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僅存五個月的廣安大學,那個年代的產物,你知道不?

史上僅存五個月的廣安大學,那個年代的產物,你知道不?

今廣安中學藝術樓處,原為廣安大學學生宿舍遺址。

史上僅存五個月的廣安大學,那個年代的產物,你知道不?

今廣安中學足球場處,原是廣安大學教學樓所在地。

史上僅存五個月的廣安大學,那個年代的產物,你知道不?

夏孟珏老師介紹當年的鏈子橋遺址。

史料記載:“大躍進”催生廣安大學

得知廣安大學這段歷史,源於1959年出版的《廣安縣地方誌略》。該書介紹,廣安縣為響應全國的教育大革命,為本地區工農業生產建設培養高等技術人才,於1958年春在川東地區率先建立起地方性的廣安大學,學校開設有化工礦冶、農藝、教育三系,同年5月,化工礦冶、農藝等系招收50多名學生。又載,1958年9月,廣安大學合併到南充大學。

很明顯,當時廣安大學的設立,有著全國性的大背景——“大躍進”。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舉。1956年,毛澤東鑑於對形勢的判斷,提出教育也要“革命”。於是,“多、快、好、省”成為當時“教育革命”的主要任務之一。1958年,全國掀起“大躍進”高潮,農業大放糧食高產衛星,工業大鍊鋼鐵處處報喜,教育界也乘著大躍進的東風開始搞高校教育大革命,爭取在十五年之內實現高等教育普及。

1958年3月,中央政府提出,要在每一個地區辦一所大學。6月,劉少奇在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指示中指出:“縣辦大學,將來勢必每個縣有一所大學,準備十年達到這個目的。現在是否給每個縣派一個、兩個或幾個大學生,這樣學校就可以辦起來了……”為了辦大學,一些中學硬性提升為大學資格。11月5日,財政部、文化部、教育部和衛生部在全國文教系統財政工作經驗交流會上的報告中指出,就在1958年一年之中,全國大學生人數增加了78%,中學生人數增加了一倍,小學生人數增加了70%。當時,在政治優先的入學准入制度下,工人、農民、速成中學的工農畢業生和幹部,只要具備推薦的條件,不需要經過任何書面的考試就可以上大學。

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經歷了經濟生活的嚴重混亂和全國性的大饑荒。隨後,教育系統開始整頓和調整,大規模精簡教育規模,高校學生陡然減少了22%,“教育大躍進”堅持了不久便退熱,無數工農學生堅持不下去而逃離,無數學校辦不下去而解散……

1958年開始的教育大革命,至1960年結束,前後持續近三年時間,它是一場影響中國教育乃至中國命運極為深遠的一場教育革命,也是當年舉國“大躍進”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老人回憶:廣安大學只存在了5個月

據1958年畢業於廣安一中的李大蘊老人回憶,1958年上半年,廣安大學在位於鏈子橋的廣安一中教務樓正式掛牌,學校還有部分老師在廣安大學兼職任教。廣安建大學了!當時,整個縣城傳得沸沸揚揚的。

現年82歲的廣安區委辦退休幹部李正泉老人說,1958年,他是廣安縣委分管農業的副書記李力眾的秘書,廣安大學成立時,李力眾兼任校長。那麼,當時具體負責學校管理的副校長又是誰呢?曾在廣安大學讀過書的、現年82歲的夏正棟老人回憶說,廣安大學具體負責的是廣一中的校長,姓王,但不記得叫什麼名字了。

關於學生的來源,夏正棟也記不清楚了,他推測說應該是考進去的,因為在讀廣安大學之前,他在代市區拱橋鄉當民辦教師。據夏正棟回憶說,他是1958年4月進入廣安大學的,當時廣安大學設有機械科、農學科和教育科三科,而教育科又細分為語文、數學、理化三科,一個科就是一個教學班,他讀的是理化科。夏正棟至今還記得,他們的數學老師叫白等元,物理老師叫李永華,都是廣一中的高中教師。

夏正棟老人還說,當年7月初,廣安大學就放暑假了,到9月開學時才得知,廣安大學已併入南充大學了,於是他們又到南充大學繼續讀書。南充大學是南充地區辦的,後來改成了南充專科學校。畢業後,夏正棟分配到永興中學任教,直到退休,現定居華鎣市。

按夏正棟老人的說法,廣安大學從1958年4月開始,至9月初併入南充大學,它在歷史上只存在了短短5個月時間。

廣安大學的生源是通過考試招來的,這一說法也得到了陳敏捷老人的證實。陳敏捷為廣安區農業局退休幹部,現年81歲。他說,解放初,他正上初中,抗美援朝的時候,參加了志願軍。轉業後,組織安排他在東北工作,因難以適應當地的氣候,他回到廣安老家當了一名民辦教師,但僅一個月,廣安大學招考了,想實現大學夢想的他就報名了。陳敏捷當時學的是農學專業,他還記得,農學專業有30多個學生,教他們的有5個老師。而在廣安大學,他只讀了兩個多月,後來就轉到南充去了。

現場走訪:大學遺址已了無痕跡

關於廣安大學的校址,夏正棟和陳敏捷老人都證實,當時,廣安大學是在廣一中高中部掛牌,借用高中部的教學樓上課,具體位置在今廣安中學老食堂背後。

廣安中學,即原廣安一中。現年62歲的廣安區教研室退休幹部夏孟珏對這裡的一草一木,乃至它的前後變遷都十分熟悉,當我們決定尋找廣安大學當年的遺址時,他非常樂意地為我們當起了嚮導。

夏孟珏說,他是在廣一中長大的。夏孟珏的父親原是廣安縣師範學校的教師,1961年,廣安師範從北倉路遷至廣一中高中部,那時他便隨父親來到廣一中生活。2001年,廣安師範併入廣一中,夏孟珏的父親又成為廣一中的教師,而夏孟珏本人則先後是廣一中、廣安師範校的學生。而更主要的,夏正棟是夏孟珏的大哥,根據夏正棟對廣安大學的描述,夏孟珏已完全摸清了廣安大學遺址的具體位置。

我們從今廣安中學的側校門進入,沿著往裡的校園公路前行約50米,夏孟珏便停了下來,指著公路說:“這裡以前就是鏈子橋,廣安大學當時就在鏈子橋後面的灣灣裡,所以也有老百姓稱廣安大學為鏈子橋大學。”接著,他又指著公路旁邊籃球場裡側的舊樓房說,那裡就是廣一中的老伙食團。

沿著公路繼續往裡走,來到廣安中學的藝術樓,只見入口處標著“廣安中學文印室”幾個大字。夏孟珏指著入口處說:“這裡原來叫馮家作坊,曾經是廣安大學的學生宿舍,我大哥說他當年就在馮家作坊住過。”

再往裡走,是一處上行數十步的臺階,上得臺階,便是廣安中學的足球場。夏孟珏指著球場說:“這裡以前就是廣一中高中部教學樓,廣安大學就是在這裡掛牌的,並借用廣一中高中部教學樓上課。”

夏孟珏進一步介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還看到過這裡的教學樓,一共三幢,呈“品”字形結構,正面一幢為平房,旁邊兩幢為一樓一底,看起像磚房,實際是夾壁房。上世紀70年代末,廣安師範校因建新教學樓,便把這三幢老樓拆了;師範校併入廣一中後,廣一中把原師範校新教學樓拆了,並把後面的山灣進一步拓寬,建成了足球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