,學到方法比知識更重要。見識、方法和視野已經比文憑、比名校文憑重要得多。

高考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嗎?

曾經看到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個對落榜生很勵志的段子:

這兩份名單你認識多少?

第一份名單: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雲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

第二份名單:曹雪芹、胡雪巖、李漁、顧炎武、金聖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

哪份名單上你認識的人多一些?

答案揭曉: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後者全是當時落第秀才。

人生無限!謹以此文寬解所有的考生以及他們的父母。

真正的考場其實從來就不在學校。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