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皇帝为何要拜地坛?地坛里都有什么景点?

明天就是夏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在明清时期,夏至日皇帝是要祭拜地坛的。

夏至日,皇帝为何要拜地坛?地坛里都有什么景点?

祭地制度起源于原始农业和自然崇拜,据文字记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最初是在树林间空地的土丘上举行,后来发展成用土筑坛,并演变成典章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土的祭祀,还有大量祭祀山岳河流的记录,为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周礼》中就有“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丘”的记载。汉武帝开始立庙祭祀,在汾河与黄河交汇处,古称汾阴(现山西省万荣县)的地方建后土祠。西汉末年按阴阳方位在长安城北郊建祭地之坛。此后虽历代礼制不同,有时天地分祀,有时天地合祀,但均在都城建有祭地之坛。金代建中都城时在通玄门外(今复兴门外会成门东北)建北郊方丘,是北京史上第一座祭地之坛。

今日的地坛,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后来用于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

来到地坛,我们能看到什么呢?

神库——神库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这组小建筑群是由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大殿和两座井亭组成。正殿叫“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抬“皇地祇”神位的轿子)、龙亭(抬配位、从位诸神位的轿子)和遇皇祇室修缮时,临时供奉各神位的地方。东配殿叫“祭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库房。西配殿叫“神厨”,是制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南殿叫“乐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乐器和乐舞生服的地方。东、西井亭专为方泽坛内泽渠注水和为神厨供水。南殿及两井亭于清乾隆十四年建成。

宰牲亭_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杀祭祀用的牲畜(犊、豕、羊、鹿)的场所。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时初刻,在此举行宰牲仪式。门内两侧原有井亭各一座。

斋宫——斋宫为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主体建筑坐西面东,由西、南、北三殿组成,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

皇祇室-皇祇室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1925年地坛辟为“京兆公园”,曾在此设“通俗图书馆”,1986年秋定为“地坛文物陈列室”。

夏至日,皇帝为何要拜地坛?地坛里都有什么景点?

牌楼——牌楼也称牌坊,是地坛主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坛门,地坛牌楼与颐和园东门外牌楼一样高大雄伟。明代始建时称“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时改为“广厚街”牌坊,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两个牌楼都没有保存下来。牌楼于1990年重新建设的,新建的牌楼高达13.5米,气势高大雄伟,绿色的琉璃瓦面,彩画以本“天龙地凤”之说,绘以单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

夏至日,皇帝为何要拜地坛?地坛里都有什么景点?

然而即便是如此神圣之地,在历史上也曾经备受屈辱。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一度攻占地坛,把神圣祭坛上的巨大砖石拆掉砌成炮台,瞄准了古老的北京城。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昔日庄严神圣的地坛如今变成了静谧的公园。只有在一年一度的、曾经创下在8天内接待100万游客记录的“地坛庙会”上,人们才有机会重睹当年皇帝祭祀的盛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