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日陶瓷手藝人面對面 & 精品咖啡手衝課|預告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匠心不分國界·與中日陶瓷手藝人面對面

《生生·匠心比心》讀者見面會

▼▼▼

活動一

瞭解作品背後的故事

嘉賓:馬場隆志 劉潤福

時間:5月27日(週日)14:00~16:00

地點:三聯韜奮書店三里屯店(北三里屯南43號底商)

主辦: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三聯中讀

与中日陶瓷手艺人面对面 & 精品咖啡手冲课|预告

馬場隆志 從事備前燒工作11年,家族傳承第二代,馬場隆志被稱為“備前燒的希望”。馬場年紀雖輕,但舉辦過多次個人展。做一名陶藝家,是他從未動搖過的信念。“讓生活更加藝術化”是馬場創作備前燒的初心,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雕塑系的馬場,對形狀與塑形有著獨特的見解。將雕刻與備前燒巧妙結合在一起,使其作品更具現代藝術感。

与中日陶瓷手艺人面对面 & 精品咖啡手冲课|预告

馬場隆志作品

与中日陶瓷手艺人面对面 & 精品咖啡手冲课|预告

劉潤福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陶瓷藝術設計系副教授、碩士導師

東京藝術大學博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後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會理事

國際陶藝教育交流學會ISCAEE 秘書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協會IAC會員

《薪技藝》國際青年工藝美術展 陶藝策展人

与中日陶瓷手艺人面对面 & 精品咖啡手冲课|预告

劉潤福作品

對話內容:

- 中日之間,手工藝人的生活現狀與事業前途有何不同?

- 手工藝的存貨空間在哪裡?

- “匠心”到底是什麼?

掃描中讀二維碼報名

參加人員還可以獲得:

《生生·匠心比心》圖書一本(定價:78元)

▼▼▼

活動二

生活中的工藝品·備前燒

——精品咖啡手衝課x備前燒器物

活動嘉賓:黑川進一 馬場隆志

活動時間:17:00~18:30

活動地點:三聯韜奮書店 三里屯店咖啡區

主辦: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三聯中讀

“喝咖啡”的演變過程經歷著這樣的三個浪潮:

第一波浪潮:咖啡豆的大批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時代

第二波浪潮:對高品質咖啡豆的深度烘焙、咖啡飲品、星巴克時代的來臨

第三波浪潮:精品咖啡——瞭解從咖啡豆的生產、公平交易到沖泡手法的全過程

与中日陶瓷手艺人面对面 & 精品咖啡手冲课|预告

作為生活愛好者,挑選盛放咖啡的器皿,也是一件體現使用者對於生活的理解和品味的重要事情。

藤原時平撰修的《延喜式》中曾提到,備前燒在須惠器的傳統影響下,約於平安時代末期,在和氣郡香登莊伊部誕生。

備前燒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氣息,不彩繪,不上釉,手藝人通過長期的經驗,對火、風、水、土元素加以控制,使作品風格多樣,或深邃寧靜,或放肆張狂。

備前燒流傳至今,由於原料黏土含鐵量豐富,加之工匠們堅持用赤松木為原料進行燒製,每一件作品的色澤與紋路都呈現出獨一無二的侘寂之美。

与中日陶瓷手艺人面对面 & 精品咖啡手冲课|预告

那麼,它適合於盛放咖啡嗎?

帶著問題,來三聯韜奮書店和日本手衝咖啡達人、備前燒陶藝師一起了解一杯咖啡的故事吧!

与中日陶瓷手艺人面对面 & 精品咖啡手冲课|预告

黑川進一(手衝精品咖啡達人)

黒川進一現居北京的日本人,做和品牌相關的工作。因為工作原因,曾到過許多地方。20-30歲,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美國,住過很多城市,印象最深的是星巴克的誕生地西雅圖。30-40歲,大部分時間在歐洲,在意大利整整住了四年時間,也整整喝了四年Espresso。對黑川來說,咖啡是放鬆的一種方式,以及認真對待自己和他人生活的方式。

馬場隆志(陶藝師,活動使用備前燒器物創作者)

從事備前燒工作11年,家族傳承第二代,馬場隆志被稱為“備前燒的希望”。馬場年紀雖輕,但舉辦過多次個人展。做一名陶藝家,是他從未動搖過的信念。“讓生活更加藝術化”是馬場創作備前燒的初心,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雕塑系的馬場,對形狀與塑形有著獨特的見解。將雕刻與備前燒巧妙結合在一起,使其作品更具現代藝術感。

活動內容

- 講述備前燒作為生活用品的特點以及備前燒鑑賞

- “咖啡”作為生活方式

- 如何手衝一杯咖啡(手衝咖啡的多種方式)

- 咖啡愛好者不得不知道的咖啡豆知識

- 杯測是什麼(豆子和器具)

- 只有東京人知道的東京咖啡店

- 一起來杯測(多種咖啡豆)

- 認識手藝人(深入溝通和交流)

《生生·匠心比心》圖書一本(定價:78元)、

限量紀念明信片

另有三位幸運讀者,還會獲得:

備前燒豆豆一顆/和紙餐墊一份/咖啡區甜品一份

▼▼▼

与中日陶瓷手艺人面对面 & 精品咖啡手冲课|预告

《生生·匠心比心》

王逸傑著、姜惟凱攝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生,是生活,可以平淡如水,可以波瀾壯闊。

生,是生命,可能轉瞬即逝,也可能片刻永恆。”

——《生生·匠心比心》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準備;一個月,三十天的深度採訪;十二個行業、十五位匠人的三十三個故事終成一本《生生·匠心比心》。

《生生·匠心比心》從日本手工藝出發,講述工藝之美在生活面恰到好處的體現。通過對東京銀器、九穀燒、日本雕金、和紙、備前燒、輪島漆器、萬古燒、井波木雕、江戶版畫、高岡銅器、宮島木雕、大阪唐木匠人的深度採訪,將他們堅持創造作業的生活感悟展現出來。其中故事部分採用第一人稱手法,儘量還原每一位匠人的語言習慣,搭配207幅精美彩圖,生動呈現這些故事含有的寂寞、疑惑、堅持、感動,更直觀、真實的體現人與技藝的情感。

··············

序 可敬匠人心

雕金的大槻師傅說:“簡單並堅持便能做出最好的東西。”同樣做雕金的鹿島師傅說:“手工藝品的價值絕不等同於技藝的難度,唯有匠人們凝心聚氣的工作本身才是其價值的真正體現。”

所謂傳統手工藝,內涵是具有代代相傳的歷史,需要熟練的技術,手工製作的日常用品。國家指定的傳統手工藝品有二百餘種,本書採訪了陶瓷、銀器、版畫、銅器、木雕、漆器、雕金、和紙等。既為傳統,源頭必久遠,漆器甚至能上溯到原始的繩文時代,但實際上所有手工藝在發展過程中都幾經興衰。尤其是明治維新,一門心思西方化,毀之唯恐不及。戰敗後重振經濟,乃至躍居為世界老二,這才恢復民族自信,1974年制定“傳統手工藝品產業振興法”。富了要出門,全民旅遊,不少傳統手工藝作為到此一遊的紀念品復興。

“傳統”這兩個字也像是一頂大帽子,一旦被扣上就不易革新。維持傳統本來靠手藝人的頑固,而國家予以保護,往往不過是幫著守舊。至於發展,則多是向藝術提升。各地經常舉辦“匠人展”“傳統工藝品展”,琳琅滿目,好些已不是產品或製品,而是“作品”,價格昂貴,首先就違背了傳統手工藝品的定義,即日常生活中使用。須田師傅說:九穀陶做出來是用的。手工藝品屬於民間,屬於生活,生命在於用。

工匠的故事很感人,卻也滿紙哀傷,他們憂慮傳統手工藝的前途,甚至很絕望。據說京都有六百多家創業百年以上的老店,例如二百四十年的佛具店,一百五十年的制傘店。不過分追求規模,經營的重點置於可持續性,像牛涎一樣細而長。現代大企業的技術如京瓷的陶瓷技術出自清水陶等製陶,島津製作所的鍍金源於佛壇工藝。然而,代表京都的清水陶1980年前後有六百來家,已減少到三分之一,而佛具行業今後十年將減少一半,因為愈來愈多的人家不擺設佛壇。

各地手工藝很多是江戶時代為振興當地產業而興起的,例如高岡銅器四百年,然而四津川師傅說:媒體說高岡銅器如何知名,但工匠們知道,用心製作美輪美奐的東西受到讚揚,卻換不來更多改善生活的價值。輪島漆器好像最興旺,在人口不足三萬的輪島市大約有三千人從業,分工合作,各家有各家的專長。中濱家從事上漆,但輪島的漆樹越來越少,轉而使用價廉的進口漆,傳統的成色在改變。唐木指東南亞產的紫檀、花梨等木材,製作唐木傢俱的伊藤師傅說:“在日本傳統手工藝協會里,大阪唐木這一分支僅存九人,現在基本沒有什麼訂做的活兒了,只能靠修理舊傢俱維持。失望和莫名其妙的希望總是並存的,從小就看著這些木頭長大,不忍心它的百年曆史在我這一代結束。”

最嚴重的問題是後繼無人。銀器匠泉師傅年輕時偶然被一本關於金屬的書吸引,走上了製作銀器的人生,他無法讓兒子非繼承不可,兒子也有被其他書吸引的自由。製作和紙的吉田師傅也犯愁,遠在東京發展的兒子對家業毫無興趣。九穀陶的寺前師傅年高八十幾,慶幸兒子辭去上班族的職務,回鄉當第四代傳人,但兒子年將六十,能傳承祖輩百餘年蓄積的高超技能嗎?備前陶的延原師傅沒有將自己的技法與風格傳給下一代的想法,只希望有生之年能完成自己想製作的東西,通過使用者流傳下去。由於日式建築越來越少,井波木雕行業式微,工匠或另謀出路,或轉向個人藝術創作。前田師傅自豪年高八十五仍做著木雕師,不求這個行業再創輝煌,只盼能源遠流長。浮世繪的高橋師傅期望明天一覺醒來,江戶版畫會再次站在世界藝術的中心,擁有萬千擁護者。但願師傅們美夢成真。

京都一些手藝人為了活下去,或者為了手工藝傳統,2016年搞了一個計劃,和法國設計師聯手開發能賣到海外的商品。工匠以技藝為傲,不顧及價格,或許也造成有價無市。年老的日本師傅給年輕法國人表演塗漆,不無得意地告之還要塗幾十遍,老外們看著亮得像鏡子的漆器驚詫:天哪,費工耗時成本高,而且看不出是木頭做的了。

黃遵憲詩中的“刻楮”是一個典故,說的是宋國有個工匠為國君用一塊玉雕刻楮樹葉,費時三年才雕成,連葉子的絨毛都畢現,混在一堆楮葉中難辨真假。可見咱們祖上也工巧,歐陽修認為日本的技藝是徐福帶過去的百工所傳。古時候百家爭鳴,什麼事情都莫衷一是,列子對刻楮就不以為然,說:“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

··············

祭樹

因為地理環境的優勢,輪島從不缺木材,輪島漆器之所以著名,正是因為輪島漆樹的漆質量上乘。隨著時代發展,漆樹越來越少,純正的日本漆越發昂貴,價格一度高出進口漆六到七倍。很多地方除了寺廟或官方指定的項目外,已開始增量使用越南、中國等地的進口漆了。在輪島,野生漆樹屈指可數,還好存有農戶自己栽種的漆樹園可供提取。

伊藤是職業供漆人,每年6 ~ 10月在深山裡割漆,其餘時間遊走于越南、中國雲南等地,建立其他的原料渠道,我們家所用的漆均由他提供。伊藤為人正直、性格開朗,做事常一根筋,所以除去工作接觸外,我與他也有些交往。

出發當天,伊藤早早開車過來,順路買了一大堆香燭貢品,煞有介事的樣子。我想起自己揹包裡妻子準備的飯糰和便當,突然有些不好意思。途經沿海公路,打開車窗吹了吹海風,一陣遠足的喜悅泛上心頭。輪島漆器近年來追求生活化、品質化兩條線發展,加之沉金、蒔繪等頂尖工藝除去幾位“人間國寶”外,還未出現手藝突出的後人,我這種“基礎刷漆匠”的工作就變得更加繁忙,少有機會出門“放風”。幾個轉彎過後,伊藤將車駛入林間,大約十分鐘後到了只能步行的地方。一直懷抱“短途旅行”心態的我,也漸漸收起了歡快明朗的心情。

同行兩輛車,除去我和妻子,其餘都是依靠賣漆為生的村民,越接近漆樹林,大家神色越凝重,彷彿要去的是一片未知的森林而非他們平日工作的場地。當漆樹真正出現在我面前時,震撼的畫面讓我一時間溼了眼眶。回望妻子,早已淚流滿面。一棵棵漆樹整齊地排列著,它們身體上全是一道道橫紋切口,殘餘的漆液從樹幹中滴出,努力修復著已有的傷口。伊藤介紹說,刮漆一般分為“死刮”與“養生刮”,“死刮”是指一年內迅速取材,將一棵樹用盡到死,因漆樹的自然反應,快速砍倒後,它的“子女”經仔細護養能迅速長成,這樣資源不會枯竭,且經濟價值更高,他們一般採用的都是“死刮”。也就是說,現在我們眼前這些傷痕累累的漆樹即將死亡,從它們存在過的地方,將長出它們的後代,如此輪迴。平日裡,刷好一隻碗,大概需要30克的漆,若大規模作業,需要這些漆樹流多少血啊!

祭祀活動在伊藤另一名朋友的指引下開始,大家用拜神的方式完成了莊嚴的儀式,看著這一棵棵漆樹,我暗自發誓,一定要加倍認真對待每一次作業,絕不浪費一滴漆。感謝大地之神創造瞭如此神聖的物種,感謝每一棵漆樹無私的奉獻!正因它們,輪島漆器才得以越發受矚目,我們才能擁有此刻的生活。

回程車上,大家都沉默不語,伊藤擰開收音機,傳來一首古老的歌謠:“古いアルバムめくり / ありがとうってつぶやいた / いつもいつも胸の中/ 勵ましてくれる人よ”(翻開泛黃的舊相冊 / 輕聲呢喃著謝謝 / 感謝一直存於心中 / 給予我鼓勵的人)

—END—

与中日陶瓷手艺人面对面 & 精品咖啡手冲课|预告

「近期專題」

三聯書訊 | 2018年4月

与中日陶瓷手艺人面对面 & 精品咖啡手冲课|预告

文化財富的存在不僅歸功於那些偉大的心靈和他們的天才,也歸功於他們同時代人的無名的勞作。——本雅明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与中日陶瓷手艺人面对面 & 精品咖啡手冲课|预告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回覆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覆聽課,瞭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